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薪火传承
——江南苏绣传统工艺与非遗活化创新运用的探索研究

2020-03-23王丽华

关键词:绣品苏绣技法

王丽华

江南苏绣,源于苏州。这座历经2500多年的文化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经济和文化齐头并进,孕育出散发独特魅力的苏绣文化。苏绣因苏州的江南人文气韵而生,苏州也因苏绣塑造出精致迷人的城市形象。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既有“绣万国于一锦”的精致大气,也有着较高的国际美誉度,从连续三次斩获国际博览会奖项就可见一斑。可以说,苏绣一直保持着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

早在2006年,苏绣就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吴越文化的传统手工艺代表,苏绣展现出极高的收藏价值,同时也兼具温度感的使用属性,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艺术瑰宝。发展至今,保护和传承苏绣文化,使其持续地保持非遗活性,是亟待思考并需要非遗传承者付诸实践的首要任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所以说,非遗的保护不仅在于传承手工技艺,更重要的是保护她的文化生命力。作为苏绣的非遗传承人,除了根植传统,传承技艺,我们也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去剖析、探究、记录、宣传,以期能从一位“匠人”变成真正能为非遗活化的创新留存添砖加瓦的“艺人”。

毛公鼎 王丽华 2012

一、表现技法传承的“守破离”与当代艺术审美的结合

苏绣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俗话说“绣里有乾坤”,坊间也有“一笔千线”的行话,苏绣表现技法展现出的工艺难度,也成为苏绣工艺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原因之一。

绵延两千多年的传承,苏绣的技法工艺创新从未停驻,随着时代的更迭,传统技法也在不断革新变化。明代王鏊的《姑苏志》中用“精、细、雅、洁”来概括苏绣技法的表现效果;道光年间,苏州刺绣工艺家丁佩在《绣谱》中将刺绣技法总结为七字要诀:“齐光直匀薄顺密”;清末的苏绣大家沈寿在《雪宧绣谱》中系统论述了十八种传统苏绣的基本针法。得益于这些书面研究资料的遗存,苏绣手工技艺得到了更全面更系统的传承。

道德经 书法 王冬龄 刺绣 王丽华 2008

传统技法的沿革有所依据,新技法的创新也在与时俱变,这正是苏绣的魅力和非遗活化的精神内涵。清末,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沈寿大师以“新意运旧法”,开创了“仿真绣”的先河,为苏绣技法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杨守玉大师受前人的影响独创了“乱针绣”;20世纪50年代,杨守玉大师的弟子任嘒閒又开创了“虚实乱针绣”。建国之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设立和各类培训班的开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苏绣针法,由原来的18种丰富到40余种。不难看到,每一种新技法的产生都是在传统中求变,并结合了时代审美而新创作的。

在研究苏绣技艺的同时,我一直非常关注日本的非遗传承。他们有一种叫做“守破离”的观念我非常认同,也深觉在我们苏绣技艺的传承中应该秉承这样的精神。“守破离”的意思是:“一开始忠实于‘守护’师傅传授的形式, 然后‘打破’这个形式、自己加以应用, 最后‘离开’形式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苏绣的非遗传承人也应该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求变和创新。我们也只有秉承不断活化创新的研究力和学习力,才能助力苏绣文化走得更远更久。本人研创出苏绣的“八公绣”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新近的苏绣大师邹英姿创造了“滴滴绣”,以及其他绣娘所创新的韵光针、三二组合乱针、简针等,预示着新一批苏绣传人正在不断地创新。

最美观音 王丽华 2008

我自幼学习刺绣,深谙平针、乱针、滚针、盘金针、钩花针、丝毛针等数十种传统刺绣针法,熟知通过不同的技法变化能产生不一样的画面质感。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开始走上青铜器主题的创作之路,但是青铜器本身的厚重感以及历史的斑驳感要求呈现的画面为“亚光之物”。如果通过传统的“平针”表现会显得规律刻板,用“乱针”技法又会破坏其本身的庄重,不够大气。经过多番尝试摸索,我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秉承“守破离”的传承思想,首创了“八工针法”,通过“八”字形绣迹和“工”字形绣迹上下组合,再结合传统的平针、乱针等针法,让绣品的画面衔接更加自然流畅,同时能更好地控制所表现物体的质感,降低丝理的反光度,达到绣品低调古朴的真实感。

要让传统活起来,不仅仅要复刻传承,更重要的是学会举一反三,不断沿袭,并结合当代的审美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艺术珍品,真正地将活化应用到实践中去。

