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歌剧当代性的几点阐释

2020-03-23彭青

歌海 2020年1期
关键词:表演创作人才

彭青

[摘    要]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之中,歌剧是将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融入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本文立足当代中国歌剧繁荣发展的现状,以当代性视角从创作、表演、人才等方面对中国歌剧进行阐述,共同探讨中国歌剧“当代性”的意义及对未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现实启迪。

[关键词]中国歌剧;创作;表演;人才

当代性是什么?这是中国歌剧创作、表演等方向不可回避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当代性首先应该具有“当下”概念的含义。其次,当代性应该具有承前启后的时间意义,明显的特征应该是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具有面向未来发展的时代性。中国歌剧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摸索期、定型期、成熟期、变革期的发展直到新时代的今天,已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一批批优秀的新创作的中国歌剧先后亮相国家大剧院、“中国歌剧节展演”等舞台,全面地展示着当代中国歌剧的新态势、新成果、新气象。笔者根据当代中国歌剧的艺术现状并结合在“当下”如何继往开来,如何将“创新性”运用到中国歌剧发展的当代性中进行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一、 中国歌剧题材创作的当代性

剧本是歌剧创作的范本,是歌剧创作的载体,歌剧作为一个独立的戏剧样式,中国歌剧的创作不同于西方歌剧创作样式,必须在自身的结构方式、情节发展、场面设计、高潮处理上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包容性,同时为作曲家音乐创作提供音乐性的“歌剧化色彩”。中国歌剧创作自上世纪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创作的当代性以选择继承我国歌剧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把表现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作为歌剧创作的重心,风格上以严肃歌剧为主。如今,放眼当代,一批优秀充满活力的剧作家、作曲家联手推出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展示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题材、故事的歌剧活跃在当今舞台上,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迎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歌剧创作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首先,题材的选择上,讴歌时代主旋律仍然是当代性歌剧创作的热门话题。2018年,文化部主办“全国优秀歌剧展演”活动,其中浙江省出品的剧目《呦呦鹿鸣》剧本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宁波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为主人公,歌颂她呕心沥血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事迹,深情讲述发明青蒿素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自2017年5月该剧在宁波首演后,即登陆杭州,接着亮相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12月又献演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演出好评不断,口碑爆棚。

其次,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反映现实社会人物及历史题材也是中国歌剧当代创作的一大看点。歌剧《平凡的世界》则是根据作家路遥的小说进行改编创作的一部现代歌剧。该剧反映中国当代城乡变迁史下平凡人不屈的奋斗成长历程,讴歌社会变革中的普通劳动者。2017年,原创歌剧《二泉》则是江苏文化厅资助无锡歌舞剧院打造的一部历史正剧色彩的民族歌剧。歌剧以“二泉”象征阿炳失明但又清澈洞悉世界的两只眼睛,塑造了一个创作出东方民族经典的大民间艺人,一个刚毅桀骜的阿炳。全剧通过强烈的命运冲突与情感冲突,更深层揭示了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出,当代生活、现实社会与人生题材是引导歌剧艺术家创作和关注的焦点。此外,新创作歌剧如《英雄》讲述中国共产党员英勇就义的故事。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则是以松毛岭战役为背景,讲述客家女子赖阿妹为等候参加红军的丈夫林阿根归来,坚守家乡30年,并独自将儿子和红军遗孤抚养成人的故事。歌剧《命运》以听涛河畔的鲁镇为背景,聚焦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之下鲁镇的变迁,描述了鲁镇从乡村向城镇化转变,原创中国品牌向国际化迈进的艰难奋斗历程。由此看出,中国歌剧“当代性”创作不变的理念体现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歌剧创作思维在表达人民心声、抒发人民生活的自觉性上显著增强。

