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2020-03-20刘丽娜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年1期
关键词:普陀区后备教练员

刘丽娜

(上海市普陀区体育局,上海 200333)

多年来,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普陀区体教结合领导小组,首创体教结合专项发展基金。整合体育和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合理布局,打造“小学—初中—高中”体教结合“一条龙”的“普陀模式”,培养出110 m栏奥运冠军刘翔、奥运会男子4×100 m自由泳接力第3名蒋海琦、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女单冠军朱琳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上,普陀区代表团获得团体总分第1名、团体奖牌第4名的优异成绩。

从上海体育的整体情况来看,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技体育要发展,首要条件是培养大量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而基层三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发展的根基[1]。本文结合上海市普陀区竞技体育发展实际,对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之路。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为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1.2专家访谈法

走访上海市静安、虹口、徐汇、宝山等区体育部门相关领导,了解各区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认真听取其建议。

1.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在访谈相关专家的基础上,分别设计家长和运动员2种问卷。向运动员家长发放《以学校培养模式参与运动训练的可行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等。向运动员发放以少体校形式参加运动训练的支持情况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参加运动训练的目的和动机等。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均为有效问卷。

1.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海市普陀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2.1.1 后备队伍人数与人才输送

上海市普陀区运动员注册人数一直在上海市名列前茅。从图1可见,2015年为1 413人,2016年为1 530人,2017年为1 818人,2018年为2 055人,2019年为1 975人。不难看出,普陀区参与训练的人数稳中有升。

图1 2015—2019年普陀区竞技体育人才统计

从2015—2019年输送二线运动员情况看(图2),输送数量有高有低,2019年下降趋势明显,输送至一线的高水平运动员少之又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不容乐观。

2.1.2 人才输送质量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发现,有61%的运动员希望以少体校“一条龙”的形式进行训练和学习。对“运动员今后的发展目标”,大部分运动员的选择都与体育有关。其中,21%的运动员选择进入专业队,为国争光;28%的运动员选择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高校体育贡献力量;33%的运动员希望考入体育类院校,从事与体育有关的专业继续深造,毕业后到体校或中小学,担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14%的学生选择利用体育加分,上大学后选择其他专业;只有4%的运动员选择退出或转行。

图2 2015—2019年普陀区竞技体育人才输送情况

调查中发现,有76%的家长不愿意子女从事体育锻炼,他们认为从事体育锻炼出路少,怕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只有24%的家长愿意子女从事体育锻炼,其中大部分家长的动机是“希望中考、高考体育能加分”。从中可以看出,家长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即便有些孩子有运动天赋,也遭到家长反对。同时,上一级输送单位对各区输送的运动员只解决读书问题而不解决学籍问题,导致学校不同意有体育天赋的孩子离开学校。这从侧面反映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面临的严峻挑战。

2.1.3 缺少完善的硬件设施

上海市普陀区属于老城区,运动场馆设施较落后,缺少标准的竞赛、训练场馆。长期以来,普陀区体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没有发挥社会团体、体育产业等多渠道的作用,缺少经济独立性,加之体制的制约,影响了普陀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工作的灵活性。

2.1.4 项目布局合理,但优势项目不突出

普陀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体教结合促进计划,落实“一条龙”布局学校建设,多层次项目布局,由全区17个项目28条“龙”增加到24个项目38条“龙”,完善从“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业余训练梯队建设[2-3],保障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区办二线项目由“十二五”期间的4个发展到7个,全区形成1个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个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8个区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家市、区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上海市运动会上,普陀区的团体总分一直名列前茅,但奖牌数存在明显差距。

2.2 上海市普陀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探索

2.2.1 把体教融合落到实处

培育体育后备人才必须体教高度融合,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坚持改革、开放、融合、发展理念,合作共赢,以普及促提高[4]。在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扩大校园课余训练队伍,从中发现、培养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重金牌而不唯金牌”,着力抓好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保障,努力实现青少年体育创新发展,发掘、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2.2.2 依托社会力量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从长远发展来看,仅靠国家拨款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单一渠道不可取,应拓宽投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纳社会资金。政府部门应积极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针对有较好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项目,整合全区青少年体育资源,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后备人才培养道路。如网球、游泳、羽毛球、马术、击剑等项目采用市场运作模式,由俱乐部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学校负责文化学习和管理。

2.2.3 合理布局项目,教练员进校园

以“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和“明翔计划”青年骨干教练员为核心,推进教练员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优秀教练员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将文化教育、学校体育和青少年训练有机结合,让青少年体育项目教练员进入体教结合项目布局学校,带动“一条龙”布局学校体育项目的普及和发展。

普陀区教育和体育部门充分发挥优势,创办有特色的体育学校,积极承担体育后备人才布点任务。选派优秀教练员到体育特色学校担任训练任务,在学校进行招生,利用体育课或放学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运动,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发现和输送有更多体育特长的学生。

2.2.4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教练员质量直接影响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质量,高学历、高职称、丰富的实践经验、强烈的事业心,是高质量教练员队伍的标准。走访调查发现,普陀区在教练员人数和体育项目的布局上有优势。目前,普陀区在职教练员63人,聘用教练员28人。现有教练员中大部分是退役专业运动员,实践经验较丰富,专业技术较强,但科研理论相对薄弱。因此,必须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职称,定期进行培训或学习,让他们及时了解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科学选材与训练的方法。开展中外互访交流,全面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和训练水平,保证普陀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对策

3.1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有效合力,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和生源优势,鼓励和引导职业俱乐部与中小学合作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制订和建立保证中小学重视体育运动和激励更多学生投身体育运动的政策和机制。

3.2 坚持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发挥体育领军人才的作用,注重教练员的培养,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科学选拔、训练与管理,进一步扩大青少年体育组织规模,完善青少年体育人才梯队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完善运动员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升学通道与毕业后的就业体制,减少运动伤病的发生。

3.3 坚持创新发展,体教融合

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改变大众对体育的认识。鼓励和推动各项目布局学校成立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学校品牌项目的知名度,从而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与学校紧密合作,发挥优势项目学校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青少年运动兴趣,使其掌握一二门专业体育技能。强化体育、教育高度融合,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协调发展,竞技体育普及与提高共同推进,探索适合上海特点的体育后备人才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普陀区后备教练员
后备母猪选育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上海市普陀区多措并举 保障外卖餐饮食品安全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庄子纯??《观书有感》
王安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节选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