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如何创新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2020-04-02马龙雷盛廷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2期
关键词:县域媒介中心

马龙 雷盛廷

【摘要】我国正加快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应创新利用5G的技术优势,创造连接关系,构建县域空间连接并建立入口嵌套连接;浸入移动场景,量产碎片化音视频内容并提供在地性直播云服务;拾取智能逻辑,装备账号逻辑构建县媒生态,映射第三空间升级致效模式,加载序列算法智化内容生产,最终构建县城媒介生态,助力县域社会治理。

【关键词】5G  县级融媒体  连接  移动  智能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2.012

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社会媒介环境发生着深刻变革,国家治理和国家建设也处于历史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1]为此,国家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并于2019年陆续发布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等文件以加快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然而,随着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2]的5G技术的加速应用,信息传播、资源结构、社会治理都将发生颠覆性的重构。5G的大连接、移动性和智能化的功能优势将创新推动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建设。

创造关系:连接

纵观我国县域传媒格局,传统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其泛化的传播模式让其在受众面前成为一种弱关系媒介。与此同时,强势网络平台和头部社交媒体等强关系媒介迅速崛起,不断攫取用户的注意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如果仍然沿用弱关系的传播模式,仅仅把不同的传统媒体进行简单相加,则难以达到国家对融媒体建设的期望和要求。而5G的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以及全频谱接入等技术,[3]极大地扩充了端到端的连接容量。5G时代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连接,万物皆联,万物皆媒。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充分利用5G的技术特点,把县域空间中的人、物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充分连接,构建集媒体、党建、政务、公共和增值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基础设施和完整体系,创造强关系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县域的社会治理。

构建县域空间连接。在人与人的连接上,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充分针对县域特征和人口分布同构社群关系、社区关系,嫁接相对封闭的县域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利用功能化的媒介空间为县域用户营造归属感和共存感。融媒体中心应充分认同用户之间的角色区分,遵循趋同、互补、互利和回报等原则,营造强情感关系、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等社会关系。同时,融媒体中心要善于利用头部社交媒体的既有技术体系,支持用户在融媒体平台体系框架内超链接其他社交媒体进行互联互动。

在人与物的连接上,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积极构建用户与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和公共资源的连接。在省市县以及乡镇的连接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向上要连接省市,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便捷服务;向下要连接乡镇,形成县域到乡镇的生产生活的勾连。5G技术支持下的云端数据采集、计算处理和智能分发,可让融媒体作为“中央厨房”为县域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远程管理和智慧应用,为县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国家治理打通云端脉络。

建立入口嵌套连接。首先,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建立应用入口,打通真实生活场景和虚拟媒介场景的壁垒,使用户在获取应用服务时具有空间上的接近性和界面上的便捷性。一方面,融媒体中心可以针对县域用户生活环境有效布局场景入口,例如家庭电视端、互联网PC端、車载移动端、居民社区、购物超市、文化场所、公共交通、售卖集市、教学园区等;另一方面,融媒体中心可以在交互界面中优化虚拟场景入口,使用户更好地触达应用场域。

其次,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嵌套应用连接,与成熟的头部应用进行嫁接。由于县域资源和条件有限,暂时还难以形成完善的服务和商务应用体系,可以与超级头部应用平台进行合作,作为一个服务于本地用户的集成主板,为用户建立兼容入口,运用超链接跳转至相应商用平台。

浸入场景:移动

5G超高速率的技术特点将有效提升网络带宽并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极大提升和丰富用户对于移动媒体的使用体验。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及5G基站逐步向县域延伸,县域移动媒体的持有量和使用量将得到进一步扩充。移动化的融媒交互场景将成为县域用户使用媒介的常态。

量产碎片化音视频内容。首先,移动化的接受场景带来的是受众对视听化内容的极大需求。量产音视频内容成为5G时代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研发生产的重要使命。5G高速率和低能耗的技术保障,前5G时代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对广大网民的培养和涵化,以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县域受众,将共同助推县级融媒体音视频内容的批量生产。融媒体在生产视频内容时,要遵循竖屏视频的视听规律和表达逻辑,着重研究屏幕上下区域与中央区域的视觉配比关系,在被摄主体的取景上要衡量单一主体与多元主体的能量差异,在静态画面构图上考量垂直物体及其线条的分布特性,在运动镜头摄取上要斟酌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的矢量优劣。在音频内容的融合上,融媒体要充分考虑技术、场景以及受众的因素。

其次,移动化的接受场景也肢解了县域受众的接受时段和连续审美并将其碎片化。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坚定地生产短视频和短音频,改变以往时间冗长、节奏缓慢、我播你看的产品逻辑;要充分增强短视频和短音频的使用性、信息量、快节奏;结合县域受众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环境因素,优化短视频和短音频的信息结构、视听表达、剪辑节奏、叙事策略、语音语调以及图文配色等,生产符合县城场域内移动化接受场景的优质音视频内容。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充分认识并处理好视听内容与图文内容的关系,以及碎片话语与网状话语的关系,促进具有“融”性特征的碎片化音视频内容在融媒体矩阵中的渗透,并将其升级为超文本的形式与具有互动性和增值性的应用入口对接,最终促成融媒体朝着政务、服务、商务方面向纵深发展。

