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下属组和声地位的提升

2020-03-23梁管保

歌海 2020年1期
关键词:路德维希晚期贝多芬

梁管保

[摘    要]选择在19世纪最具影响力且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为论述对象,并以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中作品风格开始转变的第一首作品127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为论述的主要对象。通过对这部作品所展现的调性关系以及和弦使用上进行解析,研究《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和声手法和特点,探究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作品和在此之后音乐创作的主要意识领域,及贝多芬在晚期音乐作品《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和声风格特征。

[关键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晚期;下属组和声;提升

18世纪的“狂飙运动”冲破了人们对传统的束缚,艺术家们尤其是音乐家们也进一步挣脱了宗教音乐的束缚,以极为丰富的音乐形式反映着社会的变革。古典时期最具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以其严谨的思维方式,在18世纪末将古典主义音乐流派推到了最成熟的艺术顶峰。到19世纪,因欧洲社会的动荡,使得艺术家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这就促使他们不再循规蹈矩地搬照以往。19世纪初期这种思维方式的萌芽便悄然在作曲家们的心里萌生并且缓慢地发展着,作品中一些更新颖的作曲技法逐渐地向观众们展现。虽然这个时期还是被古典主义的巅峰精神覆盖着,但从当时的艺术作品中仍会感到更多的意外和惊喜,这个时期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便是其中的代表,在他晚期的创作时期,其作品更像是一种探索。相对于以往的英雄性的风格作品,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更侧重于抒情,而他晚期的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是他创作生涯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其晚期的作品不管是在和声上还是曲式结构等各个方面上都展现出了大胆而精密的逻辑安排,使作品在当时无论是从欣赏角度还是理论角度上都是相当困难,因为在传统音乐中习惯性的思维是当时的一种欣赏方式,而左右这种思维方式的内在因素便是调性的发展以及和声的使用方面。贝多芬晚期的一首作品127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是他在室内乐创作中风格转变的一个开端。调性关系以及和声运行是传统音乐创作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本文将通过作品所展现的调性关系以及和声的使用上作为研究贝多芬晚期音乐风格转变的原因所在。本文着重强调贝多芬当时创作的作品音乐风格在创作技法上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一、调性设置中下属方向调性数量的增加

调性布局设置的走向可以看出音乐作品的整体框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作曲家谱写作品时的缔造手法和音乐创作风格,而调性之间的对比,又存在着它们之间各自本来的意义。在一首音乐作品整体框架中,调性布局的设计变化和发展形势与音乐思维的展开、情绪的掌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主义成熟时期的调性布局是按照“T-D-S-T”的功能逻辑来安排的,整首作品更加侧重于主属功能,若是调性发展到下属调性则可能暗示着音乐将要走向尾声。

贝多芬毫无疑问是18、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也是现在众所周知的逻辑思维非常严谨的一位作曲家。他晚期的作品带有一种突破性的浪漫主义风格,这种较为新颖的创作思维方式也就成为他创作风格的标签,因为几乎他所有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令人新奇的地方,每当音乐作品呈现出来,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都会让大家一致觉得这才是贝多芬,或者说这就是贝多芬。为了跳出传统的创作方式,在创作逻辑上就需要他首先思考的是与传统创作思维相反的方向去进行尝试。

他晚期的一首弦樂四重奏《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就是一个例子,在当时看来这首作品在听觉上就是一个大的转变,以至于在首演时不被大家认可。首先分析这首作品的调性布局: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首作品在结构上是传统的四个乐章,从调性布局看贝多芬在设计整体的调性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向下属方向的转调,这就与以往首先向属方向的转调有所不同,在后面的两个乐章又回到主调,可以看出这首作品在贝多芬的思想里仍是以主调降E大调为主。然而再细看每个乐章间的调性布局,以每个乐章的主调为线条,下属方向的调性远远多于属方向的调性。不管是对中心调还是对每个调性之间的连接上,虽然降E大调是主调,但是作品在转调时呈现出来都是以下属的调性为主,尤其在第三乐章里最为明显。通过图的线条趋势便可大致看出贝多芬的这首作品中下属调性的地位有所提高。虽说在整个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特点,但调性布局无疑是这首作品中最直接也是最为直观的一种新创作思维方式。

二、 向下属和弦方向离调的大量使用

在古典主义时期,和声无疑是确定一首作品调性的基石。而在古典主义早期,作品中和声的进行主要以主属进行为主,下属功能和弦的运用与属功能和弦是密不可分的。即使是到离调频繁使用的时期,其和声进行的思路总是蕴含着主属的身影,而现在专业的音乐院校还是将这种进行方式视为作曲体系中的基石。最具代表性的十二音序列作曲家勋伯格,他就认为传统和声的学习是最为重要的。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会一直遵循人们所习惯的方式,总要在某个时期被打破,例如主属与下属的反功能进行、印象乐派作品以下属组和弦作为开头,都是下属地位提升的另一种展现,这些创作方式在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中便有所预示。

1823年,贝多芬的耳疾已经恶化,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疾病的困扰,他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表达,又因生活中对经济的需求,使得他在创作时会有选择性地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味地脱离观众。或许是因为他对音乐产生的另一种理解,他开始更多地尝试着用下属组和弦来展现自己。

