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界限感养成策略

2020-03-22陈小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界限人格家长

陈小莉

(古田县第一小学,福建 宁德 352200)

小学阶段是健全人格养成的关键期,人际界限感的清晰与否,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界限(boundary),最初由心理学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提出,规定了家庭成员、子系统之间,家庭与外界之间的空间距离,用来决定谁是内部成员,谁是外人,谁能加入以及加入的规则。[1]简单地说,就是父母辈不干涉儿女辈的夫妻生活和孙儿辈的管教,子女辈不随意参与父母辈的争吵。家庭中的每一个关系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又可以和这个关系外的其他人交流。当家庭界限清晰时,父母会各司其职,孩子既独立又有归属感,人格能得到健全发展,进而在其他关系里,能很好地把握分寸,不容易受他人影响,拥有人际关系的自主权。相反,在界限不清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缺乏应有的界限感,容易被他人入侵,或侵入他人,彼此陷入对方的生活之中,常常导致相互纠缠,相爱相杀,进而扭曲正常的人格,埋下的隐患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其他各种人际关系中。[2]

一、缺乏界限感的学生,易形成一些扭曲的人格

(一)易形成侵犯型人格[3]

侵犯型人格的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们分不清自己的和别人的,也不知尊重他人为何物。他们会随手拿别人的东西来用,用完也不归还。遇到别人不愿意给的,还会强取豪夺,问及原因,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就要用它,谁让他不给我来着?”“刚好在我面前,顺手拿来用了,没想太多。”这类孩子到别人家里,也如入无人之地,随便乱翻别人抽屉,随便乱拿别人东西,美其名曰,资源共享,丝毫不觉得是在侵犯他人隐私。

(二)易形成拯救型人格[4]

拯救型人格的学生,会过多干预别人,他们会以拯救者自居,把帮助他人当作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比如,一些学生会在“朋友”缺钱时,马上拿出自己的钱给对方,甚至为了满足“朋友”对钱的需求,三番五次从家里拿钱来“贴补”,直到被家人发现,还觉得自己很肝胆。甚至还有些学生,为了“朋友”上去对阵高年级同学,下去欺负低年级同学,被教师批评了,还觉得“我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么讲义气,为何不是表扬?”

(三)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学生,分不清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看到别人不快乐了,就觉得是自己错了,为了使对方能够开心,他们宁愿委曲自己,也要想法讨好别人。他们会经常买些各种各样的小东西装进书包,送给同学,问及原因,会说:“我想跟他们在一起玩。当他们不爱搭理我时,如果我手上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会跟我玩,而且玩得很开心。”于是,为了讨得朋友们的欢心,他们会揣摩“朋友”的心思,了解他们的兴趣,投其所好,买一些对方喜欢的东西,来迎合他们对自己的认可。也有些学生,经常带了大把的钱去“请客”,只为刷自己的好感度,换取同学跟他一起玩。

(四)易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的学生,就如心理没有断奶一样,既有独主的愿望,又有对分离的深深恐惧,为了对抗分离恐惧,他就依赖父母,把责任也交给了父母,让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负责。他们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生活,一不如意就故意折腾自己,让自己挨饿或生病,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至于学习,更是父母的事,自己能学、愿意学,都是给父母面子、帮父母的忙。他们最常说的话是:“要不是我妈求我,我才不学呢!”“老师,我作业忘带了。都怪我妈,她忘记帮我把作业放进书包了。”

(五)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的学生,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工具来使用。他们最常用的办法是暴力控制:不听话,打,打到听话为止。笔者班上曾有个孩子A,天天都想要新奇玩具,但家里给不了那么多钱,他就私下要求同学拿钱给他,不给就打,打完还要挟同学:“谁要敢告诉老师或家长,就狠狠地打。”所有受他要挟的同学皆忍气吞声,教师都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一个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B举止反常:三天两头向家里要钱,不给还会偷。一度以为自家孩子学坏了,偷钱买东西玩,于是悄悄跟踪,才发现孩子的钱都是给了同学A。后来家长告诉了教师,教师到班上调查,才发现班上基本每个同学都受过A的敲诈,少则5元,多的达上百元,问大家为什么不告诉大人,大家都说A不让告诉大人,如果告诉了会挨打,打得很狠。要不是B的家长发现,这事还不知会持续多久。

(六)易形成干涉型人格

干涉型人格的学生,喜欢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去,认为别人应该和他一样。一旦发现别人和他不一样,他就认为别人错了,于是就强势地告诉别人:你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所以干涉型人格的学生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爱指手划脚,多管闲事。他们最常说的话是:“老师,他明明做错了,我让他改他还不改,还骂我多管闲事,呜呜……”

(七)易形成敏感型人格

敏感型人格的学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轻易被他人的情绪、行为所左右。他们会因同学一句“他长得太胖了”而伤感,也会因教师一句“这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而懊恼。别人聊天时看他一眼,他会觉得“是否他们在说我坏话?”教师无意中说一句“上台还不够大方”,结果每次上台都担心自己台风不行。

二、培养学生的界限感,养成健全的人格

界限,是所有关系的灵魂。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因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易形成这样那样的扭曲人格,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造成不舒服的感觉而不自知,进而影响人际关系。而拥有良好界限感的学生,因有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保持了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坐拥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养成积极、健全的人格。因而,培养学生的界限感,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界限感,要学会区分三件事

