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对联遇到陶瓷 当国粹挽手国粹
——中国楹联馆揭牌暨景德镇陶瓷大学楹联高峰论坛发言摘要

2020-03-26

对联 2020年11期
关键词:景德镇楹联陶瓷

编 前

庙堂气派,江湖鲜活。中华标识,人间烟火。——当对联遇到陶瓷,当国粹挽手国粹,又会碰撞出怎样灿烂的艺术火花?

深秋十月,草衰菊艳,丹桂清芬,景德镇陶瓷大学迎来了建校一百一十周年的喜庆时刻。十月十九日,在该校湘湖校区,中国楹联馆揭牌仪式如约举行。随后,『归然书院杯』景德镇陶瓷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全国征联颁奖仪式,以及中国楹联文化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中国楹联馆由中国楹联学会批准并授权,中国楹联学会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建运营。此举开创了学术团体与大学合作的典范,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张绪武、李培隽、蒋有泉、梅仕灿共同为中国楹联馆揭牌。以下,便是此次高峰论坛的精彩发言。

渊源既深 使命高远

刘太品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国内高校系统首家集教学、研究、创作、交流、展示为一体的专业对联文化机构——中国楹联馆正式落户景德镇陶瓷大学,这对陶大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对当代楹联文化的发展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陶瓷文化与楹联文化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和关系?

陶瓷是中国的代名词,楹联是中华文化的名片,我所想到的第一层的关系,就是楹联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关系。陶瓷和楹联这两个艺术门类之间,可以相互表现。用对联表现陶瓷,我们知道古代的行业对联分类极其精细,在工场作坊类中就有瓷窑楹联,而在商业类中也有着大量的陶瓷店楹联,如这样一副脍炙人口的传统瓷器店楹联:

雨过天青千古色;

花留水彩四时春。

用陶瓷表现楹联,可以是瓷器绘画题款上的画配联,也可以是更加直截了当的形式:就是直接烧制瓷板对联,让陶瓷成为展现楹联艺术的一种载体。

当代唯一的中国楹联馆落户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我由此想到第二层关系,也就是楹联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楹联自古与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对子就是古代蒙学教育最主要的功课。楹联文化进入校园,可以直接美化校园,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楹联文化进入课堂,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母语的运用水平。如果说楹联文化如同一根红线,那么他可以很方便地串起许多传统文学艺术门类,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而通过这些传统文学艺术门类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培育具有综合国学素养的优秀人才。

说到人才的培养,我又联想到了第三层关系,就是楹联文化跟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关系。我想到了两位最为关键的人物,第一位,就是一九一〇年中国陶业学堂的创始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张謇还有一个身份,他还是近代中国楹联史上的一位楹联大家。张謇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楹联作品,至今仍传世的作品,经今人搜集整理有七百四十八副之多。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从陶大创始人的身上,已经为今天中国楹联馆落户景德镇陶瓷大学,埋下了深深的伏笔。第二个人呢,就是直接促成中国楹联馆成立的陶瓷大学梅仕灿书记。梅仕灿先生有卓越的才华,更有高远的情怀,他在诗词楹联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同时还抱有让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生根开花结果的美好愿望。如果说陶大的历史如同一条一百一十年长的红线,那么这头尾两个端点的两位关键人物,就足以证明了楹联文化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渊源颇深,缘分颇深!也说明中国楹联馆在陶瓷大学的揭牌,仿佛存在着一种历史的宿命。这种宿命被历史放在了我们的肩头,就立刻化为一种神圣的使命。

总之,我相信中国楹联馆的创立,对于促进楹联文化与陶瓷文化的深度融合,对于陶大校园文化和陶大学子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引领当代高校楹联学术研究之风,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楹联文化在当代的弘扬和光大,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天的揭牌仪式,只是这一宏大事业的开端,让我们为中国楹联馆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最后以一副我代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所作的贺联作结:

建联馆以增瓷都之色,看瓷含青白,花发赤丹,联文更嫣红姹紫;

来学宫恰遇校庆之期,欣校植豫樟,师培桃李,学子多芳桂幽兰。

千年窑火 陶院新声

张小华 对联研究专家、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楹联馆在陶瓷大学开馆,是陶瓷文化与楹联文化的结合,这种结合有偶然性,有必然性。偶然性,是梅书记来到陶大。必然性至少有三点。第一,陶瓷文化与楹联文化的共性;第二,景德镇和陶大这片土壤里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创新氛围;第三,我们这个蓬勃的时代里普通民众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今天我只说第一点,陶瓷文化与楹联文化的共性。此二者的共性,我认为至少有三点:

