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书推荐

2020-03-19崔贵海

化石 2020年1期
关键词:考察队戈壁化石

崔贵海

“恐龙”是我们地球中生代时期(距今约两亿五千万年到六千六百万年前)具有独特魅力、称霸陆地的一类爬行动物。中国的恐龙化石极其丰富,无论从属种数量、标本保存还是时代分布来看,都堪称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恐龙大国。中国也是近年来恐龙研究最为活跃的国家,从恐龙物种发现的数量来看已经排名世界第一。合川马门溪龙(蜥脚类恐龙)和棘鼻青岛龙(鸟臀类恐龙)等已经是家喻户晓。介绍恐龙的书籍虽然琳琅满目,而专门介绍“恐龙考察”的书籍却很少,只是一些零散、简单的报导。有一本能系统、全面介绍恐龙化石从发现、发掘到研究的科普书,一直是恐龙爱好者的期待。终于,2019年恰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建所90周年,《中国恐龙考察:1987-1990中国-加拿大恐龙计划》一书出版了,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作者之一亲历此次考察,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精选227张照片呈现给读者。本书最大的亮点是把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有一般科普书籍所缺乏的人文气息。书中生动活泼地反映了这次考察的全过程,不仅突出表现恐龙发现和发掘的实况,而且还有贯穿考察活动的风土人情及祖国的大好河山等,富有浓厚的生活色彩,让读者能切实感受到恐龙考察的百般辛苦与乐趣。

中国和加拿大都是世界有名的恐龙大国,当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开启,科学的春天扑面而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抓住机遇,果断联合加拿大国家自然博物馆和皇家蒂勒尔博物馆组织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恐龙考察计划,也是世界恐龙发现研究史上的一次壮举。中国-加拿大恐龙计划于1986年5月在北京正式签定,由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注册的公益组织ExTerra基金会筹资资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和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皇家蒂勒尔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考察团,开展在中、加两国为期五年的恐龙考察和研究工作。考察的科研目标是发现恐龙新属种,对比两国的恐龙化石,为研究亚洲-北美洲恐龙的关系和中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等问题提供可靠的新依据。

经双方商定,考察的第一年(1986年)在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和艾伯塔省的红鹿河流域等地进行,并在中国进行踏勘。而以后连续四年(1989年中断一年)则在中国的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戈壁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进行。

1987年考察队主要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庙戈壁的侏罗纪地层进行考察和恐龙化石的发掘。当年6-10月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的将军庙戈壁建立营地,对该地区进行恐龙考察和发掘。考察队营地面朝一望无垠的戈壁,背靠深黄色的地台。地台高出戈壁十余米,其上分布着四个恐龙化石点,是考察队重点考察和发掘的对象。考察队对这几个化石点的发掘几乎同时进行。戈壁的高温、风沙和缺水的艰苦环境是对考察队员的严峻考验。乱石遍野的将军庙戈壁酷似一方“魔鬼城堡”,蔚为奇观的是在距考察队营地九千米处的一片化石林。在方圆两千米的范围内,暴露于地面的硅化木数以百计,没有树干的树基一个挨着一个,断残的树干一个接着一个,仿佛是刚刚被砍过的一片原始森林。许多树基的直径达两米有余,不很完整的树干长达二十多米,树干上的结节、断面上的年轮犹存。据推测这些化石树当年树高不下四、五十米。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当时恐龙就生活在这片直插苍穹、挺拔俊秀的远古森林中。一亿六千万年前的中-晚侏罗世之交,准噶尔盆地是一个低凹的潮湿之地,湖泊点缀、江河纵横、气候温暖、植被繁茂,是动物,特别是爬行动物的天然乐园。从发掘出的化石得知,这里曾今生活着大大小小的动物,有躯体庞大的蜥脚类恐龙,凶猛残忍的食肉恐龙,还有龟鳖、鳄鱼以及似哺乳类爬行动物等。它们在这片远古的大地上生息繁衍。