乐舞副本 王丽华 2008

二、表现题材的多样求变与融合创新,注重设计先行

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著作《清秘藏》中叙述到:“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传统的苏绣以山水、楼阁、人物、花鸟为创作主题,发展至今,传统的表现题材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如佛教题材、国画、书法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作,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前几年,我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先生的书法作品《道德经》为创作蓝本的绣品,受到了作者的赞赏,也通过苏绣创作将书法艺术再次进行了另类表现,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

苏绣的非遗活化在表现题材方面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各文化的交融,要扩大苏绣的影响力,就要求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上更多变,风格更全面。丁佩在《绣谱》中也明确强调过“绣事惟选样为尤要”。因此,新时代的苏绣创作应该更趋于自由和大胆,不应该只拘泥于表现传统的江南婉约之感,应该有更多样的可能性,尝试更多样的题材。正如我在探索青铜器的大国重器之美、翡翠玉石的细腻沁心之美、陶瓷的脂凝玉润之美等新题材的尝试和实践过程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同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喜爱。

除了传统题材的再创作,我们更应该融合和创新更多的新题材,注重设计先行,丰富原创画稿的创作。一直以来,苏绣作品多以复制对象为主,画稿少有原创,抄袭和仿冒的现象屡有发生,雷同的题材表现和不带思考性的作品成为了阻碍苏绣发展的现实问题。苏绣是“以人传承”的技艺文化,所以作为传承主体的我们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现代背景下的苏绣传承人不再是单纯的“匠人”“手艺人”,而应该成为一名“工艺美术家”“艺术家”。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以及开拓眼界,我在苏州工艺美院学习了苏绣的理论知识,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了油画,尝试了更多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同时也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交流学习。融入了自我情感和艺术表现的原创绣品,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结合了油画、摄影、素描以及电子技术等多种表现方式的苏绣,也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只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贯通古今,融汇中西,苏绣才能持续地富有活力。

水月观音 王丽华 2017

三、表现载体的跨界合作,构建多维立体的生态产业链

苏绣主要有日用品和欣赏品两大类型,即使作为日用品,苏绣的使用仍然设定了一定的“门槛”。江南苏绣,源于生活,却远离烟火。古语有云:“黄金万两,不如苏绣一箱。”这足以看出苏绣的贵重。苏绣技艺的日臻精细以及艺术表现性的不断增强,正是源于古时权贵阶层、富裕人家对苏绣的日用品和陈设装饰品的旺盛需求,这也是一种彰显身份的手段。当下,作为国礼的苏绣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众多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收藏苏绣作品,同时也作为国际友人之间的礼赠。我本人的绣品也曾作为佳礼赠送给希拉克、皮尔卡丹等国际知名人士,并被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

时至今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需求持续上升,苏绣的表现载体趋于更多可能,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也应该完成从服务小众到服务大众的历史转变。苏绣的“艺术品思维”也应进一步增强,并扩充“产品思维”,将苏绣融入生活,在保有绝对艺术高度的同时,依托更多的载体进行跨界合作,让苏绣符合更多主流群体的需求,适应更大众化、通俗化的时代要求。例如,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入手,增加苏绣的实用性功能,既能体现非遗的文化魅力又能满足当代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多借助IP跨界合作的方式,优势叠加,展现无限可能,服装品牌、家居品牌、美妆品牌等都将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和网路渠道,打通宣传通道,将非遗的文化资源整合成有规划的文化产业,形成一个真正良性发展的生态产业圈。

近几年,本人也着重加强了在文创板块的合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准,结合现代的审美需求,以苏绣的技艺表现创作出了一批受大众喜爱的文创绣品。比如2018年从家装的角度切入,以宋徽宗的《瑞鹤图》为创作素材,结合新中式风格的屏风造型设计的文创绣品《瑞鹤图》,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大众的认可;灯具设计《梅》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这个过程不仅是产品的设计和生成,更重要的是通过新思路新渠道将苏绣的活力再次激活。通过文创产品的创新运用实践,不难发现,苏绣的“产品思维”只有依托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才能焕发独一无二的的产品魅力。

瑞鹤图 王丽华 2018

梅 王丽华 2018

四、结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江南苏绣传统技艺的遗存保有了珍贵的手工温度,这在今天难能可贵,但是要持续地保持非遗活性和生命力,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和努力。十指春风,薪火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苏绣艺术才会拥有永恒的生机。

猜你喜欢

绣品苏绣技法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