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莺莺传》到莺莺塔
——对永济普救寺景区文旅融合的新探析

2020-03-18郝若露

戏友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厢元稹西厢记

郝若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林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旅游业成为山西战略性支柱产业,将文旅业发展作为“转型为纲”的重要抓手。这是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三年对文旅业发展进行专题强调。山西省委、省政府不仅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还要进一步打造山西文旅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新形象。着眼这个“新”字,不仅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更要在已有的旅游资源上作“新”文章。下面笔者以唐传奇名篇《莺莺传》和山西著名景点莺莺塔为例,探析文旅融合的新思考、新思路。

一、抓住三大品牌建设机遇,把标志性的旅游景点叫亮唱响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0 年山西的文化旅游业,要在把山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进行深入充分的挖掘和融合上下功夫,要努力落实好“三大品牌建设年”,要做强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发挥好其引领带动作用。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符号,一直为山西文化旅游注入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运城永济市就位于黄河小北干流的东岸三角地带。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中华民族发祥地之称。旅游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普救寺、黄河铁牛、鹳雀楼等都坐落在黄河东岸,这些景点皆是依托黄河而生的标志性旅游项目。

其中普救寺早在1992 年就被列为“黄河之旅”线路上的主要景点,1995 年被评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2002 年3 月成为运城市第一个AAAA 级旅游景点。普救寺位于永济市区西向13 公里的峨嵋塬头,西眺黄河,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是一座千年古刹。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而且以奇特的回音效应,与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门峡宝轮寺塔和四川潼南的大佛寺,一起被誉为中国古园林中的四大回音建筑。“普救蟾声”更是被奉为古时候的蒲州八景之一。

二、依托历史题材,深度挖掘旅游景点丰厚的文化脉络

(一)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真正使普救寺闻名天下的是那段发生在普救寺里的爱情故事——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西厢记》,被称为中国戏曲的“古戏之首”。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中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之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其中名句“谢当今盛明唐圣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突破了才子佳人的爱情框架,被广为传颂,因此普救寺也被称作爱情圣地。由此衍生的爱情文化节,截至2019 年已经举办了22 届。可见文化会为旅游景点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生活力,有利于景点文化的深入挖掘,更会使一个传统的景点焕发新的光彩。

《西厢记》成书于1299 至1307 年间,改编自1190 年董解元的《弦索西厢》,也就是后人常说的《董西厢》。《董西厢》则是改编自中唐著名大诗人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这正是莺莺塔名字的源头。

相较于《莺莺传》,《西厢记》主要做了以下的改编:将悲剧结尾改成大团圆结局;加入了人物“郑恒”,扩大了作品容量;插入了老夫人这一对立冲突的人物形象,使情节更为复杂。而红娘这个代表劳动人民的艺术形象,不再是《莺莺传》中的配角,而是扩充为七折主唱,是《西厢记》中最为成功的角色。“红娘”这个词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借代词”。将士子文人喜爱的唐传奇改编为接受对象遍及各个社会层面的通俗艺术,使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知名度极高,这与王实甫的成功改编密不可分。那句著名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被刻在一枚大金锁上,作为景点的标志,伫立在普救寺的门前。

(二)丰厚的文化底蕴,需要进一步深度挖掘。笔者认为,《西厢记》作为成功的改编戏剧,已经为景点提供了应有的旅游价值。要进一步扩大莺莺塔和普救寺的社会影响和旅游潜力,还要进一步从原著《莺莺传》和作者元稹入手进行多维度挖掘。

元稹,中唐大诗人。陈寅恪先生于《元白诗笺证稿》中这样写道:“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的寂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无奈;“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悲凉;这些诗句历经千年,依旧让人震撼不已。

