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电影与网络文学的互赢

2020-04-02张慧伦张丽军

电影评介 2020年24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网络文学人类

张慧伦 张丽军

近年来,生态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生态电影的概念在发轫之初是指批判传统消费主义的,具有生态美学的电影。美国学者斯科特·麦克唐纳在2004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电影”的说法,他认为“生态电影的特征是使用长镜头,降低电影的剪接速度,用静态延长拍摄让观众慢下来仔细看世界。”[1]但这样的定义其概念指向性显然过于狭窄,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關注到这一领域,学界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不能将生态电影简单地视为一种电影类别,而是应当将其当成介入电影解读的方法。一部电影是否具有生态意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无论是直接表现自然环境,还是用奇幻的故事来反思人类的位置,只要其中涉及到对人类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探讨,都应该被纳入到生态电影的视角下考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从生态视角来阐释的电影可谓是包罗万象,其中不乏诸如《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2009)、《星际穿越》(克里斯托弗·诺兰,2014)、《美人鱼》(周星驰,2016)等商业性与生态意识并存的电影。而这类影片通常是以其瑰丽的想象世界给观众以视觉和精神的双重冲击。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同样以幻想类创作见长的网络文学,也有不少读者沉浸在网络文学作者所打造的奇幻世界中。因此,生态电影的创作能否从网络文学中汲取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已有不少网络文学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在这其中能否找到被融入的生态意识,生态电影的网络文学改编是否具有可观的前景?这是本文希望予以关注的问题。

一、生态电影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创作资源的可行性

想要考察生态电影的网络文学改编前景,首先要论证两者联合的可行性。生态电影作为电影人思考人类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当下已经引发了观众对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以及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诸多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生态电影是依托神话,以及童话的模式,来讲述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而网络文学的创作中也不乏对中国神话的一些改造与转化,这就构成了生态意识表达的基础。例如电影《阿凡达》已是公认的生态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有不少学者论及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阿凡达》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潘多拉星球,但是我们似曾相识,其实就是讲述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的故事,反映了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人类该何去何从,如何处理自然与人、环境与发展、生存与科技、物质与精神等一系列关系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2]而在影片中纳美人生存的潘多拉星球,就是一个以神话构建的世界,所有的纳美人都敬奉唯一的神“伊娃”,他们的辫子是与伊娃沟通的工具,是伊娃创造一切的证明。神话是人类史前文明的产物,是远古时代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试图从中找寻人类诞生奥秘的产物。而在影片中耗费巨资打造的特效最终为观众呈现出的潘多拉星球,除了悬浮的群山是奇特的景观之外,其余诸如奔腾的河流,凶猛的野兽,茂密的森林都与当下考古复原的史前自然环境很相似。可见,神话的背景是非常契合生态意识的融入的。

既然神话想象是生态价值观输出的一种理想策略,那么在网络文学中能否找到实践这一模式的切入点呢?这个答案还需从网络文学与神话的关联中寻找。在当下的网络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带有玄幻、修仙色彩的网络小说,神话已经成为其天然的素材库。笔者曾经整理过网络仙侠小说中共同的符码:“首先在角色身份上会有仙、魔、神、佛、灵兽、鬼魂等,且不同身份还有等级的划分,如上仙、上神。这些角色所生活的空间除了人间、仙界、魔界外,还有各个族类所居住的世界。除角色塑造与环境空间外,器物也承担了部分看点,如法器、神器。”[3]从这些经常出现的元素中可以看出,网络小说对于神话已经进行了符号的接受与再创造。其中既保留了对道教神仙谱系的继承,又有受到神魔小说的影响而虚构的魔界、异界。在这种设定下,一些上古神话符号就能顺利的出现在网络小说中。以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这部作品不仅小说原作点击量很高,而且还被先后改编为电视剧与电影,已跻身网络小说著名IP行列。在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白浅属于九尾狐族,在影视剧中也出现了她变化为真身九尾白狐的特效。在作品中白浅的地位很高,能与九重天上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天帝等神仙平起平坐。九尾狐族生活的青丘也是出自《山海经》的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4]在电视剧版拍摄的过程中,青丘的实景是在云南的普者黑取景的,当地的商业开发并不深入,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通过镜头观众能感觉到这确实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保护这片尚未被污染的净土。此外,九尾狐的神族设定也引发读者思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处模式应当是怎样的?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将一些动物视为神兽供奉祭祀,而当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变得傲慢,猎杀、贩卖甚至虐待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些做法不仅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也会形成人类精神的荒漠化。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冷漠,而人类不同的族群之间也同样会充斥着战争与杀戮。今何在的“九州系列”小说就思考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争端。黄悦指出,“在九州世界中,中州的华族与北方的夸父、居住在地下城的河络、水中的鲛人、能飞翔的羽人的关系,象征性地呈现了历史上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冲突。”[5]人类社会的不同族群之间应该如何相处,这也是生态伦理学关注的范畴之一。中国的网络文学在当下之所以能够实现海外传播,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力量之一,原因在于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的文化色彩,神秘的东方神话体系,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等都能引起海外读者的兴趣。而这些文化底蕴恰恰也是包含中国传统的生态审美观念的。因此,这也为生态电影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创作资源提供了可能。

