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有勇 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

2020-03-30云南农业大学提供

云南画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澜沧中国工程院院士

/云南农业大学提供

2015年,中央正式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中国工程院积极响应,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普洱市澜沧县。

面对贫困人口21.1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的艰巨扶贫任务,“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工作会议上,时年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担当奉献的高度政治自觉。

朱院士接受任务后,第一时间奔赴澜沧。“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他谢绝了县里为他和团队安排的舒适住所,一竿子插到底,坚持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

为了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朱院士来到澜沧后第一件事就是调研。在调研中他发现,蒿枝坝村的村民都是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拉祜族,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很多群众不会说汉语,文化水平也很低。澜沧冬天雨水少,也没有霜冻,很适合在“冬闲田”上种植团队研究多年成果——冬季马铃薯。调研中他还注意到,澜沧有大面积的森林,可充分利用松林与三七的相生作用,开发种植高质量的林下有机三七,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调研基础上,朱院士认真研究制定了“精神+产业+技能”破解素质性贫困的科技扶贫方案。他坚信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广泛开展林下三七和冬季马铃薯等科技扶贫项目,群众脱贫致富不难。可当他把项目推广到农户家时,老百姓都不理解不积极也不支持。面对存在的困难,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扶贫要扶智,更要先扶志!朱院士亲自带领团队,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对群众进行宣传、动员。

为了打动群众,朱院士用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在村里租了一块地,带着团队人员一起亲自种起了马铃薯。采挖马铃薯的时候,村民们全都来围观,有的老人说,活了七八十岁,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洋芋!不仅个头大、产量高,价格还好,一亩地就能赚5000多块钱,直接带动一个贫困群众脱贫。从此,群众再也不用做动员,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来找朱院士学习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

随后,朱院士又开始“盘算”起了澜沧广袤的松林,这里很多老百姓家里有松林,但不知道能用松林干什么,朱院士就把他潜心研究十余年、世界首创的林下有机三七技术带到澜沧,无偿传授给当地农户和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应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巨额收益,他分文未取。

为帮助群众真正掌握农业技能,朱院士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优势,组织院士专家,开办了免费的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先后开设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茶叶、林木、畜禽养殖、电子商务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把技术教给身边群众,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他们不仅是致富带头人,也是在朱院士带领下向贫困宣战的战士。

通过四年的努力,如今的澜沧,一块块闲置田变成了脱贫田,一片片生态林变成了致富林,一个个贫困村变成了新农村。在朱院士和团队以及中国工程院200余人次的院士、数百位专家的科技扶贫帮扶下,澜沧县已经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依托科技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到今年年末,澜沧将在现有基础上,净脱贫78227人,贫困发生率将从朱院士刚来澜沧时的41.17%降至1.61%,将提前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四年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朱院士每年在澜沧工作110多天,2017年昆明到澜沧的航班开通后,他已乘坐航班往返150多次。在澜沧时,他每天6点起床,晚上10点就寝,中间都在工作状态,从来没有休息过。可他,却从没有说过一次累,叫过一声苦。

为了更好地组织动员群众,朱院士换上迷彩服,主动融入拉祜族群众之中,学拉祜话,唱民族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外面来的人,往往都分不清,谁是朱院士,谁是村里的农民,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农民院士”。

朱老师不仅是农业科研路上的拓荒者,更是立德树人的示范者,他躬耕力行,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朱老师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学术上、科研上要想取得成果,一定要远离功名浮躁,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积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不要仅仅为了发文章而搞科研,而要研究制约农业发展的真问题,尤其是农民所关心的问题。”朱老师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后,就主动辞去了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的职务,专心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

2016年,团队研发的林下三七种植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找上门来希望购买这套核心技术,或者以技术股份的形式进行合作。可是,朱老师却决定将这套技术无偿给予当地的农户和群众使用。当时,对他的这个决定,团队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为此,朱老师专门开了一个会,几乎是掏心掏肺地对所有人说:“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待遇,我们为什么还要挣这个钱呢?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所有老百姓受益吗?”从那天起,朱老师定下了一个规矩,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

朱老师非常关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先后捐赠了400万元设立了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通过奖励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优秀教师,来激励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

朱老师常说:“我们搞农业的,能够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让科研成果在千家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多少文章、给多少钱都高兴,农民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猜你喜欢

澜沧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澜沧号”动车组运抵老挝万象 即将投入中老铁路动态检测
登东达山
记录院士人生,展现院士风范,传承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