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的对症分析及理论依据

2020-03-23姚福琴李廷学

考试周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农村留守儿童

姚福琴 李廷学

摘 要:在城市化战略稳步推行新常态下,城市建设质量有所提高,在为人们打造优质生活环境同时,在农村地区产生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因其成长历程中缺少父母陪伴及教育指引,使部分留守儿童心理产生偏差,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自卑、敏感、胆小、极端等性格特点较为突出,一旦无法及时纠正留守儿童心理偏差,将直接影响其健康成长。本文通过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症状及理论依据,以期找到解决其心理偏差问题的策略,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理论依据

心理偏差即“心理行为偏差”,主要是指个体心理状态、行为举止与绝大多数正常群体心理行为不一样,在未能得出医学上的诊断结论时,心理偏差常通过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表现出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具有如下价值:第一,充实我国心理偏差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偏差研究领域,累积相关研究经验,为教育指导留守儿童助其健康成长提供依据;第二,多角度关爱留守儿童,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的对策,使留守儿童心理行为更为健康,完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然而,当前我国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心理偏差研究成果较少,理论依据不够充足,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基于此,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体现心理偏差研究价值,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对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理论依据、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 对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

(一)缺乏自信

当前许多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知心理不够健康,无法发现自身优点,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害怕面对失败,担心别人嘲笑自己,做事畏首畏尾,丧失生活及学习热情,使其心理行为产生偏差。

(二)沟通能力差

沟通是个体敞开心扉、输出情感重要途径,一旦丧失沟通能力负面情绪无法疏解,心理负担随之加剧,无法正确理解客观事物,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留守儿童沟通能力普遍较差,除因缺乏自信、自闭、内向封锁心门外,长期缺乏父母教育指导及关爱陪伴,加之寄宿或与长辈一同生活,使其无法掌握沟通方法,逐渐抵触与他人交流互动,继而产生心理问题,出现心理偏差。

(三)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5~13岁的孩子,处于该年龄段的儿童认知能力有待提升,看待客观事物的角度不够全面,价值观念需要调整,为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用极端心态看待人与事,经常思考“为什么父母离开我”“为什么老师就批评我一个人”“为什么世界只对我不公平”等极端问题,逐渐产生偏激心理,加之无人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并予以教育,使其对一切事物较为抵触,甚至通过开展叛逆活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无法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分辨能力弱

基于留守儿童还未形成正确价值观,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仍需依靠老师、家長乃至社会帮助其分辨是非,然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长期缺位,学校教育模式单一、低效,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未能有效承担维护留守儿童权益责任,加之传媒渠道(网络、电视、书刊等)负面内容侵染,使留守儿童心理逐渐变得扭曲,无法分辨是非善恶,出现心理行为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理论依据

(一)理性有限

丹尼尔·卡尼曼(心理学家)在“冰激凌”实验中得出结论,个体理性有限,在作出决定时并无法深入分析客观事物真实价值,容易受外在具有比对性、评价性的条件所影响,使个体无法探知事物真相,例如在“冰激凌”实验中,参与者被冰激凌“装的满满的”等外在条件所诱导,继而愿意花更多的钱买实际上较少的冰激凌。连成年人都存在盲从于假象条件的情况,更何况认知能力较弱、价值观念有待优化且处于学习成长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基于此,“理性有限”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重要理论依据。

(二)认知失调

相较于在父母教育及陪伴下成长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较为闭塞,不仅无法及时输出内心情绪,传递其思想感情,还不能从外界接收认知信号,使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认知失调状态。当客观事物超出留守儿童认知范畴,留守儿童首先会感到紧张,基于其学习、理解能力有限,留守儿童将出现认知偏差,此时若受不良事物影响其还会产生行为偏差,做出有损自己或他人利益的事情。基于此,“认知失调”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重要理论依据。