一是不可抗逆的事,二是自己的事,三是别人的事。不可抗逆的事,就是那些任何人都控制不了的事,通常与大自然有关,比如地震、水灾、台风、海啸,这些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顺应老天,好好配合,做出相应防范与应变措施。自己的事也好理解,就是与自我有关的事,比如穿衣吃饭、升学恋爱、兴趣爱好等,可以由自己选择、体会的,就属于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就是与自我无关的事,字面意义上也好理解。如果对方是陌生人,肯定直接列入“别人”的范畴,但如果是血亲呢?本质上是“别人”的范畴,实际上却很容易越界。因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5]其实质就是以血缘关系建立的亲疏有别,远近各异的人际关系网络。[6,7]现实中,人们往往把这类群组纳入“自己人”的范畴,[8]认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样,自我的界限就发生了动态的变化,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就模糊起来,就出现了许多打着“爱”的幌子干涉孩子的父母,也出现了许多“你若不听我的,我就死给你看”的道德绑架。

(二)培养学生的界限感,家庭教育要匹马当先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培养孩子的界限感,家庭教育要匹马当先,从小养成,这就需要家长们做到以下两点。

1.家长要界限分明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界限感,首先应该是家长自身界限要分明,其次才能言传身教。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婴幼儿期,孩子没有自理能力,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学会处理各种各样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而不是包办替代。但中国的父母在这点上做得很不好,他们往往以“孩子还小”为借口,插手孩子的各类事件,并把它们当作自己的重要事情来做。汇丰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报告: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牺牲”自己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把时间都给了孩子。[9]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以为父母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于是,双方不仅要背负自己的责任,还得时时照顾对方的情绪与责任,生活苦不堪言,没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2.家长要言出必行

要培养孩子的界限感,从婴幼儿期起,家长就要从日常行为、自我管理、待人接物等方面给孩子立规矩,并温柔地坚持,从小培养起孩子对人、对己、对社会的界限感。当然,这需要家长自身有很强的执行力。孩子们非常聪明,他们在决定要不要遵守规矩之前,会一次次试探性地挑战家长,看父母是否真能守住底线。比如,没吃完饭真的不能下桌玩耍?房间不收拾真的不能出去玩?作业提前完成真的可以去看电影?若每次家长都能言出必行,赏罚分明,并持之以恒,孩子就会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底线的,超出底线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从而帮助孩子从内心建立起相应的界限感。

(三)培养学生的界限感,学校教育要同步进行

学童期和青少年期是孩子心理界限形成的两个关键期。这两个时期是孩子将“自我”与“他人”进行区分、建立界限感、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期。[10]在这两个时期,孩子已步入校园,学校教育也开始以更大的力度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这时候,家校的界限感教育若能同步进行,必将形成强大的合力,让孩子对“界限”有更清晰、系统、整体的认识,推动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

1.从认知上渗透界限的观念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其抽象意识还处于较低水平,对于界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具体的教育情境进行观念的渗透,让孩子对界限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当孩子因玩耍过头而忘记做作业时,可以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出现纰漏也应当由自己承担后果;当孩子顺手拿别人的学具进行做题遭到反抗时,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东西,要借用需要经过他人同意方可,别人有权利不借,此时不可胡搅蛮缠;当看到孩子一下课就把书包递给家长时,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书包自己背,同时也告诉家长,让孩子自己背书包,若现在连一个书包都背不起,以后怎么背起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2.从情感上体味界限的意义

学校可以利用集中学习的优势,在品社课、班队课、心理课等课程中开展与自我界限有关的专题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及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更深刻理解“自我”的含义,更系统地体味界限对人际关系的意义。比如,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女生,个子高挑,人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优秀,开始挺多同学愿意同她玩,但她总是趾高气昂,对人颐指气使,慢慢地大家都不理她了,她成了光杆司令。[11]然后,让大家讨论、思考、体会:是什么原因让大家不爱与她玩呢?小伙伴们在思维碰撞中得出结论:因为她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分不清“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把他人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认为“我”想让他们怎样他们就应该怎样,无形中逾越了他人的界限,大家要保护自我的界限,又不愿意产生冲突,只能远离她。让大家明白了界限在人际关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接着让大家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她,我要怎样做才能改善与大家的关系?”让大家探索可行的方案,在实践中体味界限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3.从行为上示范界限的表达

行为上,教师可以利用平时与学生互动的机会,给他们做出如何表达界限的榜样示范,让他们更清晰地知道怎样去掌握分寸。比如:学生们在班上捡到笔、尺、零钱等物品并上交时,教师可帮助核实、查找失物的同学并物归原主,让学生知道每件物品都是有主人的,不能随便贪占;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用平等的姿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勇于表达、敢于表达,哪怕荒诞不经亦不嘲笑,以使之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从小被尊重的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其他关系里,也能拿捏分寸,掌握好界限。

培养学生的界限感,能让他们既独立又有归属感,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进而在其他关系中,能够很好地拿捏分寸,不轻易受别人影响,拥有人际关系的自主权。因而,保持界限是促进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别人的事,我们尽量做到“你不说,我就不问”。

猜你喜欢

界限人格家长
界限
间隙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破次元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家长请吃药Ⅱ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