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白族文化在民俗旅游发展中的传承

2020-03-26胡丽萍杨林心叶和煌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文化传承

胡丽萍 杨林心 叶和煌

摘    要: 民俗旅游一直是大理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核心,作为大理民俗文化的主干——白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保护和开发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当前大理民俗旅游大开发的形势,探讨白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并提出传承、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 白族文化    民俗旅游    文化传承

民俗旅游也叫民族风情旅游,是当今广受重视和普遍开发的旅游发展模式。大理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白族文化为中心的民俗旅游发展起步较早,这就使白族民俗文化传承和民俗旅游发展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并举。但同时,在民俗旅游发展中,面对现代化趋势下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影响与冲击,白族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笔者以白族文化的几个典型代表为例,分析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浪潮中,大理的白族民俗旅游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并对白族文化在民俗旅游发展大趋势下的传承提出思考。

一、大理白族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大理民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白族文化宣传,资金投入减少,传承遇到困难。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文化受到旅游政策的偏向性倾斜,使它们不受重视,日渐被遗忘,愿意接下传承之火炬的人越来越少。这让人深感可惜。

二、民俗旅游大开发形势下,白族文化传承出现的一些问题

1.白族传统手工艺传承遭遇挑战

扎染本该是大理白族地区一张优秀的文化名片。但是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给它带来问题和考验。第一,周城作为“民族扎染之乡”,采取各家小作坊制,自行售卖。但是由于作为纯植物染料的板蓝根汁液很难提取,为了省力选择化学染料。只有中型和大型的廠家会采用纯植物板蓝根汁液,这就与原本传承下来的方式和初衷背道而驰;第二,扎染体验场所的门票过高但参与度不高,降低游客的需求度。比如在喜洲古镇的严家民居中,扎染体验价格为60元每人,为了省时,游客只需要缝制轮廓图案即可,之后的绞扎和染布等所有工序都是师傅给完成的,如果想对扎染工艺程序进行深入了解,就只能边看边听师傅讲解;第三,白族扎染技艺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一般传女不传男,目之所及,扎染体验场所多以中年女性为主。

2.白族本主崇拜文化的衰弱

白族“绕三灵”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渊源众说纷纭,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七十二个村落结队唱歌跳舞,代表各村的本主去朝拜“神都”中央本主。“绕三灵”就是以“神都”为中心的,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三到四月二十五,男女老少浓妆艳抹,排成长蛇队,唱着、跳着,从“佛都”崇圣寺出发,二十五日分别到达“神都”本主庙和“仙都”喜洲河矣城洱河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庆祝活动。在活动中,人们载歌载舞打起白族“霸王鞭舞”,唱起大本曲,对起白族调,以歌舞娱人、娱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

然而,随着近几十年来,受旅游业和现代化的冲击,本主文化的传承出现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被打造为旅游胜地的崇圣寺三塔,除了有地标性建筑三塔,三塔后山,往上每一排台阶,就有一个殿宇,宏伟气派。从下至上有天王殿、崇圣寺、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殿宇左右两边有对称的殿宇,往来拜佛朝圣之人络绎不绝,所见身着白族服装的导游遍地开花。然而在当地的本主祠和中央祠,人迹罕至,不需要门票,没有导游,大多数的本主祠大门敞开,没有人守门,偶尔有,也是年近古稀的老一辈白族民众,住在本主祠内大门旁边的一个不到8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面。第二,崇圣寺景区修葺得已经颇具规模和相当完善,但在那里仍旧可以看到忙碌不停的挖掘机和工程队。以沙溪寺登村的本主庙为例,其中供奉的本主是托塔李天王,大门上仍旧保留着对联粘贴上去,又撕下来的痕迹,风干的木漆块块掉落,不大的门梁上贴着的糙纸写上的“药王盛会”等字样,有些因为无人照料的缘故,迎风似坠非坠。史城镇本主庙门口的石碑,上方左右角都破损了好大一块。

