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老年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安全下床中的应用

2020-03-19

实用老年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老年病循证胃肠道

我国胃肠道肿瘤发病率较高,老年病人手术治疗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加速术后康复,不仅能减少病人痛苦及住院费用,而且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1]。临床实践证实,早期下床活动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措施,能促进肠蠕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能促进手术病人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老年人生理功能出现自然衰退,其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其术后体能明显降低,影响了早期下床[2]。老年病人害怕伤口疼痛、担心切口裂开以及害怕跌倒等观念,均会导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3]。由于主客观原因,阻碍了老年病人术后快速康复。为了促进老年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快速康复,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开展循证护理,落实术后早期安全下床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老年手术病人93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将93例病人分为对照组(2017年6~12月入院者)和观察组(2018年1~6月入院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1)年龄:60~80岁;(2)术前无营养不良:BMI>18.5;(3)术前未进行新辅助化疗;(4)术前能独立行走,且无活动障碍;(5)愿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由于关节病变及其他原因导致不能正常活动者;(2)姑息手术治疗者;(3)消化道有梗阻者;(4)伴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者;(5)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以及严重感染者。剔除标准:(1)术毕入ICU病人;(2)中途退出研究者。收集观察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50±4.75)岁;BMI为22.18±3.42;其中胃肿瘤20例,肠肿瘤28例;无基础疾病者26例,合并基础疾病者22例。对照组45例,男28例,女 17 例;平均年龄(66.42±5.64)岁;BMI为21.39±2.48;其中胃肿瘤20例,肠肿瘤25例;无基础疾病者18例;合并基础疾病者27例。2组性别、年龄、BMI、肿瘤类别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方法如下。

1.2.1 提出循证问题:利用鱼骨图分析老年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率低的真因,全体护理人员通过头脑风暴,从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5个方面,绘制鱼骨图,找出51条小原因,并对其进行要因评价,根据80/20原则选定要因,再基于“三现”原则找到3条真因。最终找出主要护理问题有:疼痛、早期下床活动评估标准不统一、健康宣教不到位。

1.2.2 疼痛循证护理干预:(1)循证证据。充分镇痛是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前提,术后切口疼痛的主要因素包括:护士不能准确、及时地评估疼痛;病人不能有效地使用自控镇痛泵,导致镇痛效果差;病人担心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对疼痛认识不足等因素[4]。(2)循证护理干预。①构建由医护麻醉为一体的MDT小组,共同制定镇痛方案,实施多模式镇痛及个性化镇痛。②选择疼痛评估工具,即Wong-Banker+数字+语言描述法,进行评分[5];制定术后镇痛记录表,记录疼痛评分。③入院后,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快速康复及多模式镇痛。采用多形式宣教,除口头宣教外,在病房以及病室走廊内等随处可见的显眼位置制作疼痛宣教展板;充分利用宣教室,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形象生动地讲解相关知识及技能。④在手术前,麻醉师评估病人的疼痛认知及其对疼痛控制程度的期望,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反复的疼痛管理教育。与病人共同制定术后疼痛控制目标,将疼痛评分控制在3分以下。⑤连续动态评估疼痛。术后24 h内,每8 h评估1次;术后24 h后,每天评估3次,连续评估3 d;首次下床活动前后各评估1次;当疼痛评分<4分时,常规使用转移注意力等非药物镇痛法;当疼痛评分≥4分时,告知值班医生,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处理后半小时复评镇痛效果。

1.2.4 下床活动评估标准的制定:(1)循证小组查阅文献,汇总循证证据,结合病人的疾病特点,制定了老年胃肠道肿瘤病人早期下床评估标准,共11个评估项目(见表1),以保障老年术后病人首次下床活动的安全性。(2)创新编制早期下床活动评估口诀,保证标准的有效操作。评估口诀“生病若引伤痛,请记得用心”:(生)生命体征;(病)病情动态;(若)术后疲劳;(引)引流管;(伤)伤口敷料;(痛)疼痛评分;(请)安全性;(记)肌力;(得)地面;(用)用药;(心)心理状态。任何一项评定为“否”,则需进一步干预,并再次评估,只有全部项目均评定为“是”即可下床活动。(3)注意事项:遵循循序渐进的活动原则,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不宜超过2 h,活动强度强调个性化,以病人能承受为宜,均以安全、舒适为前提。

表1 老年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安全下床评估标准

1.2.5 健康宣教干预:根据病人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认知需求等开展不同形式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效果[6]。本研究采用四位一体全程健康宣教模式,建立长效监督机制。(1)加强培训: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派遣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2)丰富宣教形式:除口头宣教外,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医护共同制定宣教手册及单页发放给病人及家属,便于查阅,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推送下床活动分解动作小视频,实现互联网+宣教模式。(3)为了提高病人早期下床的积极性,贴心配置计步手环,设置提醒服务。(4)为了消除留置引流管的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时的顾虑,设计便携式病服,方便携带引流管下床活动。(5)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统一下床活动时间为早查房及下午,记录病人术后康复日志,由专人督查落实。

1.3 评价指标 (1)疼痛评估。比较病人术后第2天疼痛评分。(2)记录病人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计算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率。本研究将“早期下床活动”定义为术后48 h内,离开床步行距离大于5 m。(3)满意度。出院后1周病人到门诊复诊时,进行病人出院回访满意度调查,满分100分。由课题组成员进行统一指导,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93份,有效回收9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2组护理效果比较 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出院后回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见表2。

表2 2组护理效果比较

2.2 2组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率比较 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为39例(81.25%),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5例(3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有关研究发现,住院老年病人往往存在长时间卧床休息,以及运动量较少的现象,容易影响病人康复,甚至导致不良后果。 Callen等[7]对老年病人研究显示,大多数老年住院病人(约占72.9%)在住院期间几乎不下床活动,仅有3.4%病人每天活动次数超过2次,23.7%病人每天活动1~2次。因此,护理专家在不断探索促进老年病人早期下床的护理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率(81.25%)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且出院后回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循证护理能有效提高老年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率。分析其原因是本研究以科学的态度,遵循最佳的循证证据,从制定早期下床活动评估标准、采用全程的健康宣教及有效的疼痛控制3个方面对观察组病人实施循证护理干预。麻醉师通过评估病人,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疼痛宣教,力求从观念上解除病人对疼痛的错误认识,打消病人对疼痛干预措施及早期下床活动的顾虑;护士通过业务学习,能够正确选择疼痛评估工具,及时动态评估疼痛并记录,提高疼痛管理能力,因此,病人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疼痛控制效果好。医护人员针对老年病人的特点,实施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并重视反复宣教,以提高老年病人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使用了计步手环,提醒病人下床活动,从而促使多数病人(81.25%)在术后早期即开始下床活动。这提示尽早进行疼痛的有效管理,加强宣教,有利于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老年病人由于其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其运动能力也降低,而且术后病人的体能下降,因此早期下床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3],为此本研究科学地制定了早期下床活动评估标准及简易口诀,护士能科学地、准确地评估早期下床活动时机,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同时保证下床活动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胃肠道老年病人实施循证护理,对于促进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是有效的、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能够显著提高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率,加速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猜你喜欢

老年病循证胃肠道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老年病人PICC围置管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