(一)向下属组“S”和弦的离调

以他晚期的一首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为例,这首作品中离调的使用或许就是他突破传统的一种方式,在这四个乐章中,离调和弦的运用较多,并且它的使用与作品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古典主义中期是离调使用最为频繁的时期,可以说是当时惯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其中以向属方向的离调最多(例如重属和弦),在这个时期作品呈现出来的是给人较为明快、坚定、庄严的感觉。而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一改以往,更多地选择向下属方向的离调和弦。谱例1、2中所表示的是来自这首作品四个乐章中挑选的离调和弦,虽然都选用向下属方向的离调,但两个谱例又有所不同。首先从谱例1中可以看出和声的进行方式是连续使用向下属组“S”和弦方向的离调,并未立即进行解决,此外观察谱例的外声部可以发现在旋律的走向上两个外声部大致呈相反的方向进行,这种写作技法在音响效果上会让人感觉更加敏感,似乎是在强调此处的离调和弦,而谱例2中的离调和弦则相对短暂,在离调和弦出来以后立即进行了解决。

(二) 向下属组“SⅡ”和弦的离调

“SⅡ”和弦虽然属于副和弦,但其地位也是非常重要。谱例3所表示的是向下属组“SⅡ”和弦的离调。此处的离调和弦是处于该乐句的开头,既是强调,也是使音乐在一开始的音响效果上更加优美且略带刺激性。

(三)向下属组“TSⅥ”和弦的离调

“TSⅥ”和弦具有主和弦和下属和弦的双重功能特性,若是在这首作品中会出现“TSⅥ”和弦的下属功能特性,无疑是为下属地位的提升又增添了一个有利的条件。谱例4是挑选这首作品第三乐章中的某个片段,离调和弦选择了向“TSⅥ”和弦的离调。方框所表示的离调和弦前使用了下属组“SⅡ”和弦,在其后连接属和弦。从大小调式的音级数特性上考虑,因为下属和弦本身不存在导音,那样其向主和弦或主音的倾向性便减弱,这样的变格进行就打破了以往主属功能性进行,导致四五度的进行慢慢向三度进行的趋势,和弦进行的感觉更加的弱化,除此以外最后主和弦或主音的期待感也大大减弱,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那种暧昧、谦和的气质在这里便有所体现。这里的离调和弦与前面两个下属和弦的共同使用使此处的“TSⅥ”和弦具有典型的下属功能特性。

除了上述内容外,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地方的离调也是选择了向下属功能组和弦方向的离调。或许是因为贝多芬晚期生活的需要,虽然在离调的方向上大量选择了向下属方向的离调,但在离调和弦的使用以及解决上并没有做太大的变化,还是遵循了主属功能性的进行,这样就使最后呈现的作品更贴合观众。从谱例中可以看出,这种离调的进行方式依旧是和主属功能进行的方式有所联系并且在紧接的下一个和弦进行了解决。从数量上看,四个乐章中向下属功能组和弦方向的离调和弦占整个作品中离调和弦的一半以上,并且在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居多,这样从侧面就可以反映出在这首作品中下属组和弦地位的明显提升,再加上其他不常见和弦离调的使用,使整首作品的音乐风格发生改变,在音响上为后来音乐风格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也就暗示着后来众多音乐风格的磅礴发展。

三、下属组和弦的广泛使用

虽然从作品整体上看它被古典主义风格统治着,但在和声的成长上总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枝丫,暗示着某种新的音乐风格开端。在上述文章中我们知道,这首作品中的离调和弦大量选择下属组的和弦充当副主和弦,而离调的使用也就伴随着下属和弦的大量涌出,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其次在作品的其他地方还出现了另一种重要的功能关系——变格功能进行。

变格功能进行所表现出的音响感往往是暧昧、谦虚的。谱例5是选自该作品的第三乐章,这里是以自然大调富有光彩的大三和弦构成变格进行,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这种“S-T”的进行也可能看作是主调下五度调上的“T-D”的进行,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半终止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此之后立即又开始了主调的属和弦向主和弦的进行,但这里的属和弦更像是一种经过式的辅助和弦,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回到原位的主三和弦。

和前面论述的一样,虽然这里使用了“S-T”的变格功能进行,但无论如何,这种进行方式仍然还是对大小调和声原有的力度性本色有所保留,或许是为了更好地贴合观众的需求,这种写作方式成为他在这首作品中的一大特色,同时也形成一种特殊的写作风格。再者从数量上看,经过分析,了解到在这首作品中下属组和弦的使用率接近三成,而在第三、四乐章中最为明显。结合前面论述的调性布局分析图可以看出,作品中转向主调下属方向的调性,它们主和弦的使用也是处于主调的下属方向,相對于主调而言,这些和弦仍然具有下属功能特性,这样作品中具有下属功能性的和弦就远多于三成。下属组和弦的大量使用以及变格功能进行的使用无疑使这首作品的风格发生变化。

四、结语

经过上述的分析,从贝多芬晚期作品降E大调第十二号弦乐四重奏中不难看出,在作品的实际创作中不管是从调性布局、离调和弦还是下属组和弦的使用上都体现出了下属功能地位的明显的提升。由于下属组和弦不含导音的原因,使以往和弦的强功能性便有了一定的削弱,和声的运行更加色彩化,这样就有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特点。在贝多芬的晚期的世界里,循规蹈矩的音乐创作方式已然不能完全将他内心世界的情感表露出来,虽然在他的眼里这或许只不过是他发现可以抒发自己情感的一部分,但恰恰是这种方式悄然引导了音乐走向浪漫主义时期,同时也为后来众多音乐风格的发展做了预示。

参考文献:

[1] 陈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何辉.浅谈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的转变[J].学周刊,2015(3).

[3] 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杰里米·西普曼.贝多芬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5] 伊·斯波索宾 符·索科洛夫.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6] 刘小龙.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技术风格特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

[7] 彭志敏.回归与超越——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探微[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4).

猜你喜欢

路德维希晚期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隐形男孩
路德维希二世:生活在童话中的悲情国王
隐形的男孩(下)
“没良心”的贝多芬
南瓜船
埃克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比
晚期胃癌患者的早期姑息治疗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