他写的唯一一篇唐传奇《莺莺传》,后世评价它影响最大,争议最多,戏曲改编最多,是唐传奇成就最高的作品。《莺莺传》被公认是元稹的自述。鲁迅先生曾说过“《莺莺传》者,即叙崔张故事……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且“振撼文林,为力甚大”。陈寅恪先生也认为“《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最重要的是元稹本人亦可自证,他一生作“艳诗”百余首,“多为昔日之情人所谓莺莺者而作”,直接间接提到莺莺名字的就有30 余首,在他的笔下,莺莺是双文、是桃花、是牡丹、是白衣裳,幻化成各种美丽的意向,深情缱绻,满载着思念。可见《莺莺传》比《西厢记》更适合与莺莺塔景区相融合,其最大优势在于,是元稹“自述”发生在1200 多年前普救寺的真人真事,是真实的,而不是经过二次改编的戏曲作品,所以可挖掘的内容就更为广泛。

自古美色动人者甚多,然身后为名流追咏者鲜矣。被冠以“千秋绝艳”的崔莺莺却不乏文人追捧,不止元稹一生对莺莺未能忘情,北宋婉约派词宗秦观就写有《调笑令·莺莺》“冉冉拂墙花影动,西厢待月谁知共?更觉玉人情重”;宋代赵令畤在他的《商调蝶恋花》中写道“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唐代李绅的《莺莺歌》中有“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亚鬓年十七”;著名文学家苏轼有“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就连唐伯虎也为莺莺着迷,作为明代《西厢记》的校刻者之一,为莺莺写了《过秦楼·题莺莺小像》和《题崔娘像》一诗一词,因对当时流传的莺莺画像不满,还自己手绘一幅《莺莺遗照》,正如他写的那样“潇洒才情,风流标格,脉脉满身倦……问道河东普救,腾得数间荒店”“西厢待月人何在,秋水茫茫愁杀人”。不仅如此,还有文物佐证,1987 年修复清理普救寺大钟楼的时候,出土金代石碣一块,上题一首《普救寺莺莺故居》(作者是金代的蒲州官员进士王仲通)“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诗中无不透露着对这位素未谋面的美人的向往。而“花飞小院”“西厢锁绿苔”这样的景象时至今日依旧能够看到,那么如果今人能在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景色中感受到古人那种怅惘的心情,那么西厢的落花将不是落花,而是金代的“红雨”了。景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碰撞,必将焕发出宜古宜今的韵味。

(三)莺莺鲜明的人物个性特点,有着与时俱进的挖掘价值。莺莺除了“颜色艳异,光辉动人”,让文人雅士们念念不忘之外,自身也是文采斐然,在《莺莺传》中从定情到分手共写了四首诗,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两首无题诗。

第一首是莺莺邀张生前来写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诗句意境缱绻;第二首是张生完婚后,以表哥的身份要见莺莺时,莺莺的回诗“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表达的意思是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珍惜眼前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面对曾经的爱人,对于过去了的爱情不藕断丝连,而是及时止损,诗中没有怨愤之词,不仅自己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也劝慰对方要全心全意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可谓豁达通透。在崔张二人的故事中,莺莺在确定是自己想要的爱情的时候,可以“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大胆“自献”。在古代的爱情故事中,女子主动难得一见,以往两性关系中表现的大胆主动的女性形象往往是神鬼妖妓一类的超现实形象。莺莺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勇敢占据了爱情的主导,她的机敏和果敢、冷静和坦荡处处胜过张生,放在今日也是一个很“酷”的女性形象。这也使莺莺张生的故事成为唐传奇中最有情致的爱情描写。

(四)深入挖掘难能可贵的真实历史存在。《莺莺传》情节真实感人,悲剧中孕育诗性美。而元稹是极具才华的著名大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且二人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又是《莺莺传》事实上的“男一号”,对其所谓的弃莺莺择高门,被冠上“始乱终弃”的“渣男”形象,笔者认为是不公平的。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去讨论主人公行为,纵观中唐,大兴科举,仕子们为了仕途着想,普遍选择与高门女子通婚这条捷径,“舍弃寒门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正当行为也”。这表明元稹的行为是为当时社会所容的,这也正是《莺莺传》现实性、真实性的体现。

