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香如故

2020-04-05胡亦敏

莫愁·小作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白兰花暗香

人和花,都是旧时温和的样子

园林路的黄昏,斜阳从法国梧桐的浓萌里漏下来,闪闪烁烁如挂在枝头的小星星。光线到底暗淡了。从狮子林出来的游人正在一拨拨地散去,他们如退潮一般很快就会消失。卖水果、小纪念品的流动小贩倒格外活跃,在为一天的营业额作收官的努力。

忽有暗香飘过。我心中一动,果然看到擦肩而过的阿婆,臂弯里挎着一只不大不小的竹篮。

白兰花。我收住脚步,还没喊出声,她已经转身,撩开篮子上的盖布,对我含笑道:“妹妹,阿要白兰花?”地道的苏州口音。

篮子里有一只金属托盘,铺着湿纱布,放了两支白兰花和一只茉莉花手环。一根细铅丝从中一折为二,两朵白兰花正好穿在两头,又可佩在胸前的纽扣上。茉莉香味细淡,大约七八朵穿成一只手环。她提起白兰花:“妹妹,两支都买了吧,就三块洋钿。”

清晨的花新鲜、诱人。黄昏已过了佳期,颜色开始泛黄如老玉,瓣尖隐隐显出枯焦,到明早,基本就是残花了。“还有吗?”我急切地问。阿婆移开托盘,从下层的饭盒里摸出一个沾湿的粉色手绢小布包,托在掌心打开,果然包了最后一支莹白光洁的白兰花,因为水的滋润,没有风和光的摧残,还是新鲜粉嫩的模样。惊喜之下,我爽利地掏出两个硬币。她开心地笑着对我说:“谢谢倷。”裙子没有纽扣,我不知所措,阿婆笑盈盈地说:“我有办法咯。”她把铅丝顶部稍稍向下掰了一下,变成一个小钩子,果然就妥妥地挂在领口了。我开心地对她微笑:“谢谢倷。”

我随口问:“这是自家种的吗?”阿婆低下头,“我自家种的还要好,就是呒不地方种哉。”

人和花,都是旧时温和的样子,又似乎早就不是了。体温和晚风,激发花香慢慢弥散出来,一低头就可以闻到熟悉又久远的渺渺幽香,勾连起一片遥远的记忆。

不争不怨,不悲不喜

白兰花是她一生唯一拥有过的奢侈品。对我来说,这花香就是她的味道。

大概40年前吧,采光不良的房间里,靠窗挂着一个栗棕色的木质相框。照片上,形质清妍的年轻女子,旗袍、短发、细细的眉,眼神微茫,翩然而沉静,恬淡而清寂,静如寒潭秋水。这帧照片是我记忆里那团浓重深色画面的高光点,小时候每天都会盯着看几眼。那是再40年前的她。

她和周围老太太不太一样,纤瘦单薄,总穿着立领斜襟收腰的中式褂子,夏天是白色或淡蓝的府绸、棉布,春秋天是灯芯绒、咔叽布,冬天蓝布罩衫下有驼绒棉袄,永远中式的黑色阔腿裤,黑色的布鞋。她从来没有穿过皮鞋,没有穿过列宁装、滑雪衫……即便进入上世纪90年代依然如此,却又毫无违和感。可能因为她动作太慢,走路慢,说话也慢,所以跟不上北京时间了。可她明明每天都戴着一只“上海牌”手表呀,不知道是金属表带松了还是手腕太细,总像藏在袖子深处,每次看时间都得扒拉下来再塞回去。

她的生活规律本分得近于禁锢。固定习惯是起床后必一边穿衣一边走到客厅的月份牌前,撕掉昨天的日历,眯起眼睛认真地、怔怔地愣神,有时念叨“今朝老和尚过江,要落雨哉”“哦,后日立秋哉”……然后洗漱烧早饭,从五斗橱抽屉里找出当天买菜要用的各种副食品供应券,用小剪刀仔细剪下,挎上菜篮出门去。

回来后,第一件事是煮猫食,那时有专门卖猫鱼的小摊,和葱姜摊一样,寸把长的小杂鱼一份份分好了摊在巴掌大的树叶上。她每天买菜的最后一站必是光顾这个摊子,每天的菜篮最上面总是有一张树叶。老屋进深,有时很难听到动静,闻到那股清水煮猫鱼的腥味,就知道她回来了。

可她买的菜常会受到爷爷的数落,因为萝卜空心了,茭白发青了,菠菜根好长好老……但这只是单方面的质疑,一般不会引发争端。菜农都认识她,有的急着回家就把剩下的卖给她,也难免有不厚道的硬挜一些下脚货,谁叫她好说话又不精明计较呢?

