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学习与人格完善之关系

2020-03-23刘昱

歌海 2020年1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

刘昱

[摘    要]通过钢琴训练发现影响学生发展的强迫性重复,了解学生强迫性重复形成的心理原因,在钢琴教学中将演奏与心理成长结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琴心两修、人格完善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钢琴;教学;人格完善

一、钢琴学习与人格完善

钢琴作为普及率相当高的乐器,其学习与弹奏过程亦容易显露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有经验的教师如同有经验的中医,会看到局部问题(钢琴弹奏中的问题)与整体(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艺术学习中发现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是最无害、最有美感的学习方式。音乐与心或者说人的状态息息相通,很容易反映聆听者或演奏者的内心状态,而内心的状态也将直接影响音乐的使用与学习习惯。

人格完善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consistent behavior patterns and intrapersonal processes originating within the individual)”①。精神分析学派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人格的完善:分析人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疗。儿童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梅兰妮·克莱因②也指出:教育的困难实际就是人格的困难,“教育上的困难其实是俄狄浦斯情结减弱时所完成的发展历程的表达。因此,它们是发展中或已经形成之人格的后效,也是晚期精神官能症或任何发展缺陷的基础。它们显示在极度的学习困难上,因此更正确地说,它们应该是精神官能或人格的困难(而非教育的困难)”③。人格的形成一般与早期经历有关,而且常以各种强迫性重复呈现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弗洛伊德④认为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卡尔·荣格⑤谈到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因此,在音乐教学或钢琴教学中,如果音乐是通往内心的良好途径,人格完善必然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人格完善与做人、修心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美育是需要建立在人格完善基础之上的。

二、演奏习惯与人格状态

传统钢琴教育以技能的训练与提升为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影响学生钢琴学习的往往不在技能本身,而在心理状态。或者说学生的心理状态、人格上限很直观地呈现在钢琴演奏和学习中。而正是这些心理状态、人格特质在影响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大多数初学者很容易从头反复,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地方。看似简单的行为强迫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些孩子大多具有追求完美的人格特点,当乐曲不流畅,内心就会出现焦虑(这种焦虑很可能弹奏者本人都没有意识),而习惯性地从头反复恰恰是避免焦虑的行为补救。造成的结果是越避免越补救,错得越厉害,不熟悉的地方更不熟,而流畅的永远只有开头部分。而且这种孩子一般自尊敏感,很在意他人看法,受挫能力相对弱,遇事习惯性自我否定。如果与孩子交流,你一定会看到求完美型孩子的背后大多有一个求完美型的父母,在比较苛责的成长环境中,他们将父母的批判内摄为自我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当类似情境出现,已经内化的语言就会习惯性地跳出来自我否定,而看似完美的行为补救恰恰是对内心焦虑与恐惧的掩盖。正如梅兰妮·克莱因所说:“他们对自恋困境的完美解决即是天性的自我攻击:用想象自己的完美来弥补自体的缺陷,这种缺陷如此可鄙,似乎只有尽善尽美才能掩其卑劣。然而,完美并不存在。因此这一策略注定失敗,于是遭到鄙视的自体会再次浮现。”①

有一部分较有潜质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停滞状态,面对困难的突破能力较弱。这种类型的学生不仅弹奏过程中建立手型相对较难(第一、第三关节站立的稳定性不够),弹奏遇到困难时,内心的恐惧也容易将困难不自觉地放大。除了在钢琴学习中容易逃避,在生活或人际关系中也习惯性逃避,自主与决断能力容易受限。

很多学生在弹奏的过程中过于紧盯乐谱,只关注眼前的一小部分,而很少在弹奏前先进行乐谱的熟悉或结构分析。看谱较慢不仅影响乐曲的流畅性,而且容易低效。看谱过慢往往并不是识谱的问题,而更多是内心对所看乐谱的不够确定所导致,或者说是因为内心的不够自信影响了看谱的效率。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或仅仅强调看谱,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问题,还会进一步让学生缺失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一般偏好使用右脑,喜欢沉浸在浪漫、自由的感觉中,享受主观与个性,不喜欢被约束,学习中甚至容易出神,或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意志品质的恒定与持久性也比较缺乏,也极少关注指法的走向与布局,不认为指法设计有什么意义,学习逻辑性与生活条理性都略显不足。学习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与学习的低效,也容易影响日后的自我实现。

在钢琴学习中造成学习低效能最为常见的原因是学习方法的缺乏。这类学生很少分析乐谱、关注音乐中的情感,很少宏观思考音乐的布局,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乐曲表现什么?如何分段、分句?重复的技术有哪些?哪些是重点训练内容?哪些是难点?如何有效地突破难点和重点,事半功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漠不关心映射出来的其实是内心对音乐的毫无感觉,甚至是情感的隔离。他们习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有较强的防御能力,教师的沟通与指导也容易被隔离。