3.白族传统曲艺音乐文化式微

洞经古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诏大理国时期,被当作宫廷音乐,专门演奏给皇室贵族听。它吸收白字吹打乐、民歌小调、唢呐乐曲等音乐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经古乐逐渐吸收儒释道音乐、江南丝竹、白族先民巫歌音声的多种成分,既保持唐宋祭乐的古朴深厚、宫廷乐的庄重典雅、江南丝竹的柔美抒情,又独具白族古典音韵风格。

洞经古乐曾在白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过光辉灿烂的一笔。然而,在先后经历过“文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洗礼后,洞经古乐逐渐面临传承与发展的问题。第一,洞经古乐会的成员多为老者,因为收入不高,不能支持自身生活需要,大多数白族年轻人不会从事这个活动。如今的演奏者多为老者,他们时间多,不缺钱,也可以在音乐会内交到同龄朋友说说话。演奏者是老者,下一代传承者也多为老者;第二,千年来,洞经古乐多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师傅带徒弟,一首一首曲子的教。导致洞经古乐的乐理知识不规范,良莠不齐,甚至同一首乐曲,不同地区演奏还有差异;第三,由于大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洞经古乐除了在大型节日活动中演奏外,主要是在景区或者寺庙内演奏给游客听,许多曲目为了迎合旅游表演市场而被简化,甚至是删减,盲目改曲,用洞经古乐的方式演奏《茉莉花》等流行曲目。

4.白语的日常使用逐渐减少

在历史上,白族民众就同时学习和使用汉语跟白语,然而,当今白语使用人数却越来越少。首先,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白族年轻人外出读书或务工,使用白语的情况很少,大部分人都是长期说普通话。其次,大理以旅游业发展为重,很多当地的白族居民都成为导游,面对的游客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基本全天都说普通话。去该地调研期间,接触到的白族年轻人,景区内的白族接待人员,不论老幼,都以说普通话为主。最后,白族每年都有白语对歌大会,如石宝山对歌大会。在活动中,青年男女使用白语对歌,这对白语要求很高,如今对歌质量降低了很多。

5.白族传统服饰文化正不断衰落

民族服饰文化的趋同可理解为民族文化的变迁和融合。白族崇尚白色,白族传统民族服饰,不管男女老少,大多以白色为主调。其风格和样式深受白族人的历史色彩偏好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例如,大理驰名中外的“风”“花”“雪”“月”就能在白族服饰,尤其在“金花”们的服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过去,几乎白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每一个样式、花纹都有白族文化的渊源,都是白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例如,服饰上自然、花鸟图案是寓意吉祥;白族人恋爱时,有将扎染方巾作为定情信物的习俗,图案多为表示爱情忠贞的鸳鸯、双燕、喜鹊等;甚至婴儿出生二十天左右,孩子姥姥为孩子准备的厚礼中,扎染做的顶头布也是必不可少的,图案多为寓意吉祥的蝴蝶、八卦等。

如今,为了顺应旅游业的发展,白族的传统民俗服饰无论是在样式、质地还是在颜色偏好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现代服饰审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开始堆积出现在白族的服饰文化上。虽然这样的服饰市场欢迎程度颇高,却流失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另外,白族聚居地区的白族民众已经大多身着现代服饰。只有在当地的重大节日才会全民着传统民族服饰,以及在当地做导游或景区工作的白族人才会着白族服饰。因此,白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需要被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保护。

三、民俗旅游大开发视角下对白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思考

1.加强政府导向作用

在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这一方面,政府要坚持以传承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原则,加强管理和规划。第一,培养白族人来管理开发旅游业。白族民众对白族文化更高的认同感和珍视感,有利于平衡传承与开发的关系。第二,整合周城扎染。一方面促进其内销和出口,另一方面管理景区扎染行业,调控价格,限制使用板蓝根染液。第三,将本主文化纳入到大理旅游体系中,加大宣传力度,投入资金修葺当地本主庙,引入当地导游对于本主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第四,给洞经古乐会组织更多的补助资金,以此吸纳更多年轻人加入。创办洞经古乐研究与开发组织,邀请有洞经古乐艺術家和经母,一起研究它的传承与创新,为往来游客提供传统优质的洞经古乐。