1庙堂之高的气派。从古至今庙堂之高必有瓷器,从使用的器物到饰物都有。当然,这一点,瓷器的历史早于楹联。但楹联自诞生之后,庙堂之中各种重大节日、场合,处处在在,它都是营造氛围不可或缺的元素。传为谶联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来自五代时期的上层社会。戴冠《濯缨亭笔记》:『(元世祖)遂命为殿上春联,子昂题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又命书应门春联,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庙堂之高的审美取向偏于堂皇、宏大、典矞、雍容、伟丽等。

2江湖之远的鲜活。我们的先民使用陶器,到今天,普通百姓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可以说,瓷器氤氲着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气,这种烟火气也是景德镇的窑火千年不熄和制瓷工业世代传承的重要原因。至于楹联,大家都知道,是老百姓生活里一种极为简单的仪式符号。陶瓷、楹联与老百姓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它们永葆生命力。应了一句话,人民的,才是鲜活的。民众的生活是陶瓷与楹联的源头活水。这一类的审美取向偏于平实、朴素,它的创作方向是生活化、教育性、人间气息。

3鲜明的民族标识。西方的许多谚语里,说到中国的人和事,喜欢用瓷器这一词代指。我们国人自己一看到青花瓷图案,也会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民族风。楹联的两两对称,是汉语民族的特有产物。此二者鲜明的民族标识决定了我们在审度其审美取向和创作方向时,一定要朝着民族文化的核心方向走去。

简而言之,就陶瓷和楹联服务的对象来说,都是上至朝堂,下及平民;从生存空间来说,这二者近在禹甸,远达海邦。它们都属于民俗文化,都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相信他们的结合会让彼此更加绚烂。

今天在火炬传递现场,想到一副联:

鄱滨远影,陶院新声,千年瓷韵一窑火;

丹桂清芬,青花釉彩,九月湘湖满径诗。

平台首创 未来可期

郭 立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中国楹联馆馆长

在这里我想表述以下几点想法:

⒈专门的全国性文学艺术团体与我校联合组建一个文学类平台还是首次,是开创性的;

⒉中国楹联馆为我校师生搭建了直接对接国家顶级楹联艺术家的桥梁,有利于提升我校师生的文学素养;

⒊我们可以通过中国楹联馆与中国楹联学会举办与楹联相关的,楹联与陶瓷艺术结合的相关各类学术活动、大赛和展览,弘扬中国文化;

⒋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尝试运用陶瓷艺术各种技法,研究各种新的陶瓷楹联样式,进行艺术创新;

⒌陶瓷材质有着适用于各类环境而不损的独特性。随着陶瓷楹联的推广和普及,很有可能带来新的市场;

⒍希望我们共同把中国楹联馆打造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陶瓷文化的一个平台。

我相信中国楹联馆将会在楹联文化和陶瓷文化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艺璧合 巧匠慧心

肖卓豪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中国楹联馆副馆长

关于楹联文化的学习,很多人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楹联学习是文科生的事情,和理工科生没啥关系。其实,纵观历史上重大的科学进步,每一步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终将在山顶上重逢。』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理工科和文学艺术的理想结合形式,今天,答案终于揭晓了!

中国楹联馆的创立,为楹联诗词爱好者提供了新的舞台,为书法艺术爱好者拓展了新的空间,为文艺和科学的有

机结合展示了新的样板,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楹联则是兼具中华国学之形和国学之魂的文学。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生,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传承的华夏儿女,都应该以学习国学文化、弘扬国学文化为己任。愿更多朋友加入热爱楹联、弘扬国学的队伍,让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从幕后走向台前、走进千家万户。

最后填词一首,以感谢为中国楹联馆的筹建付出卓著努力的同仁们:

江城子·楹联创新篇

百十华诞聚能贤,翠湖边,战无眠。广益集思,携手为楹联。戮力国学谋鼎盛,甘泽降,润心田。

万千桃李竞文园,克时艰,展欢颜。科艺璧合,联袂创新篇。巧匠慧心筹伟业,使命至,振强弦。

猜你喜欢

景德镇楹联陶瓷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
我的家乡景德镇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钞子伟、钞子艺艺术作品
孔府的年节楹联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陶瓷艺术作品
王志滨诗词楹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