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0-04-03白玉梅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甲磺酸原发性肝癌

白玉梅

(山西省大同市中部战区空军医院肿瘤科,山西 大同 037006)

肝癌作为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癌症患者的死亡几率相对较高,其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几率占据癌症疾病的第二位。患者一旦患有肿瘤疾病,将会抑制患者肿瘤周围血管的新生,加之患者对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将会破坏肿瘤的代谢和增生[1]。因此,临床上需要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十分重要。本次研究对于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所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药物的治疗方法,疗效更加确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按照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为20例。其中,研究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40-72岁,平均年龄(54.12±4.87)岁;肿瘤直径4-9 cm,平均直径(6.2±1.5)cm;参照组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在40-72岁,平均年龄(54.12±4.87)岁;肿瘤直径4-9 cm,平均直径(6.2±1.5)cm。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的治疗措施。每次温水送服750 mg,每天1次,均于午饭后30 min用药。观察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已经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则需要立刻停药,并且做出对症处理,当患者不良反应消失,每次用药剂量减少为500 mg,每天1次。共用药2个疗程。

参照组则口服中药制剂进行治疗,参照组患者口服中药制剂的方法与研究组完全相同。共用药2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的观察指标包括:白细胞减少、出血、手足综合征、蛋白尿以及血小板减少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过程中,借由版本为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其中,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缓解率 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缓解率17例(85.00%),显著高于参照组11例(5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缓解率比对[n(%)]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例(40.00%)与参照组7例(35.00%)相比,χ2=0.107,P=0.744,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患病早期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的病情发展,将会加重患者的患病程度,增加患者的死亡几率。临床上,若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可达7个月左右,但是常规的药物治疗,有效率相对较低,并不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加之患者用药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并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因此,临床上需要研发一种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2-3]。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缓解率17例(85.00%),显著高于参照组11例(55.00%),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例(40.00%)与参照组7例(35.00%)相比,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与中药制剂相比,阿帕替尼作为一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患者用药后能够提高临床缓解率,不良反应轻微。

总的来说,通过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的药物治疗,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而言,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甲磺酸原发性肝癌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328例住院患者应用甲磺酸加贝酯的合理性分析Δ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的比较分析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