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及文脉传承创新

2020-03-23

工会博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轴线北京历史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说过: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如此气魄雄伟的中轴线,究竟经过怎样的岁月洗礼才逐渐形成的呢?接下来,本文将讲述中轴线的历史演变和文脉传承创新。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北京中轴线,起始于元大都,成型于明北京城,发展于近现代。历经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多个历史时代,见证了北京7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

北京的地理区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和东北松辽平原三大地理单元交汇之处,以及太行山东部华北平原与西部黄土高原的交汇之处,地处中国地貌三大台阶的第二、第三级台阶相接地带,自古以来就处于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牧业经济文化区和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的南北、东西民族交融、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阶段。西周到战国时期,北京作为诸侯国都城,在不断发展。秦汉到隋唐时代,北京是东北边疆军事重镇。辽金两代,北京城从辽南京变成了金中都,完成了从陪都到都城的转变。到了元代,元大都的出现,北京正式上升为全国政治中心。而明清时期,北京的建设则成为了古代都城建设集大成者。

元大都规划建设与中轴线形成。1215年,成吉思汗蒙古兵攻占金中都。兵荒马乱之中焚毁了中都城内宫阙,将中都更名为燕京。1264年,忽必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1267年,忽必烈下令在中都东北郊外金代离宫大宁宫一带另建新城,放弃了依傍莲花池水系历史相沿的旧址,将城址迁移到积水潭所在的高梁河水系。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蒙古人称为“汗八里”,即 “大汗之城”的意思。1274年,宫城大内建成,元朝正式从开平迁都大都城。

元大都是元帝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它的总设计师是太保刘秉忠,经过了其周密的规划设计,遵循了中原王朝都城建设的传统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的思想: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整座城市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元大都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矩形,分为大城、皇城、宫城三重城。皇城在土城内南部中央地区,宫城在皇城内南部偏东。大城周长28.6公里,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元大都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稍南,北城墙在今北土城路南侧 “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元大都中南部形成了一条南北长约3.75公里的中轴线。从南城墙中央丽正门向北,经灵星门、崇天门、宫城内大明殿、延春阁,出厚载门、御苑至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后被明北京城沿用。

明北京城营建与中轴线延长。永乐年间,朱棣迁都,改北平为北京,开始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拓南城,移建北京南城墙于旧址以南近两里。明北京城址整体稍向南移。全城平面设计仍沿用大都城中轴线,并向南延伸,北端始于新建的钟楼与鼓楼,南端止于天坛与山川坛之间的永定门。

清北京城与中轴线的沿用。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朝沿用明代旧城,总体布局没有改变,街道系统大体如旧,只做了局部重修和改建。乾隆时,永定门等外城七门筑箭楼。光绪年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之间马路,将天桥桥身降低,变为矮桥,便于车辆和人员通行。

民国时期中轴线的变化。1927年,有轨电车轨道从正阳门南延至天桥,在铺设有轨电车轨道过程中,天桥进一步被改造,成为与地面水平的平桥,但桥栏板仍在。1934年,因拓宽正阳门和永定门之间的马路,天桥的汉白玉桥栏板被拆除,从此天桥作为一座桥彻底消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轴线的变化。为方便交通,20世纪50年代先后拆除了中轴线上的永定门瓮城、中华门、地安门、正阳桥五牌楼、北上门、永定门城楼和箭楼、原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等。1949年至1958年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至1959年改造天安门广场,新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 (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1976年11月至1977年9月,修建毛主席纪念堂。2004年,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复建了永定门城楼。北京中轴线于2012年被列入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北京中轴线的文脉传承与创新

700多年来,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结构、标志节点、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不断发生着或多或少、或者革命性或者非革命性的变化。

千百年来,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都城空间之轴、国家政治之轴、民族文化之轴,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社会秩序,凝聚着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髓。

都城空间之轴。首先,中轴线是一条城市规划的轴线,控制着城市的空间布局,是统领整个北京城建筑布局的脊梁,是北京城市规划的基准线和起始线,整个城市依它而展开。

其次,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核心所在。为了保持今日中轴线较为完整的空间形象、环境意象和文化脉络,进行局部改造、合理复建是恰当的。

如今在中轴线上并存着历史上的皇家建筑、现当代国家建筑、文化建筑,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空间格局仍在不断发展,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

国家政治之轴。中轴线曾是历史上国家重大祭祀礼仪活动的载体,也是当今国家重大活动举办地。

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充分显示了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内容:广场上可以同时供数十万群众集会,大会堂可容纳上万名人民代表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每天有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这些都奠定了广场作为政治中心的基调。

民族文化之轴。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既遵循了中原王朝都城建设的传统儒家经典 《周礼·考工记》的思想,同时又将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惯与深层意识体现其中并有所创新,即密切结合当地河湖水系分布的特点,以积水潭和太液池浩瀚的水面为核心确定城市格局,突出体现了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完美融合。

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其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做好有机更新,体现现代文明魅力。

中轴线既是历史的轴线,也是发展的轴线。需要我们注重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衔接,完善传统轴线的空间秩序,才能更全面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内容摘自人民文旅讲堂:

为加强文化自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讲话精神,人民日报社旗下人民文旅年票特别举办 “人民文旅讲堂”系列活动。以首都北京为起点,以 “一核一城三带”为抓手,围绕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沿线等内容,面向年票用户详细解读首都文化,梳理文化脉络,展示大国风采。

猜你喜欢

中轴线北京历史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