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忽视的病变:脂肪肝(上)

2020-03-25欧阳军

养生月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脂肪肝肝细胞肝硬化

欧阳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日趋上升。目前,包括成都在内的国内大城市中,脂肪肝发病率已超过10%;在全国范围内,约有近2 亿脂肪肝患者,其中30 至50 岁的中青年是发病的主要人群,严重的脂肪肝患者,脂肪量所占比例甚至高达40%~50%。脂肪肝已成肝脏疾病中仅次于肝炎、肝硬化的一种常见疾病。

一、何谓脂肪肝

生活中,我们常发现许多自认为健康的人走进“B 超”室,捧出的报告单上却是这样的结论“肝回声前部增强,后部明显衰减”,其诊断一栏赫然写上了“脂肪肝”的字样。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具有分泌胆汁,储存肝糖原及解毒等重要机能。肝与脂类物质代谢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肝脏能使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转化及分泌等过程保持动态平衡,如因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脂类物质代谢失调,脂肪在组织细胞内储积,其储积量超过肝重量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便可称为“脂肪肝”。

健康人体肝脏含脂肪量为4%~5%,其中2/3 是磷脂,其余大部分为中性脂肪及少量胆固醇。如果肝脏内脂肪的分解与合成代谢失去平衡,脂肪就会在肝细胞内过量积聚。当脂肪含量增加至30%以上,则称为脂肪肝。此时,若在显微镜下检查肝组织,可见到大约有1/3 的肝细胞有脂肪滴沉着。肝细胞肿大,会压迫肝血窦逐渐造成细胞缺血、变性、坏死;肝细胞若进一步发生纤维化,则转变成肝硬化。

二、诱发因素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由诸多原因共同作用下的后果。一般来讲,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饮食因素:首先,长期营养不良、饥饿或长期食用含有高脂肪、高胆固醇(如肥肉、蛋黄、奶油、巧克力等)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另外,还要强调一点,许多患者一旦染上肝病或其他慢性病,处于静止期,则不加节制地给予增加营养及高热量饮食,或长期持续静脉点滴高浓度葡萄糖,造成营养过剩,最终也将导致脂肝。

2、长期大量饮酒:在酒精的作用下,可使肝内脂肪代谢发生障碍,脂肪细胞堆积,发生“慢性酒精中毒性脂防肝”。

3、肥胖:约半数肥胖患者可见有轻度脂肪肝,在重度肥胖症的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可高达60%~90%。可见,肥胖患者有明显的脂肪肝易发倾向。

4、药物或化学毒物:如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生长激素、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某些镇静安眠药,或接触工业或实验室常用的笨、砷、酒精、四氯化碳、锑等,均易诱发脂肪肝。

5、感染:如结核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肝、胆、肾脏疾病的患者,常可伴发脂肪肝。

6、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脑垂体前叶及甲状功能亢进症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中,其脂肪肝的发病率达20%~80%,而脂肪肝病人中有糖尿病者也占4%~46%。

7、慢性缺氧:如重度贫血、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及高空、高原作业等,常常因为严重缺氧,影响肝脏的脂防代谢功能,从而发生脂肪肝。

8、其他:不爱运动、长期坐着工作的人等,也可能发生脂肪肝。

由于脂肪肝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而肝穿刺活检又有创伤性,故主要采用B 超和CT 诊断脂肪肝。现已证实,通过影像学检查不仅可筛选脂肪肝,并能确定诊断。鉴于B 超诊断脂肪肝具有经济、迅速、无创伤等优点,因此,定期给脂肪肝高危人群作肝脏B 超检查,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最佳方法。

脂肪肝高危人群指存在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比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脂肪肝的群体。主要包括肥胖症,特别是内脏脂肪性肥胖病人;糖尿病,特别是成年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病人;长期大量饮酒者;高脂血症,特别是有血液甘油三酯升高者;长期服用损肝药物者;以及有肥胖症、糖尿病和脂肪肝家族史的个体。对于上述脂肪肝高危人群应每年做1~2 次肝脏B 超,以尽早发现脂肪肝。

