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护工作神圣性将延续多久

2020-03-23刘戈

环球时报 2020-03-23
关键词:神圣誓言医患

刘戈

近日,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分批次陆续离开湖北,湖北多地民众自发欢送白衣战士们。但与此同时,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又发生一起恶性伤医事件。一场疫情遭遇战,让医护人员职业的神圣性成为社会共识,但疫情过后,回归常态,这种共识并不能自动延续。该如何让医护人员重归神圣,重建和谐医患关系?

博学且受人尊敬,是不同文化对医生的共同定义。有学者对医护人员职业的神圣性做过这样的总结:其一,社会责任重。社会对于医生这个行业要求的专业素养是极高的,每天看病是如履薄冰。此外,因为医疗行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供方主导不能欺诈,需方有难不得拒绝,对医生的社会责任要求极高。其二,成才周期长,不仅医学院难进,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医生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这是其他行业没有的。其三,职业风险高,一线工作的医生和护士感染疾病的概率要大,尤其是当传染病暴发时。另外,由于医学的局限性,医疗差错难免出现,医护人员常常处于负面情绪爆发的边缘,受伤害概率也比其他的行业要高。在医生和护士入行时,他们都要宣誓,医生的是希波克拉底誓言,护士的是南丁格尔誓言,现代社会,没有哪个行业,在入行的时候,需要集体宣誓某种誓言,这也彰显了他们的神圣性和独特性。

但在复杂的日常生活和医患关系中,医护人员职业的神圣性常常被打上了问号。尽管比起十年前,中国的医保制度的公益性不断增强,个人负担尤其是大病的负担已经大幅降低,和同等GDP国家相比,中国医保的覆盖率和医疗水平也更高。但曾经一段时间医疗服务过度市场化造成的医患对立认知惯性一时半会儿还未消除,医护人员成为殉难者和出气筒。同时,医疗制度设计和执行中的不到位,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制造这种怨气。

例如,分级诊疗制度一直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大家各种小病都要去三甲医院,医患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一些地区的医保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对医院有巨额欠款,患者抱怨医院不愿意收某些医保的病人,进而质疑医德;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也成为医患关系的离间者,例如深圳著名的“缝肛门”等等。

部分患者把就医当作买菜,强调按质论价,不承认看病这件事的特殊性。曾经有一段时间,各级消费者协会积极介入医患纠纷,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套用医疗服务,一些媒体也是这种观点的积极推动者。去年发生的杨文医生被杀案件,依然有不少人和部分媒体为凶手辩护,他们在貌似客观地表达了杀人有罪的看法之后,把表达重点放在医保制度、医生收红包及服务态度不好上来。这些看法是过去二三十年众多伤医、杀医案凶手作案潜在的心理基础。同时,不少医生也拒绝自己职业的神圣性,认为这是一种道德绑架。

事实上,只要患者明显觉得,公立医院医护人员每一个具体的医疗行为与其收入相关,这种“神圣”感就永远建立不起来。当医疗花费变成和餐馆点餐一样的账单,摆在患者面前,接下来因为一块一次性毛巾到底用了还是没用的纠纷就必然会发生。

如何让医护人员重归神圣?笔者认为,最要紧的先决条件就是坚持医疗保险机制公益化、福利化的改革方向;其次是让医护人员有和他们的学识及付出配得上的薪酬回报;第三是国家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投入,吸收更多的医生和护士加入医疗领域中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就医需求;第四是国家要鼓励更多的民间投资进入到医疗领域,满足不同层级的医疗服务。也就是说,更多的投入是补欠账,这也是让医护人员职业重回“神圣”的条件之一。▲

(作者是财经评论员、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神圣誓言医患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障碍之医方因素分析
纾困医患关系
FOR YOU, O DEMOCRACY
我们许下誓言,在十八岁实现
我们神圣的职业
找你算账
完形填空
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誓言
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