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罗素《哲学问题》中物质的存在和性质问题

2020-03-25王茜子

学理论·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罗素

王茜子

摘 要:《哲学问题》一书中充分体现出了罗素严谨的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罗素认为,哲学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功用,而在于影响学习哲学之人的生活,在于提供精神食粮。在书中罗素全面阐述了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基本观点,文章中还论述了一些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认识论、表象与实在、物质的存在和性质、唯心主义中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哲学的价值等哲学的基本问题,从怀疑走向确定,再从确定走向批判,从而完成哲学在人类认知中的使命。

关键词:罗素;表象与实在;物质的存在;亲知的知识;描述的知识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2-0048-02

罗素在《哲学问题》这本书中论述知识论的问题上所占的篇幅比形而上学所占的篇幅更大,罗素作为一名经验主义者,认为任何事物的直接认知都始于经验,直接的个人经验是完全正确的。哲学的价值不在于其功用,而在于影響学习哲学之人的生活,在于提供精神食粮。这本书被后人广泛阅读,使许多哲学学者受益匪浅。

书中的前五章是准备性的介绍,提出物质的存在和性质问题,驳斥了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引入他本人所主张的摹状论。第六章到第十一章主要是论述先验知识以及与先验的知识相对应的直观的知识,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主要是论述真理的获得和哲学的知识界限,最后一章论述的主题是哲学的价值。

“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 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 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1]本文通过对罗素《哲学问题》中物质存在和性质问题的论述,从更深层次理解罗素《哲学问题》给予的价值。

一、表象与实在

《哲学问题》的第一章论述了表象和实在两者之间的关系。罗素在文章中是这样论述的,不同的人同时观察相同的一个客体时会产生很多相似但又不同的认识, 因为每一个人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所以每一个人所产生的看法就不尽相同。通过论述表象与实在的区别由此也引出贝克莱(idea说)和莱布尼茨(mind说)为后续讨论哲学的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罗素在文章开端就提出了问题并说明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在寻求确定性的时候应该从经验出发去解决问题,罗素说道,在我们确信我们能以一种真确的形式加以说明之前我们最好通过讨论的方法验证我们需要验证的一些东西。

在第一章中, 罗素试图通过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来验证表象背后有一个实在的世界的存在。透过桌子分析表象与实在的区别,用视觉看到桌子的形状,并不是桌子实在的本质,用它的质地来看待桌子,也不是桌子实在的本质,用形状观察桌子也不是桌子实在的本质。罗素举了一个例子来论述这个说法,当我们在生活中压桌子的感觉并不能给我们提供桌子的本性实在的东西,敲打桌子引出的声音也不能提供本质,经过这些论证罗素认为感觉材料就是亲知的知识的第一种类型, 也是最直接的知识。

罗素在第一章当中也不断发问。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实在的桌子存在?如果有的话, 它是怎样的对象呢?究竟有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如果有的话,它的性质是什么?在谈论桌子的问题之后提到了一组名词,感觉和感觉材料,我们认识世界是通过感觉材料来感知的,感觉材料是指在感觉中直接认识的东西,感觉则是指直接意识到感觉材料的经验,探究完两个问题之后罗素说到底有没有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东西?承认有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东西,他们到底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二、物质存在的理由

罗素在第二章的开始,先引出物质存在的理由,以知识论为起点,认为感觉材料是主客体共同作用的产物,感觉材料是存在的,而物质的存在不能证明,只能通过本能信念。

第二章的第三个段落引用了笛卡尔系统怀疑法,怀疑就是一种思想活动,从事怀疑思想活动的主体必须存在,精神实体的本质是思维或思想,如果笛卡尔不存在,也无法进行经验活动,追求知识的牢固起点是我们的经验,随后罗素又回到了问题的本身,物质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从自我出发,认识世界获得普遍的知识(自我中心困境)罗素以梦境为例,在梦里梦见自己的敲门声或是海战都是物理对象,没有实际的海战,他说世界完全由我们自身的这种假设,在逻辑上不是不可能的,在解释生活中是比较复杂,以猫为例,说明物理对象的存在,如果猫的物理对象存在就很好解释,假设物理对象存在以人的声音和梦境为例,才能变得简单。本能地相信有一个独立的外在世界存在,全力解释外在的独立信念、本能信念,罗素认为,本能信念,不是通过论证获得的,而是本能的。