在宣传教育方面,培养当地旅游开发者及当地居民的文化传承保护意识。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氛围,使白族民众,尤其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年轻人形成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更加珍视本民族的文化。

2.加强对白语的传承和保护

白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受到汉化影响,白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语言的作用是潜移默化而不可估量的,语言反映文化,而文化作用语言。因而,白族文化需要白语的传承,白族文化需要有自己的声音。

此外,白语有自身的文字,并出版过白语书籍,可将白族民间故事和歌曲用白族文字记录下来。白语和汉语共进,丰富白族文化。剑川双语实验学校的教学佐证了这一点,就更深层次而言,白语教学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其珍视自己的传统。

3.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的作用

科技改变生活,我们可利用科技。第一,引用VR技术体验扎染流程,一方面游客虚拟参与扎染全过程,节省原材料,人们可在任何地方体验到扎染。大理扎染体验点可采取VR方式供游客选择。开发APP,让世界上对扎染感兴趣或者好奇的人们有一个交流、购买一体化的平台。第二,当代国内青年人喜爱用的APP——小红书,集饮食、美妆、旅游等于一体,他们旅游前都在小红书上查攻略,或者关注于旅游相关的公众号,受公众号推文的影响某地旅游。旅游开发者和政府可以通过公众号或者APP传播白族文化,让搜索大理旅游攻略的人不仅知道大理有苍山洱海,还知道扎染、有本主文化、有洞经古乐。第三,在传承方式上,扎染和洞经古乐都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这样限制了受众面的范围。可以采用网络录播的方式,录制相关系列完整视频,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进行传播。

4.丰富文字和影像资料记录

大理白族的特色文化大都有久远的历史,从南诏国,甚至南诏国以前,就一直流传至今,然而,以扎染和洞经古乐为例,其传承方式都是口耳相传,师傅带徒弟,耳濡目染等,以至于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各有差异,同一种文化,经过时间的洗刷,细节部分越来越模糊,甚至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之中。现有文化传承人们、相关机构单位应该合作把扎染配方、过程步骤、洞经古乐曲谱等用文字或是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四、结语

白族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其中有很多项文化虽然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大理经济主要来源之一为旅游业,区域对于旅游业的重视导致多项白族文化日渐式微,传承出现问题。然则,我们不能任由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化就这样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被时代忽视。我们要举起白族文化保护之大旗,指出白族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文化传承贡献微薄之力。扎染、本主文化、洞经古乐、白语及白族服饰等,这每一项,都该是白族上空的一颗颗光华璀璨的明星,白族人民、政府要共同努力,擦拭掉由于时代发展因素在明星之上蒙着的灰尘,让它们在当今时代,也能够发出千年前般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艾磊.白族文化正面临危机[J].大理师专学报,2000(3).

[2]大理石编纂委员会.大理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文华.大理民俗旅游的发展[J].昆明大学学报,2001(1).

[4]曾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研究[D].大理:大理学院,2012.

[5]程陈.大理“三月街”白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D].大理:大理大学,2017.

[6]刘红.旅游对白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及现代发展[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S1).

[7]刘慧娟.大理周城民族扎染业发展现状调查[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4):30-34.

[8]陈传进.大理白族“绕三灵”的化育机制研究[D].大理:大理大学,2018.

[9]卢芝艳.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的教育传承机制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0]杨丽萍.从周城的发展析百族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民俗文化的传承[J].大理学院学报,2007(5):14-16.

[11]石瑞.传统民族手工艺扎染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7(09):11.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文化传承
四川省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