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13世纪哥特式象牙微建筑雕刻

2020-03-27邓静

美术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哥特式装饰性

邓静

【摘要】13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哥特式建筑框架還是雕塑,都进入到了一个定义既明确又神秘的时代。本文主要讨论13世纪的哥特式象牙微建筑的特征和理论渊源,涉及对象为中世纪哥特式象牙雕刻和象牙折叠式神龛,以及部分中世纪神学家们的观点。笔者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分析法,往返于欧洲各国之间,对欧洲哥特艺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搜集了第一手的文献和资料。

【关键词】哥特式;象牙雕刻;微建筑;装饰性

哥特式微结构并不是在13世纪发明的,它是一种从古代晚期继承下来的装饰性风格,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哥特式媒介,从手稿到纪念碑,从圣物匣到唱诗班的屏风。“哥特”艺术是笔者多年以来的研究对象,也是笔者博士期间一直的选题。微体系的结构和意义在建筑研究领域普遍存在,但微体系结构在哥特式象牙雕刻方面迄今为止未被深入研究。“哥特式”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能在现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亦绝非偶然。它适应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即人的非理性(感性)对理性的质疑、人对自我生存价值的质疑和人在现实世界中对信仰的质疑。学术界目前对于哥特文化在精神上和形式上的理解跨度依然较大,仍有争议,颇具研究价值。

20世纪和21世纪的西方艺术史学家们,都热衷于在哥特式建筑中看到晚期的绘画作品。“哥特式”被转移到绘画或雕塑上的理论框架中,假如没有诸如尖拱、飞扶壁和彩色玻璃等特征的话,或者说,假如这些物体唯一的共性是它们的空间接近性的话,恩斯特·贡布里奇(Ernst Gombrich)的研究就避免了令人不安的意识形态。贡布里奇列举的“象牙”,被动成为当时流行建筑装饰的对象类型之一,如今被习惯性地称为“哥特式象牙”,如图1。对于贡布里奇来说,这些架构中的元素是哥特式的,仅仅因为它们是习惯性的安排和现实的期待,而不是一个时期的风格“有机统一”的结果。假如不把象牙雕刻与微建筑的结合视为公理化,就会发现这种材料与装饰形式的结合背后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微建筑在13世纪作为一种前奏艺术选择的使用,也展示了一种视觉上对紧迫的知识与社会共识的反应。

一、“控制原则”和微结构的装饰性

在《哥特建筑和经院哲学》(1951年)中,艾尔文·潘诺夫斯基试图通过用个人习惯或思维习惯取代时代精神,重新定义一个时代统一的审美倾向和风格。潘诺夫斯基谈到智力表现和艺术形式之间难以确定的“相似性”,但这些概括被搁置一边,以便更具体地评估哲学家和泥瓦匠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附近共存。贡布里奇认为,潘诺夫斯基的观点使学院派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产生众所周知的哥特式建筑的心理习惯。经院哲学的“控制原则”、宣言与和谐、权威的结构澄清与调和,共同定义了哥特式的形式特征。并且,这些形式特征是非线性的、几乎是辩证的一种风格发展。尽管潘诺夫斯基的论证细节依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但他的“习惯”早已被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广泛采用,并改进发展。

“控制原则”定义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并为该风格的变化形态设置了模板。然而,一个图标式而不是风格化的方法,并不需要定义“控制原则”。从潘诺夫斯基和戈姆布里奇的研究中,从传统的微体系结构作为象征的讨论中,把象牙雕刻微建筑作为一种意义载体,不难发现,它扮演的是一个符号逻辑的角色。奥列格·格拉巴将装饰定义为“似乎没有其他目的的装饰,是为了增强它的载体作用”,詹姆斯·特里林回应他说,“装饰只是一种装饰,在这种装饰中,形式的视觉愉悦感比内容的交流价值更重要”。从视觉装饰的角度来讲,“微结构”是一个形式元素,对作品的功能来说是多余的,它忽略了装饰的符号功能,这个词只是为带来装饰质量的愉悦而创造的。然而,这也将装饰品视为纯粹的享乐,脱离了功能性,使装饰品陷入了20世纪该领域的道德争论之中。