二、网络文学中的科幻元素与生态电影的改编前景

梳理历年来的生态电影创作可以发现,科幻类型的影片中的生态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类影片立足于对未来世界的奇异幻想,其核心关注点通常在于人类的未来会往何处去。借助对末日景观的表现,人类或逃离地球开辟新的宇宙生存空间,或带着地球“流浪”,种种表现方式都呈现出对当下生态状况的反思。不少科幻电影中都会出现从太空的视角欣赏地球全貌的画面,例如《2001太空漫游》(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这部经典的科幻电影开头的一幕就是伴随着“蓝色多瑙河”的音乐,发散着蓝色光芒的地球在太空中沿着轨道缓缓运行。从太空的角度来观看地球,就脱离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当地球变成被观看的对象时,驱使我们思考人类与地球的关系。这种站在宇宙的视角去思考地球、未来、文明与生命的哲理性探索不仅是科幻电影常见的手法,在网络科幻小说中也同样具有相似的生态意识。这也成为网络科幻小说进行生态电影改编的基础。

当下提及科幻小说,可能很多读者首先想到是刘慈欣的《三体》,这部作品确实代表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新高度,《三体》荣获雨果奖也是国际文坛对这部作品的肯定。其实在网络小说领域也有和《三体》类似的非人类设定,且发表的时间还要早于《三体》。这部作品就是被研究者称为网络硬科幻小说“开山之作”的RAYSTORM的《寻找人类》。该书讲述了在地球之外存在的星球拥有比人类更具有智慧的文明,当这些外星智慧生物发现人类的时候,一开始并不是想要直接毁灭地球,相反他们帮助人类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并迅速发展。这引发了人类内部之间为夺取知识科技从而掌握控制权的战争。在超级武器引爆的“核战争”之中,人类濒临灭绝。一台名为“父亲”的由人类文明制造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建立了保护区,保护了残留下来的人类。然而这些人类的基因已发生变异,成为没有思考能力的行尸走肉。人类文明的覆灭危在旦夕。主人公甲拉带领的探险队在寻找人类的旅途中历经磨难,全书的悬念也一环扣一环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这部小说之所以能被尊为网络科幻文学的鼻祖,是因为后来发展成网络小说固定类型的“末日文”叙事模式,以及外星智慧进入地球等科幻元素都在小说中初见端倪。甚至小说中还包含了对于人类文明之源的哲学思考。《寻找人类》中外星智慧生命体阿鲁克最终导致人类基因变异,与三体人占有地球消灭人类的设定非常相似,但这部作品的思考更令人警醒,因为人类的毁灭是由自相残杀导致的。这不仅让人联想到现实世界中因掠夺资源而爆发的战争。这体现出最为朴素的生态意识,文明是要建立在对每个生命尊重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用多元、开放、和平共处的方式谋求共同发展,才是人类不同族群间,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共处之道。

网络科幻小说所蕴含的生态意识从核心精神上来讲与传统科幻文学是相似的,两者都是用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世界末日到来等未来困境,来反观当下现实生活,引发读者的现实反思。从这点上来看,《后天》(罗兰·艾默里奇,2004)、《2012》(罗兰·艾默里奇,2009)、《哥斯拉》(加里斯·爱德华斯,2014)等生态题材的影片也表现了相似的主题。那么网络科幻小说在改编生态电影方面,与传统科幻文学相比具有怎样的优势呢?从网络文学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亮点。网络科幻小说虽然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中比较小众的一个分支,但网络小说的其他类型中也常常能看到很多科幻元素。鲍远福指出,“网络科幻小说既能与玄幻、魔法、奇幻、神怪、空想、架空、穿越、历史、军事、修真、言情等主题发生‘化学反应,又能与‘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主题‘无缝对接,因此它们能够多点开花、异彩纷呈,呈现出更广阔的表意维度。”[6]可见网络科幻小说可以实现与多重主题的杂糅,为影视改编提供可观的前景。例如改编自猫腻小说的热播剧《庆余年》(孙皓,2019)也带有科幻元素。人类因核战争的影响陷入冰川时代,失去以往发展经验的人只能重新从原始人进化,又来到了古代王朝阶段。猫腻的另一部作品《间客》中也有人类搭载宇宙飞船向着外太空航行的情节。这类融合了多重主题的网络小说能够吸引到具有不同阅读兴趣的读者,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其中的生态主题呈现出来。