(三)防御机制

在心理学层面防御机制主要用来对抗焦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讲,开启防御机制可帮助其屏蔽不想面对的人与事,达到减少焦虑的目的,使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面对外界隐藏内心想法,不愿与他人分享心事,人际交往能力随之减弱,留守儿童人格不够健全,影响其心理健康。基于此,不恰当的“防御机制”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重要理论依据。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主要症状进行分析可知,家庭教育及关爱较少,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未能承担关爱及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责任等问题,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主要内因。基于此,需在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偏差理论依据同时探析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的对策,旨在指引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家庭方面

首先,父母需给孩子更多关爱,关注儿童心理波动情况,从儿童学习生活环境着手探析相关心理问题产生内因,以此为由妥善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帮助儿童正确理解客观事物,弥补其理性有限缺陷,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基于此,家长需积极与孩子沟通,将儿童视为独立个体,尊重并了解对方,用爱心、关心、细心呵护孩子脆弱、敏感的内心世界,助其塑造自信堡垒,提升分辨是非的能力,继而降低心理偏差现象发生几率;其次,父母应严选监护人,确保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可尽职尽责,不仅关注留守儿童衣食住行,还关注其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心理动向,以便家长制定教育方案,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解决效率;最后,家长应端正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积极学习科学、可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约束个人行为,助力留守儿童树立信心、热爱自己、敢于实践、乐于分享,通过转变家庭教育方式,给儿童创造更优成长环境。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追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打造优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发“校本化”教程,突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从专业角度出发营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助力儿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掌握输出情感、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指引儿童塑造健全人格;其次,学校应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心理动态、日常行为,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开展日常育人工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例如,学校可推行“班主任负责制”,由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创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档案,定期上报相关教育方案,经校方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助力班主任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最后,学校需重视与家庭实时互动,建立高效沟通、积极协作、互相支撑的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解决体系。例如,学校可在非农忙期及外出务工家长返乡期开展“家长教育”活动,组织父母学习科学、可行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面向父母讲述儿童在校期间的表现,通过探讨深入解读相关表现内因,揭示其中存在的心理偏差问题,由校方及家长共同努力解决该问题,通过家校互动落实心理教育目标。再如,学校老师可承担“代理家长”责任,为无法找到合格监护人的家庭提供服务,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填补父母无法陪伴带来的心理空缺。

(三)社会方面

首先,各级政府需努力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加大“儿童异地教育”保障机制推行力度,减少异地受教成本,扩招异地生源,提高异地教育服务质量,使许多外出务工家长可以选择将孩子留在身边,从根本上避免儿童转变为“留守儿童”,使家庭教育更为高效,在父母陪伴下带领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审视自己,学会倾听、沟通,用友善的视角探索客观事物,使儿童人格更为完整,达到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的目的;其次,当今社会需加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指引研究机构从地域、性别、社会环境、政治因素等角度出发探析留守儿童心理偏差問题诱发内因,丰富研究成果,为多维度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融媒背景下的传媒机构应发挥其实时监督、真实反馈、客观报道能效,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启发人们反思自省并给予留守儿童关爱,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建良好舆论氛围。社会公益组织可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深入农村展开教育活动,弥补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不足缺陷,引导留守儿童抒发情感、关注人格、约束言行、明辨是非,继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最后,加大法治力度,健全有关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做好法治宣传工作,使留守儿童在知法守法同时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将法律视为其心理健康的有力支撑。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此需家庭、学校及社会携手打造良好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家长需时刻关爱儿童,关注儿童心理波动情况,严选监护人,端正心理健康教育态度,通过家庭教育解决其心理偏差问题。学校应追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心理动态、日常行为,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开展日常育人工作,重视与家庭实时互动。各级政府需努力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社会各界需贡献一分力量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偏差问题,加大法治力度,保障留守儿童权益,使留守儿童心理更为健康。

参考文献:

[1]丁光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8(5):232.

[2]陈秀艳,李美娟,王运发,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情绪及行为特征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18(4):343-345.

[3]兰燕灵,李艳,唐秀娟,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25(8):901-903.

[4]谭伟.阳光体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干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5]黄宇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基于湖南省新邵县A中学的实证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姚福琴,李廷学,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宕昌县城关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农村留守儿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