二、 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当代性

音乐创作可以说是中国歌剧创作的“重头戏”,“我国歌剧是在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东渐的历史条件下,在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并且当之无愧成为这一新文化浪潮的一脉汹涌澎湃的支流”。①中国歌剧的历代作曲家在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样几十年的发展及经过几代作曲家的“承前启后”歌剧音乐的创作,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首先,表现在作曲家对剧本音乐化的成功改造。曲作家成功地把握歌剧戏剧冲突过程中与音乐线索的同步发展,在形象塑造上完成音乐性与戏剧性的统一。如印青创作的歌剧《运河谣》中水红莲的唱段“来生来世把你爱”,这首咏叹调段的戏剧性非常强,描写了水红莲恐啸生中计回来营救她而果断烧毁货船将自己化为河上的烈焰。作曲家巧妙地把握了女主角复杂而悲愤的情绪,将人物与音乐的速度、语气、旋律的起伏、感情的抒发融合在一起,唱段非常出彩,完美地塑造了女主角的音乐性、戏剧性性格、形象的统一。由此可见,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在塑造形象主要靠音乐,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必须在音乐形象和戏剧形象的有机统一中完成!

其次,重视歌剧音乐创作冲突性的把握。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作曲家必须随着歌剧线索在音乐的表现形态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乐队音乐等音乐基本形态的熟练运用,在这些音乐形态中完成歌剧人物之间冲突性及刻画人物形象,正因为有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的塑造,才成为歌剧音乐创作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它为作曲家的灵感创作带来无穷尽的源泉。如今,当代的中国作曲家已经基本完成对以上音乐形态因素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把握,全面地展示了个性化音乐创作中自由驾驭的能力。

再次,中国歌剧音乐的当代性体现在作曲家继承民族音乐戏剧的传统,融会贯通,继往开来,遵循中国观众的音乐视听审美习惯,创作出一批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优秀歌剧作品。2017年,江苏文化厅出品的原创歌剧《二泉》在中国歌剧展演现场给全国观众带来了惊喜。这部歌剧作品以阿炳苦难的一生为线索,曲作家的音乐创作一是注重向江南民间音乐学习,同时把握思想性、戏剧性、音乐性的统一,二是注重对阿炳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大量唱段(咏叹调、二重唱等)音乐形态中体现戏剧结构的完整性,三是追求每一首唱段的旋律的优美性、生动性,《无锡景》《二泉映月》等耳熟能详的旋律不断传入耳中,打动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发挥了音乐抒情表意的功能性。一言以蔽之,曲作家不但要尊重歌剧艺术的独特规律,還要加强对各种音乐手段、素材的挖掘,写出扣人心弦的唱段,注重声乐表现力的广度及探究多方面的音乐创作想象和空间。

三、中国歌剧表演的当代性

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在完善自身学术、表演等体系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歌剧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在新时代中国歌剧繁花似锦的今天,多样性的表演风格、一流的大剧院、唱演俱佳的一批中、青年歌唱家正在为今天中国歌剧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亮相中国歌剧展演舞台的山东省出品的农村喜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的首演,无论是题材还是、声乐演员的选择都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惊喜。

首先,唱法表演形式不拘一格。男主角马向阳的扮演者万传亮是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的美声男高音,而女主角的首演扮演者竟然是京剧表演的出身,戏曲艺术家加盟中国歌剧的表演反映中国歌剧的表演“包容性”大大增加了,美声、戏曲两种不同的声音审美标准在两位艺术家的倾情表演下,完美地塑造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作品接地气,剧情诙谐,充满时代气息,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当代农村题材的中国民族歌剧。

其次,音乐表演更加突出民族性、地域性的中国色彩、中国风格、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从2018、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来看,一批批唱演俱佳的中国民族歌剧活跃在国家大舞台之上,新一代歌剧新秀正在崛起。《运河谣》《二泉》《沂蒙山》《尘埃落定》《平凡的世界》等表演形式多样的作品先后亮相,观众深深地被这些充满令人惊喜的音乐旋律、民族气韵的作品感动。歌剧《沂蒙山》当中的“沂蒙山小调”那动人的旋律几乎贯穿在整部歌剧场次之中,山东民间音乐素材、山东地方民间音乐的“嵌入”,结合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王丽达朴实而生动的人物表演,艺术感染力不断地冲击着观众的内心,让现场的观众沉浸在美妙绝伦的舞台艺术氛围之中。