本年度考察队计划对将军庙戈壁的四个重要化石点进行发掘,基本完成了三个。一号化石点采集到蜥脚类恐龙的尾椎、肋骨和腰带的部分骨骼。四号化石点发掘出巨型蜥脚类恐龙的一串保存完整的颈椎,每节颈椎长约1.5米,最长的颈肋近4米,估算它身长约30米,体重可达50吨,之后的研究将其定名为“中加马门溪龙”。9月,在即将结束年度考察工作时,加拿大艾伯塔印第安人同考察队一起来到阜康天山脚下和当地政府领导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联欢,共庆恐龙考察取得的丰硕成果。

1988年考察队兵分两路,一部分队员移师内蒙古恐龙化石点,其他人员在新疆化石点附近建立新营地,继续完成二号化石点“将军庙单嵴龙”的发掘工作。发掘工作完成后,考察队在五彩湾侏罗纪恐龙化石产地做了短暂的考察,然后长途跋涉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成吉思汗陵参加艾伯塔印第安人和蒙古族的帐篷交换仪式。行程中考察队参观、浏览了多处著名风景和名胜古迹:天山冰川、天池、吐鲁番的葡萄沟、敦煌的月牙泉和电影城、嘉峪关的长城。8月1日,在内蒙古东胜地区的成吉思汗陵隆重举行了艾伯塔印第安人和蒙古族帐篷交换仪式,在闪烁着漫天星光的深夜,鄂尔多斯大草原上洋溢着欢歌笑语,两国少数民族和科学家沉浸在友谊的海洋之中。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文工团还表演了精彩的舞蹈和传统节目。中加两国少数民族共祝两国和平与友谊长存,两国科学家共庆本次考察取得的丰硕成果。本年度,考察队对鄂尔多斯盆地和阿拉善左旗图克木地区也进行了恐龙考察和发掘。9月,在结束本年度恐龙考察发掘工作后,考察队派遣小分队对额济纳旗马鬃山地区做了地质古生物踏勘工作,为今后在这一地区的恐龙考察和发掘奠定了基础。同年,考察队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报道在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的重大恐龙发现。

1990年是考察队在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进行恐龙考察、发掘的第二个年度。考察队将营地设在巴音满都呼生产大队营地向东南9千米一片由黄色砂岩构成的丘陵,属于晚白垩世地层,丘陵地沟谷纵横交错,深邃莫测。在艰苦的环境下,经过考察队的认真寻觅,终于打开了沉睡于沙漠之下的恐龙化石宝库,在南北长约十几千米的台地上,发现了我国晚白垩世的这一重要脊椎动物化石群。这个化石群除大批恐龙外,还有哺乳类和其它爬行类,恐龙化石以甲龙、原角龙为主,迄今为止,在该地区采集的化石包括原角龙93件,甲龙31件,兽脚类(似鸟龙等)15件,恐龙蛋29件;哺乳动物头骨化石90余件;龟类17件,蜥蜴类头骨近百个,另有龟蛋以及大量的古生物遗迹化石。这次考察最主要的发现之一是幼年甲龙和原角龙的群体化石,这是世界上幼年甲龙群体化石的首次发现,引起了世界古生物界的极大兴趣。由于这一发现,恐龙的生育之谜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这里发现的甲龙、原角龙和其它共生的各种化石,多数埋藏于风成的砂岩之中,说明那时乌拉特后旗一带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呈现干旱多风沙的气候。考察队在巴音满都呼恐龙考察、发掘期间得到乌拉特后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使得考察得以圆满完成。

巴音满都呼及发现于此的化石

本书最后将内蒙古和新疆的恐龙发现研究简史呈现给大家,并重点介绍中-加恐龙考察发现的恐龙,以便读者对这次考察的来龙去脉和科学意义有更好的了解。

猜你喜欢

考察队戈壁化石
火星考察队
戈壁里的水波
戈壁深处“战味浓”
考察队遭抢记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动物爱耍伪装术
化石
冰化石
在戈壁上一个人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