择菜、洗菜、拣米(那时的米杂质多,要把混进去的沙子、杂草、稻糠等拣出来)、淘米、切菜、下锅、上桌……一切按部就班,几十年如一日。午饭后收拾妥当,她就在客堂间的老沙发上养神,静坐参妙一般似睡非睡,桌上半导体里的“广播书场”正说着《啼笑因缘》或《描金凤》。冬天,半堂的阳光包裹了她;夏天,浓荫覆窗让人清心寡欲,她慢慢就真睡着了。

一寣醒来或是洗刷,或是烧煮百合汤、绿豆汤、山芋汤之类的点心,依时而定。偶尔会等我放学回来,一起到巷口的饮食店吃一碗7分钱的泡泡小馄饨,文火吊的骨头汤,透明如纱翼的皮子,勺尖蘸一点点辣椒酱,热乎乎的鲜香微辣,杀馋。

她寡言少语又严重晕车,活动范围十分有限,从不去街坊串门,和左邻右舍都是“点头之交”,亲戚家也很少去。似乎只有唯一一次偏离了轨道。某个初冬的下午,她直到快吃晚饭才回来,稍带兴奋地讲述:“排队格人多是多得唻,侪为仔看看老法头里皇帝用格物事,格个西洋钟真咯好看……”她的表达能力不足以再现苏州博物馆举办的“故宫生活文物展”的盛况,以及描绘展品的水准,但在我家却相当震撼,因为我们不知道她何以知晓这个展览,也不知道她还有这样的兴致和好奇。

如今我刚刚开始理解,她的一生都在苏州城里度过,作为一个小绸布商的长女,她要帮着家庭照料弟妹,以至成为终生职业。婚后,丈夫长期在上海南京路的老字号工作,她一个人独自拉扯4个孩子、7个孙辈,甚至还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弟弟带大了两个女儿。她一生的职业就是“家庭妇女”,一生的社会角色是“胡师母”。可岁月并非静好,她也有过幼子夭折的痛,有过婚姻的危机,有过一个人带着孩子在日寇铁蹄下逃难的惊魂,有过因丈夫和女儿失和引发的苦恼。但她从来不争不怨,不悲不喜,不提不说,似一口古井,深邃无波。那些从前,我只能从长辈的闲谈中抓取一些碎片,却犹如水面的闪金碎玉,虚浮遥远。

只有她身上的一缕暗香,清晰且真实。

岁月静好,只在心里

春夏湿哒哒的梅雨中,老房子里终日弥漫着令人抑郁的霉尘气,所幸这时江南“夏日三白”开始出现在街头。茉莉香淡,如二八少女,羞怯柔弱;栀子芬芳,如二十多岁的青春急切想引人注目,凋零快还引虫。只有白兰花才是真正的主角。它不妖不艳,优雅沉静,花型别致,即便盛放,厚实的花瓣始终内敛低垂,不恣肆不张扬,每朵花的内心似乎都收藏了一份雅致而又寂静的心事。即便焦枯死亡,仍保持着最初尊严的形状。香气沉静、从容而温和,正如中年以后的女子。她隔天就会买一支挂在衣襟的盘扣上,晚上用手绢包好放在枕边,这缕幽香和药水肥皂、花露水一道,构成了我记忆中关于夏天的味道。

还有秋天的桂花、冬天的蜡梅,她都会折来插在客厅的天然几上,香气四溢,即便落花也收集在一只小白瓷碟里清供。她会在酱汁肉上市的第一天去排队;会在清明前后去巷口的茶叶店给爷爷买上二两新焙的碧螺春;会在端午编一只小巧的五彩丝线袋,装一只最大的咸鸭蛋挂在我胸口……

而她每天的午后或黃昏,还是坐在那只旧沙发上,不过手里是一把蒲扇或一只盐水瓶的轮换而已,苏白、三弦和琵琶叮叮咚咚地飘来又飘去,她的一年似乎就是一天,而一生也就是一年而已。

我曾如此不屑于这样的人生,沉闷、单调、闭塞、苍白……毫无光彩,但当生命的年轮一圈圈加密,开始明白自以为是的荒唐。她不贪嗔不执念,从容安详,每天活在自己的责任义务里;她不苛己不责人,自在静美,千般滋味归于一处;她懂得惜时惜福,用顺其自然、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岁月静好,不在岁月里,在心里。

她胸前的那朵白兰花,似乎也带了拈花微笑的禅意。多年过去,暗香如故。

胡亦敏:作家,文宣工作者。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白兰花暗香
暗香袭人
白兰花开
白兰花
卖白兰花的女人
卖白兰花的老妇人
外婆的白兰花
衣襟别有白兰花
梅花
青莲
作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