三、唯心主义: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

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是《哲学问题》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话题。罗素讲到唯心主义者们的观点是“一切存在的,或者至少一切为人所知道是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都必然是精神的”。作为西方近代哲学中唯心主义经验论者的贝克莱则尤为突出,“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他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心灵和上帝才能感受到这些感知,并说“我们所吃的,所穿的那些东西是我们用感官直接知觉到的这些对象不能未被感知而存在、或不能在心外存在”。

罗素在文章当中还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还是以一棵树为例,感觉材料依赖于我们,从我们所感觉到的,所接触到的所看见的一些东西中获得感觉材料,但是在这些活动当中也离不开树的存在,人和树两者缺一不可,一棵树如果不被感知,甚至树不复存在的话,感觉材料也就不会存在。所以感觉材料不是仅仅依赖于人的感知,也依赖于物理客体。

贝克莱把构成我们对于树的知觉的感觉材料看成是主观的,这个论据并不能证明事物由于被认知而表明它是精神的。他们常常确是这样以为的,认为他们己经达到了那种确定性。在我自己看来,当我们认知事物的时候, 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不由自主的、本能地就察觉到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或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由此对这个事物产生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想到,我喜欢什么东西,我想要什么东西,我最害怕什么东西,我最不想要什么东西等都是在我们内心深处产生的这种自觉能动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自省与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反馈,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随着自己对知识的不断积累,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事物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甚至决定着我们自己内心的行动。

罗素在第四章驳斥贝克莱的论证,在罗素看来,对idea这个词是可以直接认识的东西而却被贝克莱成为idea, idea不限于感觉材料之中,也包含记忆之中。关于“记忆的知识”是由我们对过去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记忆,通过记忆的东西所认识的事物,它们所形成的经验会影响我们对现在事物的认识以及对将来的事物所做出的正确认识。

关于“自我的知识”。罗素对这一个问题虽然不是很确定, 但却认为是有可能的。当我们在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所认识的那个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很难回答那个与思想和感情相对立的我们自己。

对于“描述的知识”, “描述的知识”就是用来认知一个无法直接被我们所亲知的客体,“描述的知识”即“摹状的知识”,罗素在《哲学问题》中是这么定义的:“我们知道有一种描述, 又知道这种描述只可以适用于一个客体, 尽管这个客体本身是不能为我们所直接认知的。在这种情形中, 我们说我们对于这个客体的知识便是描述的知识。”[2]所以, 当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我们无法直接认识, 用感觉材料来描述 这种间接的、有中介的形容方式 可以让我们认知这个客体, 那么在这个中间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就称之为“描述的知识”。

关于“共相的知识”。共相指的就是具有一般性的观念,我们所察觉的共相就是概念。当我们看到一个白块时, 我们首先会认识到的是这个白块所呈现出来的感觉材料——颜色、形状等, 当我们看到有许多相似的白块的时候, 我们会把他们的共同特点抽离出来。罗素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所认识的每一句完整的句子当中都至少包括一个共相的词语。贝克莱对唯心主义的中心论据之一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任何事物的存在”[3]“知道”这个词只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正如罗素所说的, 我们肯定能知道而且确实也知道存在着的某些客体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也就是说, 有些客体是我们所不认识的。

四、结语

罗素《哲学问题》的第十四章哲学知识的范围,论述形而上学的不可能。在那一章当中他主要是批判黑格尔,还论述了先验知识。通过阅读研究《哲学问题》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跟着罗素的思路回答罗素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对哲学尤其是认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促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哲学方面的各类知识。哲学是一门不断进行思考的学科,虽然在思考的过程中是很痛苦的,但是思考所带来的成就促使我们对哲学的认识上升到更深的层次。哲学思想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可以有效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陈云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4]哲学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思维武器,这种思维武器可以让人体验到“获得”的愉悦。哲学不仅为人类提供关于事物的知识,也同样为人类提供关于真理的知识。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亲知的知识,这就为每一个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哲学还可以促使一个人胸怀全局、洞察大势,使人的认识飞跃到更高的程度,促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出发不断改变自我。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 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同樣, 哲学也是一种方法论, 通过方法论的指导来对世界进行改造。在罗素看来哲学的价值并不在于具体的功用,而是在于影响着每一个学习哲学的人的具体生活, 可以给予其充足的精神食粮。哲学的这一时代性特征使得哲学在一定程度可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 [M]. 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2]罗素.哲学问题[M]. 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John Skorupski.罗素的《哲学问题》[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4]陈云怎样学哲学用哲学[N].学习时报,2020-06-29.

猜你喜欢

罗素
兔子坡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漫画
罗素:是谁影响了我的哲学之路
幸福自知
罗素的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