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地搬迁扶贫模式探析

2020-04-07刘妍

新丝路(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成效对策

刘妍

摘 要:易地搬迁作为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是实现脱贫目标的有力抓手,能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问题,改善大批人口的贫困状况。景谷县是一个山区较多的贫困县,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7.46%,部分高海拔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态脆弱、长远发展困难,为解决这类群众的贫困问题,景谷县2016年至2017年实施了易地搬迁3721户14292人,减贫成效明显,同时,在肯定取得的成绩时应该看到,易地搬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搬迁后需要完善解决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易地搬迁;成效;对策

搬迁主要表现形式为大批人口的集体迁徙,这一形式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由来已久,在古代,为了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自发进行的迁徙就是最早的搬迁模式,是迫于天灾人祸自主形成的搬迁。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以政府主导的搬迁,易地搬迁政策及实践从起初的试点到慢慢成熟、完善,2016年以来,景谷县按照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目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292人。

一、景谷县易地搬迁的主要做法

1.强保障措施推进建房进度。强化领导,科学规划。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县副处级领导任副指挥长,各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指挥部。并实行自治县处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度。县处级领导督导乡镇责任包保到位,包保责任落实到安置点、到户、到人,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责任状,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内容。

2.“七个一批”保障就业产业。按照“七个一批”的产业就业方式,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持续稳定的收入。通过就近就地流转土地发展产业解决一批、就近就便培训就业务工解决一批、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近就业解决一批、原迁出区土地流转解决一批、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解决一批、扶持发展扶贫车间解决一批、扶持发展光伏发电项目解决一批,满足不同类型搬迁群众的就业、产业需求,增加收入。

3.多措并举促进就业。首先,建立搬迁劳动力就业台账,通过搬迁劳动力情况摸底调查,全面摸清每个搬迁家庭的基本情况,建立务工需求数据库,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进行就业信息发布,确保搬迁劳动力能够多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其次,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吸纳就业,对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交纳社会保险补贴或一次性岗位补贴。最后,加强搬迁劳动力就业服务,对有就业意愿、就业能力但未实现就业的搬迁劳动力,提供1次以上的就业岗位对接。

4.入户宣传激发内生动力。驻村队员、挂包人员、村干部扎实推进落实,确保帮扶成效。首先,挂包人员每周到安置点回访农户一次,了解贫困户家庭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困难、规划产业发展;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教育活动,组织妇女同胞带领群众打理卫生,传帮带,养成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其次,为促进搬迁群众的情感交流,开展产业发展互助、孝老爱亲互助、邻里和谐互助、政策宣传互助、诚信脱贫互助的“五户互助组”活动,加强邻里之间的团结互助。以此促进贫困户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懂得脱贫必须靠自己,不能等靠要,勤劳才能致富。

二、存在的问题

景谷县2016年起实施易地搬迁,2018年完成72个易地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和搬迁户入住,2019年持续发展后续产业建设,巩固脱贫成果。从建设到后续发展,取得瞩目成效,住房保障、收入增加、就医便利、求学便利、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易地搬迁是一项见效快周期长的工程,见效快是指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解决贫困户的住房保障问题。周期长是指搬迁后的后续发展,由于搬迁农户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户搬迁到一个全新的地方,生存、生活方面会有阻碍,在看到易地搬迁在景谷县脱贫攻坚工作产生的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景谷县易地搬迁实施时间不长,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后續产业就业发展缓慢。首先,培训与就业岗位难以匹配。在访谈中,农户反映,受培训的人数多,培训结束后只有少数人能根据掌握技能找到就业岗位,虽然技能培训对建档立卡户进行全覆盖,但是培训技能与就业岗位难以匹配,迁出群众离开了熟悉的生产环境,又不能及时找到就业岗位,在一个时期内会出现家庭收入减少的困境。

2.缺乏生产资料。搬迁距离远的农户面对的是远离生产资料的难题,景谷县尝试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较好的调和了搬迁农户因生产资料带来的生计问题,但是未能完全解决。安置点规划在交通方便和干道附近、人口密集的小城镇周边、县城附近,富有土地不足,难以满足大批量搬迁群众的土地需求。

3.社会适应方面。搬迁群众从自然条件极差、生存环境恶劣、难以发展的地区搬到一个崭新的环境,住房保障、就业就学、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从偏僻的村落搬到发展较好的地区,城乡文化差异带来的生活、心理压力对搬迁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速度产生影响。相对于乡村,城镇生活竞争性强、节奏快,与乡村中相互熟悉的相处模式和单一的生产方式不同,城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农户搬迁后,感受到乡村与城市的差异,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乡村文化到城市文化的认同。

三、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谋划后续发展

首先,加强技术培训针对性。增强贫困户在劳务输出上的竞争力,增加贫困户的劳务收入。通过对市场调研,根据紧缺岗位设置培训项目,提高市场用人趋势与农户掌握技能的匹配度,并增加培训的频率,在培训结束后设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确保农户掌握一至两项致富技能,增加搬迁群众的竞争力。

其次,吸收企业加入,发展特色产业。搬迁户离开了原来的居住环境,由于距离耕地过远,继续从事农业劳动变得十分困难,他们需要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就政府而言,单一的扶贫主体增加了难度,脱贫成效受影响,应加大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易地搬迁扶贫工作。鼓励企业参与易地搬迁工程建设,利用优惠政策促进外来产业的引入,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再次,依托沪滇项目,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加快考察适合建设光伏电站的安置点,有效利用资源增加收入。

2.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村民自治

成立安置点管理委员会,分片区选定片长、栋长、单元长,负责对片区内公共环境卫生管理、组织务工等工作。在当地财政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发放工作薪酬,并建成奖励机制,覆盖安置点农户匿名评选年度最佳管委会工作队员,对工作积极、表现优秀的给予实物、现金奖励,提高管委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带动作用,在安置点设立党支部,加强党建工作。

3.增强搬迁群众的社会适应能力

搬迁群众在迁入后经历了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转变,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一些困难,要解决这一系列的困难,除了着力于生产、就业提高经济收入,还要关心搬迁群众社会关系的建立,《孟子·滕文公上》在描写邻里时提到:“乡田同井,出入相守,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搬迁群众从原有的社会关系中撕裂开,又没能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因此产生陌生感和被排斥感,因此,村委会、管委会需要在搬迁群众和原居住居民之间建立沟通的纽带,组织广场舞、唱山歌等活动,在节日时组织趣味比赛,增强邻里互动,消除陌生感和隔阂,促进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

四、结语

截至2018年12月底,景谷县实施的3721户14292人搬迁安置房建设已全部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所有建档立卡搬迁对象已于2018年12月底搬迁入住。与未搬迁前相比,住房安全得到保障、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经济收入显著提高,减贫成效明显。但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还十分艰巨。存在后续产业发展缓慢、住房面积难以满足人口变化、搬迁群众社会适应能力等現实问题。为有效应对这一系列的考验,需要从产业、就业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提高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持续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村民自治,持续进行政策宣传,激发内生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在今后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过程中,要立足当地实际,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后续发展之路,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的“稳得住,能致富”。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

[2]何得桂.治理贫困——易地搬迁与精准扶贫,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赵双、李万莉.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困境与对策:一个文献综述,社会保障研究,201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成效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实践应用探讨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