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回县岩溶地区地下水找水方向浅析

2020-03-26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隆回县含水灰岩

刘 涛 叶 凯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八队 湖南 娄底 417000

一、前言

隆回县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群众饱受干旱困扰,据隆回县1990~2017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资料统计显示,每年6月底~10月下旬常常发生阶段性或连续性旱情,先后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 年、2011 年和2013年发生6次全县性旱灾,平均2年一次。特别是2013年特大旱灾,全县境内溪河断流、小型水库、山塘干枯,饮水困难人口达10万余人,受灾面积广。笔者以2017年隆回岩溶山区找水勘查工程为例,对区内岩溶水赋存特征及规律分析总结,对隆回县缺水地区找水指出方向。

图1 隆回县缺水地区分布图

缺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差。地形特殊,受气压影响易造成大面积夏秋连旱,建库条件差,地表水体容易渗漏。

2.重视程度不够。受地表水资源丰富观念影响,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落后。

3.极端气候影响。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

4.应急水源保障率低。

据“湖南省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2002年)”,湖南省地下水多年平均天然布给资源量461.68亿m3/年,大于地表水利工程的储水总量。隆回县位于衡邵干旱走廊,衡邵干旱走廊地下水多年平均天然布给资源量128.28亿m3/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31.24亿m3/年,目前开发利用率为23.2%;据调查,湖南省可供开采的地下水总量为146.003亿m3/年。

由此可见,隆回县地下水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质整体优良,可作为解决隆回县干旱缺水地区的重要水资源。

二、地质构造

隆回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带结合部位,白马山~龙山东西向隆起带西段及邵阳凹陷北西部边缘。区内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断裂构造发育,褶皱形态多样。

1.地层。区内地层发育完好,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尤以上古生界分布范围最广,下古生界次之,元古、中、新生界仅有零星分布。其中岩溶发育地层如下:

(1)泥盆系。主要分布在西洋江、荷田、岩口、北山、周旺一带,以滨海相碎屑及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下古生界地层之上。岩性为石英砂岩、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白云岩、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等。厚度720~3030 m。

(2)石炭系。主要分布在香河桥、桃洪、北山等地,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沉积,与泥盆系呈整合接触。岩性为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等。厚度600~1530 m。

(3)二叠系。主要分布在滩头、三阁司、周旺、云峰及南岳庙等地,为一套滨海沼泽相含煤碎屑、浅海相碳酸盐及含铁锰质的硅泥质沉积。岩性为硅质岩、硅质页岩、薄层状泥灰岩、砂岩、灰岩等。厚度300~1000 m。

三、岩溶区水文地质条件

1.岩溶含水岩组及富水性。按照区内地下水的赋存介质、地层组合及岩性特点,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由第四系(Q)碎块石土、砂砾石层、粉质粘土等组成,主要赋存在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广泛分布于开阔谷地及山间洼地中,孔隙水泉水流量<0.1L/s,弱富水性,含水层厚2~28 m。

(2)基岩裂隙水。浅变质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震旦系、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中,岩性为含砾砂质板岩、硅质岩、炭质板岩、粉砂岩等。裂隙较发育,裂隙率0.31~3.48%,裂隙中含较丰富的基岩裂隙水,低洼处通过泉流出,泉流量0.170~0.955L/s,含水层厚459.9~1124.2 m。

(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岩溶水主要赋存于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中的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中,含水岩组岩溶中等发育至不发育,水量中等至贫乏。

泥盆系棋梓桥组:岩性为浅灰色中至厚层状泥晶灰岩夹云质灰岩,底部含生物碎碎屑灰岩。岩溶较为发育,发育不均匀,岩溶洼地、地下河、漏斗、天窗等岩溶叠加现象较多,裂隙岩溶水赋存于各种细小溶隙及岩溶管道中。含水层厚200~357 m。

泥盆系佘田桥组:岩性为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灰岩及灰岩,岩溶系统连通性较好,构成了地下水含水系统,呈管状、带状分布,含水丰富。

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地表岩溶不甚发育,但地下岩溶较发育,是地下水有利的赋存场所。

隆回县缺水地区均位于石炭系、泥盆系及二叠系地层中,出露范围广,埋藏较浅,地下水丰富,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HCO3-Ca.Mg型,PH 值6.5-8,矿化度0.1-0.5,总硬度8.4-16.8德国度。