再次,文艺精神的传承,经典作品的复排,代代相传。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在民族文化精神创新发展的今天,更要承担对我国优秀经典剧目进行表演精神的传承。青年歌唱家雷佳领衔主演的新歌剧《白毛女》的复排及全国巡演,可以说就是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一次传承。《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今后中国歌剧的创作、表演指明了一条中国特色、民族歌剧的发展方向。第一代白毛女的扮演者郭兰英老艺术家现场指导雷佳的“唱、演、形、身”,将我国民族歌剧表演的精髓传给下一代“白毛女”的扮演者,这是我国歌剧在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大背景发展中的创新性的一次完美转变,在我国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今天具有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新歌剧《白毛女》的复演成功,让我们为老艺术家的精神喝彩,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全新表演点赞!

四、 新时代中国歌剧面向未来发展的几点余论

当今,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承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鲜明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火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作生产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首先,新时代歌剧艺术工作者更要放眼四海,海纳百川,不断继承我国歌剧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理念,并在新形势下以百花齐放的态势进行发展,使得中国歌剧在题材、创作、表演等方面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剧本创作上坚持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音乐创作上坚持调性,坚持以如歌的旋律和声乐为主要表现手段,同时能生动地发挥交响乐队的戏剧表现力,将较易为观众接受和喜爱的歌剧分曲作为声乐部分的重要形式。”{1}

其次,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国歌剧的制作人、经纪人和商业化的专门人才。{2}中国歌剧发展到今天相比于上世纪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但是放眼未来,中国歌剧的前进脚本仍然需要反思和革新。当下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等一批新的歌剧市场化模式正在蓬勃发展,我们的时代今后更加需要一批懂歌剧商业运作、发展的专门人才。在这些表演经济运营人才的运作下,中国歌剧的前景才会更加广阔和灿烂!此外,中国歌剧的经济转型和意识形态要进行转变,正如满新颖著《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中指出“歌剧要走出市场,由百姓来供养歌剧,那么关注社会和民生幸福指数、关注人的现代性生存状态和境遇,就成为歌剧求得生存的宽阔道德,才是新世纪我们要合理地继承的中国歌剧的优良传统”{1}。中国歌剧要为人民服務,这是亘古不变的原则。中国歌剧更要承担起塑造和定位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责任,从而让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实现有机统一。

再次,进一步加强歌剧交流和合作演出。中国歌剧的“走出门”展演与国外艺术家合作、交流演出等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表演艺术的交流。在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催生、发展、创造中国歌剧的发展和艺术生命力的延续。艺术是需要交流的,通过艺术交流可以相对完善中国国内歌剧演出市场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可以学习、了解到国外先进国家歌剧商业演出的运作机制,开阔中国歌剧院团、歌剧从业者的视野和思路。通过交流,在国外艺术舞台上展示中国歌剧的创作、表演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通过艺术交流也反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歌剧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等种种问题。

最后,培养、建立中国歌剧学派、人才培养体系、基地。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可以说是中国高等院校歌剧人才培养的先锋,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成功探索,成果显著。高校是科研“重心”之地,在高校研究机构,汇聚一批专家、学者来共同探讨中国歌剧的学派、规格及后继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中国歌剧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课题。创作、表演人才缺一不可,专业分工到位,人才济济,中国歌剧的发展才会有前景期待!加大对中国歌剧学术理论的探究,我国著名的歌剧理论家居其宏可以说是中国歌剧界学术泰斗,他为中国歌剧的理论研究贡献了一生,如今我国歌剧的未来更需要一批从事歌剧学术研究的专家加入到这个课题研究中来。此外,苦练内功,加强对歌剧表演人才的严格训练和培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是北京大学直属的二级学院,是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歌剧研究、创作和表演的高等教学科研机构。如今,北京大学创立了独立、完整、系统的歌剧学学科和歌剧教学科研体系。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国内高校能够成立专门的歌剧人才培养基地等科研机构为中国歌剧人才、中国歌剧表演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共同推动歌剧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 居其宏.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3] 满新颖.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4]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中国歌剧·第一辑[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

[5] 智艳,张强,钱庆利.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唱历史与现状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表演创作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Jazz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