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择业焦虑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2020-03-24弋花婷

时代经贸 2020年2期
关键词:就业观就业指导问卷

弋花婷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界定

目前,随着各种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面对选择职业的焦虑现象日益明显。翻开心理学课本,对焦虑的定义如下所述:焦虑是由于人类自生对社会环境因素的不适应所产生的一种不良负面情绪。如得不到及时的发泄,这种负面情绪会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烦躁、坐立不安,紧张。同时伴有一些轻微的生理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偶尔的失眠、心跳加速、胃肠道功能紊乱、食欲下降等。这些通常称为广泛性的焦虑症;给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相关研究表明当人类面临危急状况和不可预测的麻烦事件时通常会产生这种不良负面情绪。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麻烦无疑是如何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因此,大学毕业生出现择业焦虑是我们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这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能不能合格完成学业以及自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关系这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与地区的繁荣。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正确的就业心理,缓解择业就业所出现的焦虑症状,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调查分析

为了较准确地分析面临毕业大学生所产生的焦虑情况,本人于2019 年11月至12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和宝鸡市共选择了3所不同的院校,给毕业生分发调查问卷来获取信息;调查前联系了各大高校就业处的相关工作人员,一方面求得他们对本次调研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了解该校毕业生的总人数。为了做到调查全面,各专业毕业生数量均衡;由我亲自发放问卷,发放前向调查对象解释了该问卷调查的目的、问卷内容及填写需要的注意事项,在征得调查对象同意的情况下,总共发放了800张调查问卷,为了形成对比数据,随机抽取了三所学校各年级不同学科专业的15学生进行10分钟的访谈。截至2019年12月25号,收回问卷700份,未收回的问卷不作为信息获取来源,通过调查问卷显示:700份问卷中有98份是无效的。

针对大家所反映的焦虑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其一,心理因素导致了焦虑现象的发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产生了不良的认知;这一状况导致其在平常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消极,长期导致学业一落千丈;因此将大把的校园学习时光不合理支配;导致毕业候择业产生了焦虑情况。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言专业毕业生中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3%的男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良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其余大部分男学生态度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无疑是心理因素所导致的。

其二,很多大学生对专业领域和自生的期望太高,不能充分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对自己就业所期望的企业以及岗位选择这一问卷题中,85%的毕业生期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如:恒力集团、万科集团、碧桂园集团等;他们盲目认为这些企业有独特的文化、规范的运营模式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能提高个人能力,为以后的晋升提供良好的保障;而大部分女大学毕业生希望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要对口,58%的毕业生不接受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岗位,他们认为这些不相关专业岗位没有发展前景,以后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以上所出现的情况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因找不到自己期望的岗位而逃避就业;这促使了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就业焦虑现象与日俱增。

其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老师的数量不足也是毕业生出现择业焦虑的一个原因。以工科为主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科学认识就业引领不足,同时,仅有的小规格就业心理指导室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另外也很少有高校引进心理学专家对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来缓解心理压力;来自西安某学校的张同学反映,他碰到择业焦虑一般都选择憋着,因为他不想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周围的学生和老师;来自宝鸡某学校的王同学表示,因为专业心理老师缺乏,出现心理焦虑时不会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他更倾向于向朋友或者家人寻求帮助;而大多数情况都是自己默默承受痛苦。以上情况促使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日益堆积,就业焦虑越来越明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存在是特定时期经济发展衍生的必然现象,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可探索且可改进的一个有效方向,所以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调整自身心态,加强就业价值观培养

大学生要自觉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心态,为了能找到与自己能力和期望值最匹配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应合理规划在校学习时间,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了解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信息渠道了解自己未来就业前景;掌握科技信息的同时,培养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常言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正是就业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时期,也是就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抓住这个机会,在观念多样的时代语境下,自觉加强自身就业价值观自信的培养,深入基层,甘于到中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二)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加强就业观教育

高校应不断加强、完善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探索新背景下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空间,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大学生就业率。首先,高校应设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开展不同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专业课教师把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贯穿于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学生及时掌握专业领域内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方向,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全过程服务理念。其次,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运用信息网络教育平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及心理辅导工作。最后,高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宗旨,强化服务意识,编制就业生就业计划,积极为广大毕业生排忧解难;对出现焦虑的大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包括提供就业信息,择业技巧,简历制作等相关服务,努力把就业制度推向深化,落到实处。

(三)家庭教育引导正确就业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工作理念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择业观。因此父母不应将自己的职业期望强加于大学生身上,父母给孩子灌输了何种工作理念,将会影响孩子对职业的看法;因此家长应结合子女自身的专业、兴趣爱好、个人所长,帮助其形成有利于子女健康发展的正确就业观念。其次,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灵活务实择业意识,从自生坚持务实性原则,清楚地认识到生活来自于艰苦奋斗,把个人利益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格,正确培养下一代的工作观和就业观。

猜你喜欢

就业观就业指导问卷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