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版《昌黎先生集考异》为丹枫阁旧藏考

2020-03-24宋庆林

文史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顾炎武傅山古籍

宋庆林

丹枫阁是清初山西祁县戴廷栻建造的一座楼阁,距今已有360年的历史。阁楼后被焚毁,仅存傅山题写的牌匾,现存于乔家大院。傅山书就的《丹枫阁记》现藏于祁县渠氏后人手中。

宋版古籍——山西祁县图书馆馆藏宋版《昌黎先生集考异》是国家一级文物,海内孤本。这部书是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为《昌黎先生集》所作的考异。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究竟有何不解之缘呢?

关于丹枫阁

一、戴廷    建阁

戴廷栻(1618—1691),字枫仲、维吉、补岩,号符公。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反清义士。祖籍代州(今代县),明朝初迁居祁县戴家堡村。

说到戴廷栻建阁,先得从李自成献宝开始说起。甲申之变,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李自成自立为新朝皇帝,匆匆提审前明旧官,并以廷杖、流放、斩首和复用处理这些人,当提审到户部员外郎戴运昌时,李自成忽然若有所悟地问他还在何处任过何职,戴运昌立即回答说曾任过河南尉氏知县。李自成顿时喜出望外,马上“优礼相待”。原来闯王逐鹿中原时,风闻戴知县“政声载道”,庶民拥戴,曾起念让他归顺义军,不料他被调回京城当了户部员外郎。闯王想让他辅助新朝,可戴運昌却以年老体弱为由提出要回家,闯王只好“恩准”。

没想新朝好景不长,闯王很快就被清兵打败,逃到祁县时忽然想起戴运昌,于是改道麓台山专程探望。戴运昌得知夷族入主中原,当即鼓励他东山再起推翻清朝。闯王想把金银财宝送给他,以免被清军抢去,运昌不受,但闯王执意奉送,运昌只好答应代为保存。于是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被埋藏于县城戴家群体联院底下,未留图纸,仅留一句歌谣:“九坳十八窖,窖窖有通道,不为戴家用,单等闯王到。”闯王一去不还,运昌却把反清复明的宏图传给儿子戴廷栻。据说,廷栻做了一个梦,梦境奇特。梦见几个身着古服的人在县城行走,忽然,平地变成悬崖,崖上长满枫树和青松,林中有一阁楼,匾写“丹枫”二字。枫乃红叶,廷栻的表字“枫仲”中也有一“枫”字,丹乃赤红,与枫同色,而朱明王朝的朱也有红色之意,三字意思相通,岂不是为了缅怀明朝?再者,平地变悬崖,正好象征国事艰难,此时适逢反清斗争勃起,廷栻认为梦境乃好兆头,于是顺治初年,他遵照梦中之景在县城南街处建造起一座三间四层木阁楼。据光绪版《祁县志》记载:“丹枫阁建于枸杞山。”经访,据一些长期生活在祁县城内的老人说:“祁县城内南街墙角处,曾长满了枸杞树。”枸杞亦有红色之意,于是就更加坚定了戴廷栻建阁的信心。整座阁楼,阁体重彩朱红大漆,远远望去,红光满天,势比通天烈火,名曰“神梦仙境”,实际上寄托了戴廷栻反清复明的宏图大志。

二、傅山题匾

傅山(1606-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山西太原阳曲县人。

红阁大楼诱来不少志士,影响最大者首推傅山和顾炎武。傅山是明清之际有名的学者、医圣、书法家。青年时期曾和戴廷栻是太原三立书院同窗,明亡之后他身披红衣游历名山大川,自称红衣道士会文友。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游至祁县大受感慨,视丹枫阁为归宿,亲笔书写匾额“丹枫阁”。傅山还书《丹枫阁记》(真迹本每页七行,共八页,现藏于山西祁县渠氏后人手中),详尽地解释了反清复明的宗旨,给建筑物大增光彩,许多志士闻名而来,终使丹枫阁成为反清的联络据点。

三、顾炎武走镖

《昌黎先生集考异》

顾炎武(1613—1682),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

清兵南下时,他曾举兵抵抗,失败后遍游诸省,考察山川形势,图谋东山再起。他慕名入阁之后,为网罗天下志士,亲自创办“炎枫镖局”,以走镖为由招募武林高手,在他的感召下,300多名英雄云集祁县,声望高者有心意拳宗师姬龙凤和明末总兵郑万元。镖局平时隐居在麓台山里操练兵马,总营却设在祁县小韩村。为避免官兵袭击,村里挖了四通八达的暗道,危急之时可容纳万人留宿和作战。