三、生态电影与网络文学联合的双向互赢

生态电影与网络文学的互动与融合可以实现两者的双向互赢。生态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用以探究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当我们将网络文学也纳入生态视角进行重新考察时,可以发现网络文学中有许多亟待挖掘的生态素材。学者鲁晓鹏曾归纳过生态电影的六个方面,其中包括对人与动物的关系探讨。例如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就是以人与非人物种如何共存为看点的。片中有好几处暗示人与人鱼应当和谐共处的细节。首先,人鱼族的师太在讲人鱼的历史时说到,在远古时代,人类和人鱼都是由猿猴进化而来,只是因水中和陆地生活环境的不同,成了不同的外形。这其实说明了在自然界中人与其他动物一样,都是慢慢进化而来,有些动物甚至与人类同源同种,我们不该用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将人凌驾于万物之上。有意思的是,在网络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人与动物跨越物种相爱的故事。网络小说正是因为其内容上新奇的设定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御井烹香的《萌系大陆》中女主人公简宁穿越到了一个类似非洲大陆的异世界。这里生活着正面看起来像人,背面却有尾巴的猫科兽人。简宁通过人类世界的技能,一点点的改善男主小黑的生活。一开始她想把小黑当成宠物来养,后来却成为了兽人的伴侣。全文虽然没有高潮迭起的剧情,但是对于兽人和人类之间相处生活的刻画却十分温馨,他们一起看满天繁星,自己动手搭建小屋,制作衣裙。这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与电影《美人鱼》中刘轩和珊珊回到海底世界,欣赏美丽的海洋动物的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网络文学中还有颠覆现实世界中人与动物关系的设定。例如非刀的《喵主子》一文中,人与动物的饲养关系被颠倒了。女主人公陆秋穿越到了没有人类存在的未来世界,被当成稀有宠物卖给了一位叫维尔斯的猫主人。从此以后,陆秋开始了被猫当宠物养的日子。网络小说创作者的锐意求新给读者带来了很多颠覆常理的情节,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是否包含了人类的傲慢?人类认为主宰动物的命运是理所应当的,动物被肆意地买卖、虐待以及杀害。假如某一天人与动物的地位发生反转,人类成为被统治的对象,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些能够引起我们反思的生态意识被暗含在网络小说中,为将来的影视改编奠定了基础。

那么生态电影与网络文学的融合又能为网络文学带来哪些改变呢?网络文学最核心的魅力就是吸引人的好故事,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创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从言情到穿越,再到重生、末日,各种新奇的情节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当下的网络文学已经进入到了追求精品化的阶段,原有的小说模式经过大量的模仿创作已经形成固定的套路,只是各种元素的拼凑已经很难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只有具有丰富的生命情感信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才能让读者沉浸其中。生态意识的融入是助力网络文学打造作者-读者情感沟通桥梁的有效手段。那些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情节,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共情能力。或许每个人都曾想象过人类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图景。除此之外,网络文学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也需要生态意识的贯入。《阿凡达》可以用伊娃来谐音夏娃,展示上帝造人的神话内核。中国也有《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具有神秘的东方色彩的神话故事不仅令国内读者欲罢不能,更是令海外读者叹为观止。在强调“网文出海”的新时代背景下,古老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关注的生态议题相结合的创作,无疑是网络文学吸引海外读者的一条可行之路。

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当下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保护生态是全人类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中国在这方面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表明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极为重视的态度。这种态度自然也会融入到文艺作品的创作中。生态电影的出现就契合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诉求。卞祥彬认为,生态电影“在生态美学观念上实现了跨种族、地域和意识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互文与共振”。[7]这种跨越种族与意识形态的创作接受,在网络文学中也同样存在。当我们梳理当下中外生态电影可以发现,其创作手法与所包含的元素和网络文学在叙事机制上有一定的互通性,因此,从生态意识开掘的角度来看,網络文学能够为生态电影提供客观的改编资源与前景,生态电影与网络文学的联合可以实现双向互赢。期待今后的电影创作者能够更多地挖掘中国网络文学的生态资源,创作更具中国特色的生态电影。

参考文献:

[1]龚浩敏,鲁晓鹏.中国生态电影论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236.

[2]田晓.生态美学视野下的《阿凡达》[ J ].电影文学,2013(12):104.

[3]张慧伦.试析网络仙侠小说的伴随文本及其互动影响[ J ].百家评论,2019(1):53.

[4]方韬译注.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4.

[5]黄悦.论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 J ].西北民族研究,2019(4):176.

[6]鲍远福.新世纪网络科幻小说的现实境遇与中国经验[ J ].中州学刊,2018(12):150.

[7]卞祥彬.生态电影的叙事机制与文化认同[ J ].电影文学,2020(5):139.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网络文学人类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影响网络小说流行度的要素研究——以起点中文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