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疗效观察

2020-04-05蒋琴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

蒋琴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按摩及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结果:观察组在1~24 h内,体温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恶寒或恶风、全身不适、咳嗽、头痛、咽痛、鼻塞喷嚏流涕及饮食减少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神志恢复时间及惊厥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惊厥复发人次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7例;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1例。观察组的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临床疗效确切,可加快高热、惊厥等症状的消失,降低惊厥的复发率。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惊风;针灸按摩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083-01

小儿高热惊厥,中医称为急惊风,发作时出现全身肌肉强直、四肢抽搐、阵发性痉挛、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意识障碍等,不及时救治易致脑损伤或残疾。西医采用对症治疗来处理小儿高热惊厥,疗效不尽人意。我们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2月-2017年5月间我科收治的62例高热惊厥患儿,均符合小儿高热惊厥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诊断标准。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1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年龄不超过6岁,不小于6个月;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高热惊厥患儿;患儿监护人对治疗方案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它系统的严重疾病;体温低于38.6℃;水、电解质及内分泌紊乱、维生素缺乏、中毒等引起的惊厥;遗传性疾病或引起先天性代谢异常的惊厥。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退热:口服布洛芬10mg/kg,或对乙酰氨基酚10mg/kg,交替使用,每日3次;抗惊厥:地西泮0.5mg/kg,静脉缓慢注射,每日3次;惊厥持续状态的治疗:劳拉西泮0.1mg/kg肌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按摩及中成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针刺针刺人中、合谷、十宣、太冲、少商、商阳、肝俞、日月,均实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留针时间30min,且留针期间间隔5min施术1次。人中穴向上斜刺,用雀啄法。高热惊厥欲发作时,按揉大敦穴;抽搐发作时身体前驱掐委中,身体后仰掐膝眼,若牙关不利,掐合谷穴以止痉。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24-72h内,体温恢复正常,抽搐未再发生,其他兼症消失或好转;有效:治疗72 h内,体温下降,但未恢复正常,抽搐未再发生,其他兼症好转;无效:治疗后体温未降,抽搐反复发作,其他兼症无改变或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同一受试对象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两组间单向有序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儿各时间点体温的比较

观察组在1~24h内,体温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儿平均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平均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儿主要伴随症状平均消失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恶寒或恶风、全身不适、咳嗽、头痛、咽痛、鼻塞喷嚏流涕及饮食减少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上述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4两组患儿治疗后惊厥控制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神志恢复时间及惊厥持续时间均短于對照组(P<0.05),住院期间对照组惊厥复发13人次,观察组惊厥复发4人次,两组复发情况经卡方检验得卡方值=6.5647,P=0.0104<0.05,观察组惊厥复发人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对照组惊厥复发17人次,观察组惊厥复发8人次,两组复发情况经卡方检验得卡方值=5.4292,P=0.0198<0.05,观察组惊厥复发人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5两组患儿治疗后总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7例;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1例。两组总临床疗效的比较是有序分类变量等级资料的比较,宜选用秩和检验,得u=2.1392,P=0.0324<0.05,观察组的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起病急,意识突然丧失,颜面部、四肢肌肉急骤抽搐,四肢强直,喉痉挛致屏气或发绀。易致脑缺氧,造成不可逆脑组织损伤,严重者致残致死。本病多发于6个月到6岁儿童,尤其多见于6个月到3岁之间,而不足6个月,超过6岁的儿童则较少发生。小儿惊厥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颅内、颅外。惊厥的常规处理是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以处理过高体温。地西泮抗惊厥治疗,劳拉西泮治疗惊厥持续状态。西医对小儿高热惊厥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方式.但疗效有限,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高热惊厥在祖国医学中被称为急惊风,迅速起病。常致表证未解而里热已结,故热邪致病为诸致病因素之首。小儿高热惊厥治疗的第一任务是退热,既疏散表热,更要清透气营之热。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具有清热导滞及疏风解表的功效。经针灸推拿配合中成药治疗后的观察组在1~24 h内,体温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恶寒或恶风、全身不适、咳嗽、头痛、咽痛、鼻塞喷嚏流涕及饮食减少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神志恢复时间及惊厥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发现观察组惊厥复发人次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临床疗效确切,可加快高热、惊厥等症状的消失,降低惊厥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王慕逊.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74.

[2] 薛辛东.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6.

[3] 胡亚美,江载芳,陆华,等.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

[4] 韩新民.中医儿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7.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6.

猜你喜欢

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处理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浅谈急诊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与健康指导
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高热惊厥急诊处理的临床效果
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护理干预的应用评价
针对性急救护理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肩部垫高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复杂型小儿高热惊厥转化为癫痫的影响因素分析
小儿高热惊厥的应对措施与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