郑总兵曾率军同清军浴血奋战,在敌众我寡、郑总兵准备自尽的紧急关头,姬龙凤独枪闯阵杀出重围救出郑总兵。而后龙凤潜入少林寺研习心意拳法,后听丹枫阁举事,方才出山入社投入反清斗争。戴、顾、傅、姬、郑为赞通军务之“五虎”,五虎为探明清军实力,曾在祁县城和清兵军营前的分水岭立过两次擂,“五虎”亲自坐镇,林中豹戴环和林中虎戴玖两兄弟主擂,结果连败清军6名千总和总兵官,大大鼓舞了义军的士气。清军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攻坚战,始终没有攻克麓台山。因而丹枫阁反清活动能够延续17年之久。

当时,丹枫阁已是人才济济,与江苏如皋县的“水绘园”遥相呼应,成为大江南北反清斗争的营垒,康熙帝曾说:“南有水绘园,北有丹枫阁,朕之心腹大患也。”

四、丹枫阁结局

反清复明风起云涌,康熙皇帝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在全国大施怀柔政策,拉走了不少反清人士。丹枫阁里的名秀也出仕清廷,紧接着清军又出兵围剿,派出“血滴子”血洗营寨。血滴子是形似头盔的铁器,上足发条就可以在空中旋飞,此兵器闻声而降,口大如盆,速度奇快,专割头颅,结果反清斗争被彻底摧毁。丹枫阁楼被焚烧殆尽,只有牌匾压在废墟中没被烧掉(现存于乔家大院),顾炎武、姬龙凤、郑万元隐居深山再不入世。戴运昌含恨故去。戴廷栻被逼任曲沃教谕,洒泪赴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卒于闻喜官舍。

宋版《昌黎先生集考异》

山西祁县图书馆以馆藏古籍之精蜚声海内,插架琳琅,为我国县级图书馆之翘楚。现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该馆所藏宋版《昌黎先生集考异》为海内外孤本,系“镇馆之宝”。此书上面共有六十二处收藏章,除祁县两印十八处外,还有四十四处印记。分别是毛晋、季振宜、徐乾学的藏书印。

一、毛晋之印

毛晋(1599—1659) ,字子晋,号潜在。原名凤苞,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中国明代末年藏书家﹑出版家。

他少为诸生,30岁左右开始经营校勘刻书事业,建汲古阁、目耕楼。毛晋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且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极受珍视。据说,他的藏书主要是靠花钱买来的。他曾在大门口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道:“有以宋刻本至者,门内主人记页酬钱,每页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因为价格比别家高,所以送书至毛氏家门的人甚多,以至于“湖州书舶云集于门”。由于书的来源丰富,因而毛晋收藏了许多宋元两代的善本,藏书达8.4万余册。

宋版古籍《昌黎先生集考异》正是从毛晋的手中传到其后代手中。其中包括“汲古主人”“汲古后人”“毛裔之印”等十四方钤印十九处之多,毛晋成为收藏此书的第一人。

二、季振宜印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明末清初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

他少负异才,聪颖过人,过目不忘,诗风文采及治学之勤尤其被人称道。清顺治三年(1646年),振宜考中举人,时年16岁,第二年中进士,如此年少而又“联捷”登第,为全县绝无仅有。季振宜初任浙江兰溪县令,有政绩,升为刑部主事,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他为官恪尽职守,风节凛然,上弹章数十次,屡劾权要。他言事、献策、选贤多所建白。大学士刘正宗、吏部尚书黄廷机、侍郎岳思泰就因独揽权要、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而被季振宜上本参倒。康熙九年(1670年),季振宜为河工科派事,经廉访得知,总河臣在正常治河夫役外,借协济之名向各州、县加派钱粮,州、县只得向百姓摊派,百姓无奈,只有逃亡。季振宜将此情上奏,恳求皇上免除百姓额外负擔。康熙批准了季振宜的请求,豁免了当年河夫银27000两,同时,扬州所属各州、县都得到免减。季振宜一本奏章解万家百姓苦难,蜚声乡里。以后季振宜又巡盐河东(今山西黄河以东),不久乞归。