从另一个角度看哥特象牙雕塑建筑,一个支配性的隐喻塑造了它们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格式、构图和肖像画,并且确实结合了象牙本身的物质性。这个比喻的应用是对13世纪西欧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的回应,即如何呈现神圣的物体以便区分它们与物质世界的世俗物体之间的不同。到13世纪,圣餐在视觉上与腐烂尸体的残躯或普通的面包片也是无法区分的,气氛令人不安。

二、哥特式象牙雕刻的神学背景

中世纪西方视觉艺术的其中一个作用,是帮助巩固地球上神迹的特殊本体论地位。为了引导人们远离亵渎,走向适当的崇拜,需要有视觉的路标。神圣的存在要求一种不同的观看方式,这需要一套不同的艺术惯例来唤起这种特殊的行为。艺术家和神学家都在努力,像卡米尔·普姆塞特那样,充分发挥“有意义的奇观家”的作用,以恰当地塑造神在地球上的存在。

“鼎盛时期的哥特风格建筑所追求的目的与经院哲学著作《神学大全》的编撰动机是一致的”,潘诺夫斯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哥特式建筑和经院哲学之间关系的肯定。实际上,1215年的第四届拉特兰会议对圣餐的人身安全表示关注,同时也呼吁对文物进行更严格、更直接的展示。后者是法国路易九世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当他收藏这些类似的文物时,也向他的议员和法院进行咨询。1238—1239年,君士坦丁堡的利奥·鲍德尔二世当政时期,“如何恰当地、充满敬意地杀死基督生命中最珍贵的遗物”的问题占据了法庭,并直接影响了一些多媒介项目创新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更为博学的巴黎大学的经院神学家们也在研究、讲授敬拜方式的问题和撰写有关书籍。这一系列的问题源于彼得·伦巴德的《特殊天理书》第四卷(1155—1157年)——《四部语录》,这本书探讨了道成肉身,并质疑基督的人性是否应该和他的神性一样受到崇拜。这里重要的暗示是基督的人性是可见的,而他的神性是无形的。随后,经院哲学家萨勒克森·黑尔斯、阿尔伯特和伯纳文·图拉对这一主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将纯粹的化身论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激发了人们对媒介形象理论最深思熟虑的探讨。重要的是这些学者在巴黎的学校演讲时,在口头辩论中发展和完善了他们的理论,多年以后,他们的最终公式才在写作中重新整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团体就如何正确地尊重视觉事物展开了辩论。尽管这些著作在中世纪后期才成为典范,但它们代表了跨越几代人的丰富讨论的高潮。跨越一系列神圣性的物体(实体)应该得到与其相称的敬拜方式范围,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战略来恰当地表达它们。13世纪中期,正是在人们热衷于设计出一种方法来展示神性的时候,哥特式象牙制品出现了。

三、哥特式象牙雕刻的折叠式神龛

折疊式神龛让微观建筑形式与象牙材料在结合背后的理论基础上,共同参与了更为广泛的视觉论述。为了探索这一点,有必要观察并证实圣徒礼拜的结构、创新的圣髑盒和礼拜形式,旨在满足装饰性研究的需要。哥特式象牙雕刻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特别是狂热的知识体系背后呈现的粗鲁的表达方式。换句话说,哥特式象牙制品背后的革新者们都在关注着这样的学术讨论。在整个中世纪,顾客和工匠们不断地寻找象牙,现实的象牙供不应求,导致象牙材料经常被重复使用。13世纪早期的北欧,未使用过的象牙非常罕见。13世纪晚期,随着法国北部的安格尔弗兰德斯的国际贸易路线的发展,大量的地中海货物涌向法国市场。象牙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批雕刻出大量象牙的工匠抛弃了传统的雕刻方式。象牙与微结构的结合是哥特式象牙雕刻的早期产物。圣彼得堡艾尔米塔吉博物馆的一场展览展示了一个典型案例:高耸的山墙,山墙上装饰着玫瑰色的窗户和钉头钉脚,下面的拱门中间点缀着一条隐蔽的拱廊和几座小尖顶;上翼的山墙两侧,有一些早已破损的精致尖顶。从1240年到1280年,第一代哥特式象牙,是有目的的装饰着微结构框架。将精心设计的建筑形式与特定的材料结合起来的意图,在第一批哥特式象牙制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实现,这种建筑与材料的结合是其意义的内在体现。三维象牙雕像最初也是用微结构框架来展示的。1298年,比萨大教堂委托乔瓦尼·皮萨诺(Gioranni Pisano)为其建造了一座新的高祭坛,后来被描述为一座镀金木质的圆形小教堂,里面供奉着圣母和两个天使的象牙雕像。丹妮尔·加博里特·肖邦(Danielle Gaborit Chopin)进一步为几个修道院的象牙组件提出了类似的微结构框架,如圣德尼皇家修道院(Royal Abbey of St.Denis,约1260年)。象牙与微结构特定结合的动机可以从潘普洛纳大教堂圣墓的圣物陈列室中看到:三个高大的人物在装饰华丽的三叶草拱门、带有玫瑰色的山墙、高耸的塔楼和尖塔。一些最重要的欧洲哥特式教会祭坛,包括皇家圣丹尼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比萨大教堂等,这些大规模的礼拜仪式在现存的文献资料中尚未发现,但是它们基本的形式保存在微结构的多形性里。折叠型神龛就是这种多形性的典型代表。