对于已经确认为脂肪肝的患者需要定期每年做1~2 次B超、每半年查1 次肝功能进行监测,当出现明显症状时需要即时检测肝功能。

三、带来的危害

健康人摄入成分合理的膳食时,肝脏的脂肪含量约占肝脏重量的5%,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重量的5%,或显微镜下肝组织病理切片每单位面积见1/3 以上肝细胞内有脂滴时,称为脂肪肝。B 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脂肪肝分为肥胖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这是脂肪肝的三大常见病因。

患有脂肪肝的人往往会产生“脂肪肝不是病,不痛不痒没有感觉,不用治疗”这样的错误认识。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有轻度或中度脂肪肝,认为不过是工作节奏快,平时应酬太多造成的,是小事,既不重视也不治疗。

其实,这些想法大错特错了。殊不知,脂肪肝是一种在不知不觉间吞食肝内细胞,破坏肝脏免疫的慢性疾病。由于肝脏没有痛感神经,早期不疼不痒,患者多数在体检B 超时才被发现,随着病情迁延,脂肪慢慢将肝包住。肝脏体积随之肿大,并牵扯、挤压、刺激肝脏周围的组织,令患者出现腹部胀满,肝区隐痛,口臭,恶心,眼睛疲劳,性欲减退,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肝病专家普遍认为,患者如有上述现象,说明肝细胞已经大量损伤,肝脏排毒及免疫功能严重下降。这时,极易与体内的病毒、细菌、酒精及药物交叉感染或产生不良效应,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治疗,会引起肝细胞缺血坏死,从而诱发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等多种严重肝病,并最终导致肝硬化或肝癌。

1、对肝脏的损害:脂肪肝是肝脏脂代谢失调的产物,同时又是加重肝脏损伤的致病因素,这是一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发展。肝细胞中脂滴增多,使肝细胞脂肪变性、肿大,细胞核被挤压偏离中心。脂肪的代谢工作要在线粒体中进行,脂肪向细胞外运输主要通过光面内质网,脂肪在肝细胞内的堆积,进一步加重线粒体和内质网的负担降低其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营养素、激素、维生素的代谢。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的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

2、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表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容易导致心肌梗塞而猝死。脂肪肝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度增加,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因其分子量极小,很容易穿过动脉血管内膜在血管壁沉着,使动脉弹性降低,管径变窄,柔韧性减弱,最终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3、脑病脂肪肝综合征:又称内脏脂肪变性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线粒体损伤和酶活性丧失是其病理基础。病理改变主要是弥漫性脑水肿和重度的肝脂肪变性,肝脏肿大,质地坚实。伴有显着的脑症状:抽搐、进行性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病死率高达70%~80%。

4、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癌:各种肝病的最终结果往往是肝硬化,脂肪肝也不例外,肝硬化继发肝细胞癌的几率较高。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一旦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极易发生肝昏迷、肝腹水、消化道大出血、肝脏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容易造成不好的结局。

5、急性妊娠性脂肪肝:此病又称产科急性黄色肝萎缩,是一种较少见、预后凶险的妊娠合并症。多发生在怀孕的最后3 个月,临床表现常与急重肝相似,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胰腺炎、肾功能衰竭、全身凝血异常而导致快速死亡,首次妊娠的孕妇居多。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伴有恶心、呕吐、上腹痛、背痛,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水肿,黄疸进行性加重,短期内可出现昏迷、腹水,皮肤大片瘀斑,便血、尿血。此病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终止妊娠,这是唯一有效的办法,若待到晚期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再行剖腹产或引产,则可能出现产后大出血等危急情况,危及母婴生命。

6、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糖尿病是病因未明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形成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高血脂、高氨基酸血症。据调查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脂肪肝约50%,脂肪肝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30%~40%,脂肪肝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肥胖性脂肪肝患者若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虽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一般认为是糖尿病前期。脂肪肝与糖尿病是一对难兄难弟,两者兼有的话将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顾此失彼,加速病情发展。

猜你喜欢

脂肪肝肝细胞肝硬化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