观察这些习惯性弹奏模式、思维模式与情感反应模式,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学生的早期教育,特别是父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正是这种幼年期形成的人格特质在无形中掌控着今天孩子核心素养的形成,影响钢琴学习的进一步提升。埃里克森②在1950年提出了“心理社会期”的理论,它将人生全程划分为八个时期,认为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个发展期人格的完成状态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人格完善。比如追求完美的学生是早期安全感、信任感的建立不够,对不完美有恐惧与焦虑。在不断回避焦虑、求完美的过程中,也容易形成强迫性重复与负性认知,逃避型是自主与动力系统的不足。在孩子2-3岁出现自主的阶段,其行为若总因父母的恐惧而受到干涉,孩子的自主能力无法完整发展,在日后遇到困难时也容易退缩。

三、钢琴学习与人格完善之路径

通过音乐完善人格、修身养性其实自古就有,在今天更多是以音乐治疗的方式体现。身为教育者如何通过钢琴弹奏看到这些强迫性行为习惯,读懂行为背后的潜意识,然后通过弹奏重塑新的行为习惯,改变潜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艺术教育应是个性化的教育,心理成长也因人而异,需因材施教。在钢琴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将钢琴学习与人格完善的目标结合制定个性化学习或成长计划,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的放矢,定期评估与观察,及时调整。比如求完美型的学生常出现这样的强迫性重复:弹奏—出错—不能接受—马上从头开始—继续错—厌恶情绪与自我否定—再从头开始。在钢琴教学中发现这类学生,我们需要聚焦其自我否定的认知与不断从头弹奏的行为模式:就行为层面,可以先阻断学生的演奏习惯,请学生停下来感受弹错后的心理状态。在认知层面,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不断从头反复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教会学生分辨和处理习惯性错误与偶发性错误。如果是偶发性错误,我们可以忽略,而习惯性错误则需要我们在练习中观察错误的原因以及反思如何改变,将难点聚焦,集中训练,打破原来从头到尾弹奏、回避难点的行为习惯。在情感层面,我们应更多理解其内心无法释放、积压多年的焦虑性强迫,告诉他弹得不好不代表他不好,善于发现这类孩子的优点与进步,发自内心地给予这类学生积极肯定的认可,避免粗暴性的言语指导。在意志层面,则需要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坚持,在难点的训练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培养勇气与自信。通过知、情、意、行的综合改变,学生才能构建新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钢琴学习与弹奏习惯的培养其实类似于心理学上的行为疗法:通过不断地调整行为来松动潜意识。通过学生的弹奏习惯去了解学生的潜意识与行为习惯,在每节课当中不断打破其旧有的行为习惯,改变、强化对方的正向行为习惯,在每天的练习中陪他们构建新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模式,由此慢慢改变心态、改变父母多年前种下的潜意识与认知。

提升路径:心态—思维—认知—行为的改变。将心理学当中的行为疗法①、认知疗法②与钢琴弹奏结合,通过心态—思维—认知—行为的调整与改变,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重建人格就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③如,有一名曾学过小提琴的学生,因其自小学习的过程中母亲给予的否定与训斥比较多,让其对音乐学习充满了负面体验,每次弹奏和练习都在重复过去痛苦的经历,弹奏前习惯性叹气。觉察到她的情绪后,我们先找了一首旋律性偏强、较欢快的乐曲,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情绪,阻断其习惯性情绪模式。同时,直接简化乐曲,找主旋律,分句,设计指法,开始训练(构建新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模式)。接着对左手部分进行和弦分析(形成认知),进行和弦的指法设计与连贯训练(行为改变)。当她发现乐曲变简单了,内心的阻碍减少,自信增加,节奏不稳的问题也更快解决(心态与行为的正强化)。当课程结束,及时表扬(扮演新的父母角色),再要求其自我总结,提升认知,并要求她在课后坚持以这种方式练习(认知与行为的强化)。这名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够自信。在教学中首先让其心情放松(心态调整),训练思维,寻找重点,著重解决的思路与方法(思维训练),同时分解难点(构建认知),再做乐句与指法设计(转变为动作训练)。而动作—认知—思维—心态的训练模式,反过来恰恰是这个孩子学习效能、心态、体验、人生成长的过程。

人格的形成与父母的早期教育以及亲子互动有紧密关系。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大多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这种孩子的成长环境中一般都有一个严苛的父亲或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吹毛求疵、反复唠叨,导致孩子将父母的评价内摄为自我评价,内心超我的评判也非常严苛。通过严厉的父母,他们容易习得主观性认知:我不够好、我很笨、弹错代表我很糟糕。这种自我否定与不自信影响着学习、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身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移情,善于扮演父母角色,通过师生互动改变早期互动模式,同时在教学中将学生内心根深蒂固的某些不合理认知转化,引导学生重新构建自信,促进其一生的发展。

任何学习都不单纯是某一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相反是人的成长,是心灵的训练。在艺术中成长,在美育中修心,在音乐教育中持续关注人格的完善与核心素养的形成,才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根本影响。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纸钢琴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最牛钢琴
钢琴
教育教学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