APP下载

天保工程背景下祁连山保护区封山育林技术研究

2020-04-07包金鑫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封山育林

包金鑫

摘 要: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但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尽快达到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我国出台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法案,实现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祁连山保护区作为我国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区,2001年开始实施天保工程,并已大举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技术。本文中,将阐述祁连山保护区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概况,分析该区域实施效果,以期为日后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祁连山保护区;天保工程;封山育林

近年来,我国关于封山育林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树种及试验过程的赘述十分详尽,为农林技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西部重点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广,地处青海省与甘肃省的交界处,且海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较高,地形地势复杂,涵盖山地、冰川、沙漠、森林等多样地貌,这些因素都为该区域的封山育林工作带来了困难。

一、祁连山保护区开展封山育林技术的重要意义

(一)增加植被覆盖率。封山育林对自然條件适宜的山区进行定期围封,禁止一系列开垦与放牧等人为活动,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系列活动。相比于其他生态修复方式,封山育林的投资少,见效快,更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从近几十年的封育成效来看,封山育林已成为祁连山保护区最为重要的恢复举措。各项数据显示,封山育林能够有效增加区域覆盖率,以祁连山保护区为例,2004-2007年期间,区域灌木草坡型树种植被覆盖率由封育前的12%上升到封育后的22%,灌木林型树种植被覆盖率从封育前的18%上升到封育后的38%;此外,地价值乔木林的覆盖面增加了31%,灌草综合覆盖率增加80%。封育后,林木郁闭度提高,森林整体供养率提升,生态系统整体进入良性循环。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封山育林计划的实施,使生态系统隔绝人为破坏,动物栖息与繁衍不受影响,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祁连山保护区在封育前情况较糟糕,濒危物种数量持续攀升,植物种类以每年成倍的数量减少,动物迁徙的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封育后,濒危物种得到良好的保护,二级野生保护植物增长至3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增长至15余种,总景区植被种类扩展至1300多种,足见封山育林成效之显著。

(三)促进自然系统更新。森林素来有“地球之肺”之名,在光合作用下,植被源源不断的制造氧气,为人类呼吸提供养分。与人工栽培相比,植被在原始自然的环境下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促使植被的生长能力更强,从而取代退建群种,使生态系统整体的生命力变强。

二、天保工程的背景下祁连山保护区封山育林技术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祁连山保护区地处蒙新、黄土与青藏高原交界处,平均海拔达到4000m以上,地形地势复杂,植被生物种类丰富,为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区域四季温差大,春秋潮湿多雨,冬季阴冷干燥,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5.4℃,降雨集中于夏季,平均降水量达360mm。

祁连山保护区天保工程封山育林工作从2001年开始,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封育重点区,结合各区域林木种类及属性,设置针对性封育方案。以古城林区为例,该区域是祁连山保护区地形地貌的典型代表,封育树种涵盖灌草、灌木、乔木等,在封育前,技术人员首先对区域情况进行分散调查,确定现地详实现状,通过合理规划设计绘制,才得以批复实施。针对不同树种的年平均生长量、蓄积、封育前后生长动态、盖度变化等进行跟踪记录,已达到恢复植被,保护区域生态的效果。

(二)问题。资金不足是制约封山育林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对于祁连山保护区的资金补助不到位,致使科研工作无法跟进工作进度,检测仪器更新换代慢,致使测量结果不精细,影响到后续工作的部署。与此同时,天保工程封山育林建设标准高,基层业务人员素质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封育后管理工作不善,由于封育的周期较长,领导干部的任期较短,在岗位交接过程中频繁出现遗漏重点,资料数据断层等问题,也为封育工作的持续进展带来一定困难。

三、天保工程背景下祁连山保护区封山育林技术实施与发展建议

(一)技术实施。封山育林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

祁连山保护区植被涵盖云杉、柏树、桦木、山杨、油松等。封育乔木型立地条件较好,林地林分郁度低,对封育区内自然繁殖能力弱或者幼苗、株树较少、分布不均匀的间隙地块进行补植补造,采用本土混合树种,补植补播树种。初步封育期定为8~10年,针对不同树种,再对封育期进行细微调整。通过封育措施的实施,林地的生长情况得到良好的改善,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控制。

区域内封育乔灌型,植被有金露梅、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立地条件好的多为历史过度采伐所致。针对疏林地难治理现状,技术人员采取全封模式,清理掉枯树枯草,对山坡区域的植被进行集中保护,通过挖鱼鳞坑、水平沟等方式实现对疏林地植被的保护。在封育区域内补植优势树种,人工辅助育林。在封地四周设置围栏。封育技术实施6~8年后,区域植被的郁闭度提高,植被更新速度加快。

区域内灌木林涵盖金露梅、杜鹃等植被,一般海拔高,立地条件差,少数民族区可能有牧民放牧现象。技术人员针对该区域周边设置宣传牌,利用山脊、高崖等有利地形,如有放牧事先与牧民达成协议,禁止牧民采伐与放牧,同样设置围栏。在空地内开展松土整地,直播幼苗。封育技术实施5~6年后,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郁闭度得以改善,植被繁衍速度加快。

(二)发展建议。一方面,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封山育林的重视力度,封育工作应具有前瞻性与远见性,为封山育林工作的持续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封山育林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加大民众的关注力度,呼吁群众共同参与到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当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此外,技术人员在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森林法》、《封山育林技术规程》、《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规范,确保技术实践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四、结语

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祁连山保护区封山育林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封育工作仍是漫长而艰巨的历程,有关人员不应止步于此,而是要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管理经验,学习先进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该区域环境质量,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震锋,刘向越,曹玉昆.要素投入、资源经营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绩效--基于我国天保工程灰色投入产出系统的实证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8,31(06):1-9.

[2]秦冬月,胡跃芝.贵州省天柱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封山育林调查分析[J].贵州林业科技,2007(01):48-50.

[3]张思忠,唐国庆.浅析实施“天保工程”后封山育林技术和政策措施[J].林业勘查设计,2006(01):34-35.

猜你喜欢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封山育林问题与策略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浅析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浅论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封山育林在森林资源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封山育林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