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润心灵法护成长

2020-03-30戴春红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建构法治道德

戴春红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小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是社会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

作为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该如何顺應时代要求,让道德滋润孩子心灵,让法治呵护孩子成长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内容,建构生活课堂

生活化的课堂,就是以师生当下的、身边的、具体的现实生活为起点,带领他们认识生活现象,体验生活情感,获得生活启发,提升生活能力。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体验和解决身边生活问题相统一,把学生带入学习中。生活化课堂构建关键是能否满足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解决他们真实的生活问题。然而教材里精心选择的典型案例,无法完全适应各个地区、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具体生活。因此,我们要在“忠于教材”的理念与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在学习《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节课中的“白色污染”这一部分时,我让孩子们课前搜集一些塑料制品,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等形式,探究出塑料制品的特性:颜色鲜艳、坚固耐用、便宜轻便等。正是由于塑料制品有这么多优点,才使得它被广泛运用。但是,人们没有很好地处理它,随便乱扔,造成了许多环境污染。接着我让孩子们交流由于人们乱扔塑料垃圾带来危害的照片,孩子们看到庄稼枯黄、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无不为之感到痛心,最后制定出自己和家庭的减塑计划,并积极实施。在这堂课中,教师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学习内容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环境教育深入孩子的内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教学过程,开展自主德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离不开学生自主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造学生自主互助的学习情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学习《许多生物消失》时,为了让孩子深入了解濒危物种灭绝的原因,我展开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先让孩子在阅读书本中提供的濒临灭绝的动物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小组学习单。然后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动物灭绝的原因有:(1)人为原因;(2)自然原因。并在小组合作展示之后开展组内和组间自评和互评,目的是督促组里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索。最后,引出思辨话题:当人类自身发展与动物生存发生矛盾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是保护自己利益还是保护野生动物呢?孩子们就这个话题开展辩论,在价值观的交流碰撞中明白人类只有在追求生态平衡中才能寻求自身的发展。我还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就其中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学习,学生在情境辨析与法律习得中,树立了保护生物、与生物和谐共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注重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的激励性评价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品德的形成、规则意识的建立。

道德品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需要课后对学生不断地加以激励引导。例如在学习《我是小学生》和《校园生活真快乐》这两个单元时,我就利用晨会对热爱学习、遵守学校纪律的同学进行奖励,在他们书上每日盖上一个印章,等积累到10个印章时就换一个贴画贴到孩子的开心农场,同时还评选出“一周之星”“一月之星”,并把奖状张贴到海娃成长在线。孩子们在这一个个印章、一张张奖状的激励中养成了遵守纪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与此同时,为了培养合作能力,每次小组合作之后,我们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肯定,并贴上星星,颁发最佳合作小组的奖状。这不仅促进了组内每个孩子的发展,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展示的能力。

四、融合教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

涂尔干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虽然教材通过各单元的预设为孩子建构了生活的德育,又通过课文中的范例点明了每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儿童生活的建构绝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更应该体现在孩子生活的每时每刻。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与学校其他德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利用教材的开放性开设、整合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实现良性互动,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1.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但我们也不能把它与其他课程割裂开来。比如在学习《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时,我就把语文的德育融入品德课堂,让孩子们回忆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的内容,在交流中让他们体会母亲的不易。并由此拓展开去,让孩子们回忆父母为我们的事情,在这点点滴滴回忆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同时用习作(一封信)形式把父母的爱和自己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让孩子在品读感悟中学会感恩。

2.与学校日常德育活动相融合。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为课堂教学储备了丰富的生活资源。比如学校的节日课程,如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端午节看龙舟裹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等,让孩子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让文化自信根植于内心;比如学校的劳动课程,低年级同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高年级同学种好自己的菜园子,让孩子在劳动与实践中学会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尊重他人;比如学校的社区课程,孩子们在敬老院用实际行动践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孩子们在海边旅游度假风景区,用传单向游客们宣传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提供的框架(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国家生活等)整合学校已有的日常德育活动,让德育更具时效性。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改变教学方法,建构生活课堂,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孩子,让他们在自主互助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让道德滋养孩子的心灵,让法律呵护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建构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跟踪导练(五)(2)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