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古诗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2020-03-22孙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4期
关键词:古诗词德育传统

孙惠

[摘           要]  “温柔敦厚,《诗》教也。”古诗词的教化功能自古有之。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下,在古诗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符合时代号召。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语文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点滴,发挥引领作用,赋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予他们奋勇前进的力量。

[关    键   词]  守望初心;家国情怀;以孝为本;自然和谐;旷达自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4-0092-02

自十八大以来,强调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这些都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2]古诗词的教化功能自古有之。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下,在古诗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是落实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符合时代号召。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语文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点滴,发挥引领作用,赋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予他们奋勇前进的力量。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德育内容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方面。由此,分析古诗词的德育功能亦可对其五方面进行探索。综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的“古代诗文学习推荐篇目”,发现在其五方面均有涉及。以下是我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实践。

一、守望初心的理想信念

《華严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3]不忘最初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人生才能善始善终。初心,是我们自己最初的本性,是人生中始终如一的信念、梦想、目标。漫漫人生路,坎坷泥泞多,纷繁诱惑多,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应当不忘初心,不因为别人的风向而改变自己。本文以《短歌行》为例,剖析守望初心的理想信念。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一生曲折而传奇。他不仅渴求治世之人才,还亲自率领百军企图完成统一大业。本诗是曹操在平定北方势力后想趁势继续南下消灭孙权与刘备时所写的,其胆魄堪当一代霸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有多久可以任“我”肆意在战场,还有多久才能让“我”实现统一大业,本诗从头至尾都是围绕着诗人这千古一问而作。“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人摒弃了求而不得的追问,将渴望人才和完成天下统一的愿望表达了出来,以至于我们后人读到此诗时,能感受他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生逢乱世的诗人目睹黎民百姓的颠沛流离,心系苍生的他自小励志建立一个没有纷争的世界。因为他深刻明白统一天下不仅依靠他自己,还需要天下英雄豪杰,所以他征募人才、爱惜人才。曹操在诗歌中借用女子对情人的思慕之情暗喻自己对人才的渴慕之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月之下,我看见卓尔不群、学富五车的旷世逸才正款款而来,但这只是在梦中出现的情境,一抹忧愁不禁油然而生。虽然如此,也没有消减曹操统一北方的豪情壮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完成统一大业时便是天下归心时,诗人用《短歌行》抒发了自己的宏伟大志。

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诗词数不胜数、光辉灿烂,其中有很多表现家国情怀的名篇。吟咏诗文,从浩繁的诗词中感悟家国情怀的深远寓意,感受先辈对黎民的忧思忧虑,对国家的至诚之心,从而加倍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本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浅析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本首词写于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后,登临北固亭,登高远望,忆古思今,感慨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没有机会。本词以千古江山,寻觅英雄而不得起势。一开篇词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风流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丰功伟绩表示钦慕。其次,对当权者韩侂胄欲率军北伐表示担忧,对自己年老而不得重用表示叹息。词的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上阕不仅表达了词人对历史英雄人物和南宋朝廷内主战派的赞赏,还流露出对抗金主和派的谴责与不满。下阕引经据典,劝诫南宋当朝用事者要汲取教训,切勿轻率行事。接着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表明至死不渝的抗金决心。最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喻,虽已老矣,但仍不忘报效国家。全词既哀伤悲凉又豪情万丈,折射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三、以孝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忠报国、孝顺至亲是华夏儿女的传统美德。泱泱华夏虽历经坎坷磨难却仍依然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忠孝观念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一个人对家孝不一定会对国忠,但对国的忠必然包含着对家的孝,因此孝更具有基础意义。《陈情表》完美诠释和真情传递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密码,所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赞。

陈情表

[西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奏章。以自己不幸的童年起笔,解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原因,表达自己想报答祖母的愿望。李密在奏章中不仅感谢晋武帝对他的赏识和重用,还诉说自己碍难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真情流露。曾有云“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5]。孝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良习,现如今孝悌观日渐淡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孝悌观念的渗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陈情表》让今人学习李密孝敬至亲的精神,倾听圣人对我们的教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6]。

四、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现如今我们人类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愈发严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反思。古诗词中的锦绣河山、和谐生态,是遵从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人心与自然相融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是当代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来源。本文以《山居秋暝》为例,阐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下雨过后刚刚放晴的黄昏,乡村的山明水秀和居住在山中乡民的敦厚质朴,表达了诗人寄怀山水田园的喜悦之情,述说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满意足。全诗将秋天下雨过后的清凉,皎皎明月洒下的清光,淙淙淌流的清泉声以及从竹林中归来的浣女的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荷塘的寂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新鲜清爽、明快疏朗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朗秀雅的山水田园画,又像一支安然舒缓的乐曲。山水自然与诗人心性相通,鸟木鱼虫暗射人生品格。诗人仿佛化身鸟兽林泉,与宇宙万物相生相息,在物我合一的境界中找到了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本真状态。

五、旷达自若的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正处在他们人生中的青春期,此时正是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段的学生心理尤其敏感。敏感的心理因素加之外界环境的干扰,很可能导致学生刚建立起的三观崩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向未来,用勇敢旷达的心理去处理困难。《念奴娇·赤壁怀古》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乐观旷达地面对人生种种挫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人一生,曲折多舛,流离转徙。他要么被朝廷贬谪,要么奔波在被贬谪的路上。“乌台诗案”一劫让他万死一生。经亲朋好友的搭救,苏轼在元丰二年被贬至偏远的黄州。被贬期间,他开垦耕织;闲暇之余,他游历赤壁,写下了本词。该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吟咏古迹赤壁,下阕缅怀英雄周瑜,由追思周瑜到感慨自身,以“人生如梦”结束。在词作中他追忆古代豪杰之丰功伟绩,思忆当今自己之种种挫折,感慨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忧愤情怀。“多情”后几句词人虽有伤感之意,但仍不甘沉沦,积极奋进向上。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常要在夹缝中艰难地活着,那么面对坎坷的潇洒、笑对苦难的乐观就显得弥足珍贵。苏轼的处世之哲学是我们砥砺前行的一盏明灯。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光芒四射,是因为它包含着哲学思考与审美教育等。古诗词教学不仅具有美育功能,还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让学生深刻理解诗词中所蕴涵的意义、深切体味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以此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染,传承传统美德,从而实现德育渗透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欣胡,凯丽.浅谈中学政治课中情感教学的实施[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2]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03.

[3]释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0-04.

[4]伍庸伯,严立三.儒家修身之门径:《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03.

[5]赵与时,徐度.宾退录·却扫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01.

[6]徐艳华.孝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07.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古诗词德育传统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猜诗词
少年力斗传统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