提供在地性直播云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充分利用5G高速率和高容量的技术优势,创新直播观念,让直播成为常态。以往的转播车及其复杂的线缆等重型装备给直播带来了技术阻碍,而过于严肃刻板和正襟危坐的直播风格也削弱了直播的观看体验。5G正在让直播走向低成本和轻便化,5G背包或者5G手机及其相关配套设备即可满足日常直播需求。其低廉的价格成本让县级融媒体中心完全有能力配备。县级融媒体中心应着手建立5G时代下的新型直播队伍,借鉴网络直播形式打造品牌化出镜记者,发挥其在地性的亲切感和地域优势深入新闻一线进行现场直播,用技术赋能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

协同生产是加速人类进步的重要方式。云服务让分散的地球村走向联合的行为体。5G的高可靠性和移动性及网络切片技术,为云服务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为了完成融媒向应用服务的升级转型并实现县域社会治理,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把云服务提升到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度。云服务的核心要义即为远程协同,让连接在云下的终端进行协同生产。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建立云端平台,通过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协同采编、制作和包装,创新实现内容联动生产和智能动态发布,形成具备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文件共享和数据共享,并结合云服务的在地性优势,把当地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增值服务相结合,最终打造智慧县城。

拾取逻辑:智能

县域处于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是整个国家社会治理和媒介传播的分支末端和毛细血管。然而,诸多县域原传统媒体机构的资源条件有限,技术设备、人才队伍、传播观念相对薄弱和守旧;加上在县域相对固化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人际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中的意见领袖(KOL)往往成为舆论走向的关键因素。弱关系、旧技术、泛传播的县级传统大众媒体在强关系、封闭化、社群化的县域人际环境中,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日益萎缩。而5G技术却为数据的大量实时传输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提供了强大支持,智能成为融媒体建设过程中的主体逻辑。县级融媒体中心应避免沿用以往的传统大众传播思维把各个媒体机构进行简单相加,而应该按照强关系、新技术、精准传播的智能逻辑来构建新型媒体中心,从而把整个县域的传播格局升级为新型智能的媒介生态系统。

装备账号逻辑构建县媒生态。账号是交互关系、智能算法和精准传播的前提,账号逻辑建构下的县级融媒体首先要让用户建立账号进驻融媒体平台。其次,融媒体中心要利用算法技术对用户进行画像,用户使用媒介越频繁,其画像越清晰,就越能对用户进行内容的精准推送。一方面,融媒体中心可以针对用户进行算法跟踪和标签归类,通过影响力计算甄别出意见领袖,进而对意见领袖进行重点跟踪、监测和服务;另一方面,融媒体中心也要建立自身账号,构建中心账号和用户账号之间的对话关系。融媒体中心通过搭建账号矩阵,让不同的账号具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在相互协同中加强信息传播和舆论控制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商业头部社交平台优势愈发显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对于用户的培养有待依赖时间、契机、资金和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建设初期,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考虑入驻商业头部平台以抓取用户注意力,再同步研究自建平台的发展计划。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建平台上与用户进行互动的实质是在他人算法逻辑下为他人进行数据生产,对于信息的把控和议程的设置并无主动权。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同时看到自建平台和他建平台的利弊,不断加强自身平台的建设,维护用户账号并抓取用户数据,构建一个由中心智能算法掌控支配的媒介生态系统,让媒介空间的账号关系同构到县域社会治理空间。

映射第三空间升级致效模式。主流话语的生产传播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宣传工作的重心。我们把媒介上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直接编制的展现空间视作第一空间,把县域主流话语精神内核的意义空间视作第二空间。为了让第一展现空间更好地向第二意义空间转化,融媒体中心必须打造一个第三转化空间,让第三转化空间映射到第二意义空间。这个第三空間是一个由融媒体中心和用户共同进行意义生产的过渡空间。它召唤着融媒体中心通过智能算法在第一空间设计具有足够可加工性和可延展性的展示元素。融媒体中心通过第一空间的激活,触发第三空间的意义生产,从而让第三空间在5G技术加持的动态算法下,映射到作为县域主流话语精神内核的第二空间,最终用技术逻辑实现政治逻辑,创新升级主流话语的致效模式。

加载序列算法智化内容生产。首先,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重视物联网(IOT)生态下机器生产内容(MGC)的技术趋势,提供交通状况、天气预测和疾病趋势,为用户出行、农业生产和卫生健康带来便利、参考和警示,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县域用户服务。其次,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县域用户进行深度测算和研究,深耕地域资源和本地特色,挖掘出最受用户欢迎的题材、要素、话语及表达方式,以制造爆款内容产品,达到“病毒式”的传播。再次,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应在智能算法的分析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时空维度进行积累式生产、递进式生产和变奏式生产,运用智化策略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此外,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发挥媒介生态中信息可加工性的优势,促使信息在意见领袖复合引擎的推动下得到多点传播和持续传播。最后,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做好舆论监督,使人工智能与人的把关相结合,最终确保县级媒体内容产品的公信力。

结语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应充分利用5G技术优势,将县域空间和应用服务进行有效连接,在移动化的场景下,充分运用智能逻辑进行采集和汇聚、策划指挥、数据分析、内容生产、综合服务、内容审核和融合发布,最终构建县城媒介生态,助力县域社会治理,为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贡献新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路径。

(本文系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L19CXW004、19JJD860002)

注释

[1]方提、尹韵公:《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9月23日,第5版。

[2]喻国明、曲慧:《边界、要素与结构:论5G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系统重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第8期,第62~70页。

[3]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5G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科技中国》,2019年第4期,第56~64页。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县域媒介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