元稹和莺莺最终没有结婚,并不影响这段感情的真挚和纯粹。终其一生元稹对莺莺都未能忘情,在元稹的笔下,莺莺的素衣淡妆是那么的生动,“玉人初着白衣裳”“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写给莺莺的藏头诗“莺藏柳暗人无语”“娇莺不语趁阴藏”,怀念莺莺的《杂忆诗五首》“忆得双文通内里”“忆得双文人静后”“忆得双文笼月下”“忆得双文独披掩”“忆得双文衫子薄”,将莺莺化名为双文,在记忆里愈发鲜明。以及“桃花飞尽东风起,何处消沉去不来”“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时忆人间”,读之也能深深感受到失去的惆怅。记录二人情爱的《会真诗三十韵》中对男女之情的自然主义描写,文笔绮丽却毫不淫靡,充满了对美的回忆与眷恋。不仅如此,元稹也与诗人朋友们倾诉过对莺莺的情感,元稹作“结托萧娘只在诗”(《赠别杨员外巨源》);杨巨源回“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元稹作“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嘉陵驿二首》);白居易对“怜君独卧无言语,唯我知君此夜心”。艺术创作需要真情,这在他的艳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深厚的情感可以凝炼为三个意象:拂墙花影动,微月透窗栊斜,寺钟鸣、天将晓。无论元稹人生际遇如何,只要遇到以上情境,埋藏在心底的情感就会被激发。“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就连元稹一生中写过的最后一首诗《春晓》,也是在怀念莺莺: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诗中弥漫着伤感、遗憾又朦胧的情愫,人生已经走过大半的岁月,对莺莺的怀念却愈发沉淀。而这三个意象正是普救寺里的景观,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可以融入普救寺文化的文学资源。

三、借用新的艺术形式,拓展文旅融合的新思路

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丰富景区文化,让多种艺术形式碰撞出新的火花。参考山西文旅融合的典范——《又见平遥》,莺莺塔景区有真实的故事作为依托,也可制作此类情景体验剧或者大型浸入式实景演艺节目,观众可以像看客,又像亲历者,融入历史在实景演出中“穿越”,体会让人怦然心动的真挚爱情,角色设置除了莺莺、元稹,还可以有白居易、唐伯虎等文化名人,一定丰富精彩。这种契合文旅元素的3D 情景体验产品开发的方向,可以促进文旅业态融合,推动“演艺+旅游”,使文旅品牌影响再扩大。

借鉴青春版《牡丹亭》,晋剧版、蒲剧版的《西厢记》,可融合《莺莺传》的内容进行新编,改编重点可以放在莺莺的先进性上,一定会使传统剧焕发新活力。各种传统戏剧演艺院团还可入驻景区,既丰富了旅游景点的文化生活,又强化了对地方戏曲的传承、创新和整体保护,特别是在地方特色小剧种、剧本创作的扶持和青年演员培养方面,都大有裨益。

借鉴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昭君出塞》,莺莺和王昭君同为“千秋绝艳”,鉴于山西省之前推出过《一把酸枣》《粉墨春秋》这样屡获大奖的优秀剧目,也可以尝试推出《莺莺传》的舞剧,相信也是别有情致。

景区周边也可结合《莺莺传》诗文中描写的景色和环境,打造主题酒店和主题民宿等。

另一方面,可以由点连线形成旅游经济带。黄河之魂在山西。普救寺所处的西厢旅游带景点密集,有黄河治理的珍贵文物——黄河大铁牛,有黄河流域的唯一标志性建筑——鹳雀楼,有见证黄河泛滥的历史遗迹——蒲州古城遗址,这些景点均以黄河文化为底蕴,以盛唐文化为包装,都是山西省宝贵的文化旅游财富。可以组织黄河边上的“黄河文化体验季”,还可推广联票制,进一步拓展降价空间,景点联动也可以提升游客体验度,提高景区知名度。

2020 年,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使命。文化旅游业作为对外合作最前沿、人文交流最活跃、市场前景最广阔、产业带动最强劲的综合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化游就是要深度游,必然要在具体景点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赋予景色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带给人感动,才值得一游。笔者在此进行了浅探浅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创新思路。

猜你喜欢

西厢元稹西厢记
《西厢记》董王优劣说新论*
西厢故事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元稹: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共苦的爱
早与晚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西厢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