虽然季振宜官声之佳声闻朝野,但使他具有更大的历史影响的却是他那“富甲天下”的藏书。明末清初,藏书之风很盛,一是做学问的需要,二是社会风尚如此。常熟毛家没落后,其后人将藏书大多卖给了季振宜。因此,季振宜便成为收藏此书的第二人。

三、徐乾学印

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江苏昆山人,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他是顾炎武的外甥。

他自幼聪明,8岁能文。顺治七年(1650年)与吴伟业、尤侗、朱彝尊等在嘉兴组织十郡大社。顺治十一年(1654年)进入太学。康熙九年徐乾学参加殿试,御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徐乾学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徐元文、康熙十二年(1673年)探花徐秉义的大哥。兄弟三人皆跻身于三鼎甲,在中国整个科举史上都是罕见的,人们称徐氏三兄弟为“昆山三徐”。

徐乾学与此书的渊源要从他藏书开始说起。出身于书香世家的他,从小就非常喜欢书,爱读书,尤其嗜好收藏图书。他收藏的书大部分是花钱购买的。实在买不到,他就借抄。经过几十年的穷搜苦讨,他的藏书已达4万卷。他还在故居后面建造了一座七间书库的藏书楼,里面整理得井井有条,整洁漂亮,十分可观。一天,他把高中进士的五个儿子叫到藏书楼,对他们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为自己的儿孙留下些土地和财产,然而其子孙也未能世世代代富裕下去;也有不少人想为自己的儿孙留下些金银珠宝,然而这些东西也未必能世世代代为其子孙所有;还有不少人想为自己的儿孙留下亭台楼阁和高车骏马,然而也未必能为子孙世世代代所享受。依我看,不论给后人留下什么财产,也难免有失去的那一天。那么,我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呢?”他指着满屋子的藏书笑着说:“所传者为是也。”并当即给这座楼定名为“传是楼”。

据史料记载,徐乾学收集图书最盛的时期是他为官后的二十年间,也就是在此期间,宋版古籍《昌黎先生集考异》传入徐乾学之手,此书上共有“乾学”“徐健庵”“御史之印”三处印记。从时间上推算,徐乾学也成为收藏此书的第三人。

《昌黎先生集考异》入藏丹枫阁

一直流传在江苏省的宋版古籍《昌黎先生集考异》怎么会好端端地传入山西省祁县呢?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徐乾学的舅父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他自幼勤学,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青年时发奋为经世致用之学,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之风。

当明朝末年清军入关南侵时,顾炎武曾参加人民反清起义,明亡之后,颠沛流离于华北,旅途奔波中,他总是用两匹马、三头骡子驮着满满的书箱。他自己边走边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他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时,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再次查看。因此人们就用“马背书馆”来赞扬他爱读书和好学的精神。后人也说他“自少至老,无一刻不离书”。

历史的线索慢慢清晰起来,顾炎武不与清政权合作的立场非常鲜明,虽然有些疏远徐乾学,但是,徐乾学深知舅舅顾炎武爱书如命,对同样身为儒学大师的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尤为敬佩,而宋版古籍《昌黎先生集考异》正是朱熹所著,于是,就将此书转赠给曾经对自己帮助很大的舅舅。

晚年的顾炎武治经重考证,《昌黎先生集考异》正是他考证的范围。不难猜想,他的两匹马、三头骡子驮满的书箱里必定有此书。而当顾炎武参加反清起义失败后,带着反清复明的宏图大志,以走镖为由建立“丹枫镖局”对抗清廷时,与志同道合的戴廷栻、傅山等建立了似天阔、比海深的“革命友谊”,并以丹枫阁为根据地。因此,宋版古籍《昌黎先生集考异》便与丹枫阁结下了三个半世纪的不解之缘。

尾    声

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反清复明”的斗争没能取得成功,随着戴家家境的衰落,就把许多家产转卖给祁县何家。何氏家族在清代中期已成为祁县的富户,戴家在变卖时把“丹枫阁”遗址连同“丹枫阁”匾额也一起转易到何家,其中也包括珍藏在丹枫阁内的宋版古籍《昌黎先生集考异》。

1955年,何家何晓楼先生将家中珍藏的宋版古籍《昌黎先生集考异》捐赠给国家。此书自1955年12月捐献之日起,一直保存于山西祁县图书馆,成为山西省内所藏唯一完整的宋版书。

猜你喜欢

顾炎武傅山古籍
顾炎武谢鼠
傅山的“四宁四毋”
顾炎武谢鼠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顾炎武“拜师”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
顾炎武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