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临床意义

2020-04-03田应敏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凝血酶血常规心肌梗死

田应敏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贵州 兴义 562400)

急性心肌梗死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危险因数、年龄、梗死位置、诱因、并发症、发病至住院时间、胸痛程度等均影响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归[1]。血小板也是常见介导炎症因子,被视为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的关键因素,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形成存在紧密联系。基于此,本次实验针对凝血检测与血常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简单分析,以下是具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根据IMI危险评分分为两组,高分组(75例)中,有45例男患,30例女患;年龄42-68岁,平均(52.64±1.57)岁;低分子(75例)中,有48例男患,27例女患;年龄45-67岁,平均(52.48±1.61)岁;在基线资料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检测仪器与试剂:血常规分析仪器为希森美康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配套原厂试剂、血细胞质控品及校准品;凝血指标检测仪器为希森美康CS5100,试剂是原厂家的希森美康。

1.3 观察指标 准确记录每组血常规参数、生活指标及凝血指标。血常规指标包括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LT(血小板)、PLR、WBC(白细胞)、RBC(红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HB(血红蛋白);凝血指标包括TT(凝血酶时间)、ATIII(抗凝血酶原III)、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A(凝血酶原活动度)、DD、INR及FIB(纤维蛋白原)。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0.0准确处理并分析本次实验结果,计量资料采用(Mean±SD)表示,以t检验,两组比较,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血常规参数比较 在NLR、PLT及PLR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WBC、RBC、Neu及HB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凝血指标 在TT、ATIII、APTT及PTA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而DD、INR及FI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此类疾病临床特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未及时实施干预对策,极易造成血栓。该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发病率和致残率,而且病情相对严重,对于中老年人极易发生该病。患者血栓大小与患者患病程度存在紧密联系。截止到目前为止,实验室检查期间,通过凝血检测及血常规检测,除了可以对患者病情发展准确判定,同时在危险分层及预后判定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PLT是血常规中的一种介导炎症因子,其是判定血栓是否形成的主要指标。NLR可以将冠状动脉恢复状况清楚反映出来,该指标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方便,而且经济实惠,同时其又被视为判定心血管进展的主要指标,可将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反映出来,心功能越严重,该项指标提高越显著。与PLR联合检测,在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凝血指标中,ATIII是一种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指标,可对患者凝血因子有效抑制,在结合凝血酶后,可加快凝血酶活性桑植速度,促进ATIII水平的提高,可见,其能够对血栓的形成有效抑制。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在NLR、PLT及PLR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TT、ATIII、APTT及PTA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而DD、INR及FI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两组血常规参数(Mean±SD)

表2 比较两组凝血指标(Mean±SD)

总而言之,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血常规与凝血指标联合检测应用效果明显,其可以将患者疾病发展及恢复状况清楚反映出来,以便更好地判定疾病。

猜你喜欢

凝血酶血常规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