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标志

2020-03-24冉欣益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0期

冉欣益

【摘 要】中国近代史既是屈辱史、血泪史,也是探索史、抗争史。面对列强的殖民侵略,中华儿女砥砺前行、浴血奋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见证了一个落后民族的勇敢独立与顽强成长。以史为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回顾近代史的发展,将有助于我们吸取经验和教训,在坚守民族精神的同时,不断改进治国理念和方法,从而推进我国现代化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主要阶段;有效借鉴

一、中国近代史总述

学习近代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研究点可以延伸出多条历史线索,作为学者我们应当树立联系性、发散性思维去认识近代史,要以全面、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近代史。

此外,中国近代史发展可以分为横向与纵向两大角度展开分析。横向即以时间点或时间轴为划分依据,将1848年至1919年这段时间称作旧民主主义革命,这时期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性质的演变,而1919年至1949年这一历史阶段,属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期。从纵向角度研究则是围绕着中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层面展开,如政治、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发生的剧烈改变,这些显著改变无形中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二、旧民民主义革命(1984~1919)

(一)定义及总体特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目标在于反对外来帝国主义侵略、坚决同本国封建统治做殊死搏斗,中国人民勇于反抗,为民族独立、社会发展而奋斗。

(二)分类探究阶段特征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矛盾是多方面的,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的解决。1840到1919这一期间中国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政治上,外有帝国侵略,内有封建压迫。清政府统治晚期,中国将被迫挣脱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进入到剧烈的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晚清政府的实力落后、思想腐朽,只能任由帝国殖民者抢夺殖民地和国库。在奋起反抗的过程中,不同阶层的代表者出现不同的想法,洋务运动坚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改变国家命运的想法,而维新变法者则认为中国应当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然而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结束,维新变法也只推行了一百天就匆匆结束。辛亥革命比较完整地实现了基本胜利,它推翻封建帝制,并给予国外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经济上,小农经济解体,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自古以来的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开始被淘汰,然而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农村地区依旧是传统经济,商品交换经济在沿海地区盛行,此时的中国被迫乱入到世界市场中。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较慢,主要是指近代工业的起步,洋务运动开展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前者制造军火和轮船设备,后者则以为军事工业谋求资金而创立起来的,军事工业是具备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企业,而民用工业则是封建专制企业。

思想教育上,追逐自由、民主,建立近代西方新式课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外来政治、经济等发展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接受到与以往不同的思想文化教育,同时对我国传统私塾教学形成严峻挑战,迫使清政府转而发展教育,以强国图存、自立自强。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到达顶峰,人民的思想受到教化和压制,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削弱了晚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根基,社会各阶层动荡不安,农民阶层渴求自立、安定的生活,知识分子从国家命运、世界形势的变化中,看到中国要想独立、强大,就必须破除以前的旧制度、旧思想,转而引进西方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

文化生活上,破除陈规陋习,融入西方文化思潮。晚清政府强制要求男士剪辫子,女士不再裹小脚,男女恋爱、婚姻自由,服饰变化主要以紧身女士旗袍为代表。此外,饮食习惯上也发生一定变化,西餐厅在我国大量创建,中国菜和饮品也逐步地融入一些西方元素。中式园林、宫廷建筑主要特征是红墙绿瓦、亭榭楼阁,中产阶层以四合院和宅子为主要代表,平民以平房、草房为居住场所,西方建筑以高塔、小窗为特征,对清末建筑的影响表现在教堂、歌舞厅等建筑的塑造。出行方式不再单一,出行工具速度提高,小轿车、火车、轮船逐步取代马车和黄包车。

(三)标志性事件及意义

1861洋务运动开始,以安庆内军械所这一军事工业基地的建立为标志,洋务派在后来的35年内先后完成军事、民用等近代工业的创立,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派失败后,晚清官僚阶层又率先建立起维新派,又称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起止时间为1989年6月到1989年9月,短短三个月内完成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却以慈禧太后所联合的守旧派的抵制为终结。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相比之前的维新、改良运动而言,这次的革命无疑是地较为成功的。知识分子阶层,强烈要求思想文化革新,他们反对儒家传统文化、反对封建伦理、反对文言文和八股文,在民众之间、文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在新文化运动期间,1919年五四运动的开展,使得这一思想与实践的结合到达高峰,这标志着封建思想在我国的土崩瓦解,中国民众对西方思想的认知得到启发,同时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先进人才。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一)定义及总体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全民族群众站起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探寻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正确道路。

(二)分类探究阶段特征

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阶层,为求得独立、自由而不断奋斗着。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军阀混战时期(1919~1927)和南京國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5),以外国列强为傀儡的军阀阶层,与列强勾结来压迫和束缚人民。此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45至1949年解放战争,1949年8月,中国共产党攻克南京,带领工农阶层取得最终胜利。

经济上,民族资本经济逐步落后,受到西方大国的欺压和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战败,为寻求出路,欧美国家、日本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产品输出,排斥和挤压我国本土工业在国内的经济市场。

思想教育上,马克主义得到普遍的传播和肯定,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发展思想被党和人民认可。五四运动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针对领导权和领导阶级提出自己的主张,红产党坚持以依靠农民来实现抗日战争和内战的胜利。

文化生活上,社会生活方式得到进一步地改变,通信方式得到革新。这一时期各阶层的服装发饰到变革,服装类型和色彩多种多样,饮食习惯和文化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系统得到了扩建,以詹天佑工程师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质量可靠,航空运输得到开发,目的在于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近代影视事业得到稳固和发展,电报、电话逐步替代信件,电影和音乐播放器出现,充实和满足了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三)标志性事件及意义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主要是围绕着国共合作与分裂展开的,1924年,共产党参加国民党一大选举大会,一致推出三民主义政策,这是首次合作的前提背景,北伐战争于1927年结束,推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1945年日本投降,标志抗日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迅速与共产党拉开距离,两党内部进行交战,最终以渡江战役的结束为标志,由此国民党在南京的统治根基垮台。1949年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从此以后中国实现了彻底地独立、自由和和平。

参考文献:

[1]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J].历史研究,1984(2):122-132.

[2]刘向东.中国近代史线之我见[J].历史教学研究,2001(2):23-24.

[3]梁景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论辩[J].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5):12-13.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