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人作家冯卫东的文学梦

2020-03-23

工会博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学梦卫东知青

任何笔名都不是瞎起的,那几乎是一个人的座右铭。冯卫东便如是。他的笔名叫锲舍,取锲而不舍之意。谁年轻时没做过文学梦?但总有梦醒时分,一旦醒来,梦境也便很快消散乃至淡忘。但几十年来,他的文学梦始终一以贯之。无论春和景明还是凄风苦雨,他都执著、坚韧、勇敢地独步行走在充满荆棘的路上。长期以来,他写了不计其数的散文、文学评论、人物传记和中、短乃至长篇小说,累计发表、出版的文字达300多万字。如今,他已令人惊叹地跃上一个又一个高峰。他的文字涉猎极广,不仅写人、写社会焦点,甚至写颇有研究价值的学术文章。发表在 《中国文化报》上的 《司马迁的徐村抑或徐村的司马迁》就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颇深的学术价值。

搞文学创作且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深深体会过这条路上的艰辛、枯燥和孤独。作者犹如大漠中跋涉的骆驼,汪洋中漂泊的孤帆,很多人都由于畏惧等原因退缩了,但冯卫东却始终在这条路上独步前行,艰难地跋涉,跋涉……

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读物非常丰富,儿歌、寓言、童话遍布 《儿童文学》 《少年文艺》和 《中国少年报》,那些好文章,吸引着这个懵懂少年。有了大量的阅读之后,他便有了写的欲望和冲动。他的作文,自然地引起了语文老师的关注和赞赏,作文也常常成为班里的范文。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羡慕,激励着这个少年,他真的动笔了。最初的作品虽极为稚嫩,却也拦不住他奔腾的思维和手中的笔。

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1969年,冯卫东和很多知青一道,到了北大荒。他能干且肯干,因此很快就成了知青中的佼佼者,又很快升任为指导员。但写作是忘不掉的,他很快又拾起了笔。他往 《黑龙江日报》投稿,往 《兵团战士》投稿,纵是泥牛入海也不气馁。兵团的每个团都有报道组,冯卫东是报道组里最积极、最虔诚、最忠实的报道员,是稿件采用率最高的通讯员。他几乎什么都写:时事政治、文艺评论、好人好事、知青的报国情、抒情的诗歌、寄景的散文……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他写完就往团部送。团部距连队15公里,若是通过邮局,稿件到广播站时,新闻也就成了旧闻,于是他就借辆自行车或干脆迈开大步直接送到广播站。编辑们觉得,这些稿件出于一个知青的手笔,既生动又有很强的鼓动力量。报道组很想将他抽调上来,但团部不同意,说,指导员哪能随便抽调?于是,职业文字工作便与他失之交臂。

返城回京后,冯卫东成了朝阳区房管局的木匠,两年后,成了管理员,再两年后,升为区换房站站长。热爱是没有道理的,对于文学来说,冯卫东则属于酷爱。工作越忙,他的写作之火燃烧得也越旺。冬天,房间里冷,他就裹着毯子写;冻得受不了,搓手手,接着写;突然来了灵感,半夜爬起来就写……

扳指,是古代将士的护手工具,用以扣住弓弦,放箭时,可防擦伤手指。冯卫东不是弓弩手,却有着好几个扳指,那是他别具匠心独创的扳指:纸质的。当大多数写手早已用上了电脑,冯卫东则依然拘泥于古老的书写方式。由于长期手持圆珠笔用力写,他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已严重变形,大拇指和食指前段也生成了厚厚的茧子。于是,他先是用布条,后用一圈纸套住中指。再然后,他干脆糊了个酷似扳指的套子,写的时候,就将 “扳指”套在手指上。那种坚韧,远非常人可比。

终于,第一篇小说在 《高原》发表了。冯卫东至今感谢他的责任编辑。接着,朝阳市的 《庄稼人》、新疆的 《伊犁河》、广西的 《柳絮》、四川的 《剑南文学》等刊物接二连三发表了他的小说。到后来,作品居然登上了 《北国风》 《北京文学》,甚至大型文学刊物《当代》。他写人物,贴情达理,入木三分,采访之深入、周到和细腻,令被访者佩服和感动。邓友梅、刘心武、苏叔阳、刘绍棠等作家,也都是那时候与他相识相知相交的。对他来说,写日记也是一种惯性,是作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40多厚重的本子,稍加整理,就会成为一个自传体长篇。

创作,仅靠灵气、韧性和坚持不一定能成功。冯卫东深明其理,于是大量的阅读,便伴随了他一生。无论春夏秋冬,他闻鸡起舞,在书海中潜泳。变成铅字的那些精华,就是他不断阅读吸纳消化后感悟的结果。

冯卫东不仅写散文,写诗歌,写民俗小说,写市井小说,居然还写侦探小说。我跟他虽是朋友,却不知道他竟然还有这本事。我问他: “题材呢?你哪儿找的题材?” “我和不少公安、法院的人是朋友。我们随便聊着已结的案子,聊到精彩处,我就默记下来。经过提炼、加工、描写、渲染,一个小说不就出来了么?”难得的是,作品发出后,不少读者竟以为作者就是警察。外行写侦探能到这程度,也就可见其功力了。

十多年前,冯卫东开始创作拆迁题材的长篇。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 《宅事沧桑》脱稿了。多家出版社的编辑都赞美说, “作品是个好作品,但我们不能用,原因,你应该知道,这题材太敏感。”冯卫东据理力争: “记者和作家的良知告诉我们,我们有责任将真相告知公众,而且,我写的这个作品没有任何负面东西,是属于多帮忙不添乱的文字。”出版社依然坚决: “道理我们懂得不比你少,但我们真的爱莫能助。抱歉。”好事多磨,半年后,团结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大作。作品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甚至震动。

冯卫东与人为善,业务能力很强,他不招事儿,不惹事儿,只是锲而不舍地创作,但即使再忙,也从不占用工作时间。而世间就是这样,有人羡慕,就有人嫉妒,有人刁难,有人设阻,但那不仅未能熄灭他的激情,反而如火上浇油,创作之火,越烧越旺了。当然,这只是他写作路上的一个个小插曲,事过境迁,均可付为笑谈。

冯卫东是个挺矛盾的人,他喜欢热闹,却又惜时如金,无论大局小聚,常常未到高潮,他便有意识地看手表,他是不愿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的谈资中。

冯卫东70岁了,至今依然笔耕不辍。这很难得……

猜你喜欢

文学梦卫东知青
Nanosecond laser preheating effect on ablation morphology and plasma emission in collinear dual-pul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祝卫东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我的文学梦
文学梦激我搏一生
种心情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