雷蒙德·柯克林(Raymond Koechlin)在他的著作《法兰西老歌》中认为,微型建筑框架只能让他对数量庞大的物体进行分类,形成“有拱廊装饰的双峰”和“有柱廊、有花环的象牙”等群体。《法兰西老歌》至今仍是该领域的开创性著作。近来也有尝试利用建筑元素来研究本地化象牙制品,例如,一些研究人员指向科隆或莱茵兰的生产,如图2。由于微结构形式在一些象牙制品上的精确性,促使学者们为该项目确定了一个具体的纪念性来源。然而,与其他小型化媒介一样,很难确定确切的来源。由于对这一现象的媒介特异性研究,哥特象牙上的微仿古建筑尚未被纳入或被认为是其他媒介中有关微建筑的丰富讨论的一部分。

结语

综上所述,正如阿希姆·蒂默曼的研究,在13和14世纪,微观和宏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风格关系,这使得哥特式建筑与以前的建筑区别开来。通过哥特式时期所有媒介上关于微型建筑的大量文献的研究,有两个方面就变得十分清晰:

第一个是相当务实的技术方面。从1976年弗朗戈斯·布彻(Frangois Bucher)开创性的研究开始,许多研究都集中在技术问题上,这些技术促进了建筑主题的装饰使用。微建筑学在所有媒介中的兴起与13世纪建筑绘画的发展有关。这种观点认为,建筑师的创造力从建筑结构的现实中释放出来,因此允许设计好的立面、塔楼和建筑只能在一个想象的或微型尺度上实现。

第二个是美学理念方面。著名的哥特式雕刻建筑师们,作为石材医生,享有足够的特权,将他们的建筑理念应用于各种艺术项目,从圣物龛、巴尔达大主教讲坛和圣餐塔。这种统一的美学是包罗万象的,与同时代的其他美学没有什么不同。尽管室内设计师的装饰可以枚举的例子仅限于中世纪晚期,事实上,不同时期微体系结构的方式早已被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英]艾尔文·潘诺夫斯基.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M].吴家琦,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英]柏德·翟雷特.中世纪的社会理论:1200—1500[M].伦敦:弗兰克·卡斯公司,1968.

[3][英]罗尔夫·托曼.哥特艺术:1140—1500年中世纪的视觉艺术[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

[4][英]埃米尔·马勒.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M].严善錞,梅娜芳,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5][英]Michael Camille. Gothic Idol——Ideology and Image Making in Medieval Art.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9.

[6][英]E·H·Gombrich. The Sense of Order——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 Oxford: Phaidon Press, 1970.

[7][英]Sarah·M·Guerin.MeaningfulSpectacles——GothicIvoriesStagingtheDivine. TheArtBulletin Magazine.

猜你喜欢

哥特式装饰性
哥特式浪漫
基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产品设计应用研究
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在塑身内衣上的设计应用
住宅入户门装饰性探究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论蒂姆·伯顿的美学风格
Marco M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