2.岩溶水布、径、排条件。岩溶山区地下水的布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次为地表河水、稻田灌溉及渠道渗漏。而地下水的排泄则受到地形及构造条件所控制,并集中在地势较低洼处或阻水断层、岩层界面处出露。受地质构造控制,在断裂带、褶皱转折端和相变带地下水排泄点集中,且水量较大。层状地貌结构区则分层排泄,多呈悬挂泉;深切河谷往往是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是岩溶地下水排泄的主要场所,大泉、地下河出口大多分布于此。

整体而言,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总的来说是较强的,但是地下水在岩层中的分布又是极不均匀的,岩溶水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岩溶水地下水发育规律

(1)质纯、层厚可溶岩富含岩溶水。岩溶是可溶岩与岩溶水相互作用的结果。岩石质纯、岩层厚度大、分布广的可溶岩,岩溶发育强烈。其特征是,溶洞多,规模大,发育深远,富含岩溶水,而含杂质多、层薄、分布面积窄小的可溶岩,岩溶发育强度相对减弱。特点是,溶隙为主,溶洞少,发育深度浅近,相应富水性也就减弱。

(2)可溶岩与非可溶岩,强可溶岩与弱可溶岩接触带富含岩溶水。可溶岩与非可溶岩,强可溶岩与弱可溶岩接触带,常因岩石性质不同,当受到地质构造应力作用后,容易产生层间滑动,接触部位形变及两侧构造裂隙。特别是脆性易溶灰岩一侧,张性裂隙容易产生,有利于地下水的渗入和运动。而非可溶岩和弱可溶岩常为相对柔性岩层,裂隙发育较差,透水能力弱,当地下水在裂隙中运动,遇到非可溶岩或弱可溶岩时,常受到阻隔而形成顶托回水,增加了地下水的停留时间,较易沿着接触带的可溶岩活动,从而加强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进一步增加可溶岩的透水性。

本次在岩口施工的ZK2最具典型,岩口出露地层岩性为泥盆系棋梓桥组灰岩及佘田桥组泥灰岩夹灰岩。通过钻探及抽水试验(图2),静止水位9.35 m,主要出水段为34.00~79.00 m,通过水文地质计算涌水量达290 m3/d,可满附近百姓日常生活用水。

图2 ZK2抽水试验图

(3)近地表部位比岩层深部岩溶发育、富水。地表及地下浅部,各种地质作用强烈。地表由于风化作用强烈,容易产生各种风化裂隙,同时构造裂隙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因此,有利于地下水在浅部富集。

降水和地表水直接布给岩溶含水层,使地下水循环交替加速。同时带进大量侵蚀性的二氧化碳,使地下水在浅部具有较高的溶蚀能力,加速灰岩溶解过程。深部则因纵度、压力、活动空间、侵蚀性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等因素影响,溶蚀作用减弱。所以岩溶在离地表的一定深度内发育良好,而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

四、找水方向浅析

通过以上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水赋存规律,隆回干旱地区找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充分考虑区内岩溶水含水岩组的含水性、含水介质特征及含水性厚度,缺水区岩溶含水岩组含水介质以裂隙、孔隙为主,岩溶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附近最为发育,因此,在找水布孔时,除了考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貌特征外,要能够最大限度揭穿含水层厚度。

(2)充分考虑周边矿山开采活动对岩溶含水层的破坏,布设钻孔要避开矿山疏干排水形成的降落漏斗区域。

(3)要充分考虑群众“报水”和“找水”, 可以大大提高岩溶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和速度。

五、结论及建议

(1)缺水区岩溶水丰富,单开发利用程度低。

(2)在缺水区布孔时应充分考虑:岩溶含水介质特征及含水层厚度、矿山开采对周边含水层的破坏;

(3)建立抗旱找水专项资金。

(4)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猜你喜欢

隆回县含水灰岩
春天
隆回县山界红糖滞销的调查分析与应对建议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基于含水上升模式的海上油田水平井稳产调控策略
湖南省天然饰面用灰岩(大理石)资源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邵阳隆回县对农村科学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煤矿地面水害区域治理工程钻进层位控制
高密度电法在灰岩地区探测岩溶中的应用研究
大型房建岩溶场地勘察研究
大战“大闸蟹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