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2020-03-17李武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3期
关键词:高职生职校集体

李武松

[摘           要]  高职学校主要培养各种高技能人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起“导”的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引导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信,能扩宽学生思维,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能转变课堂格局,能融洽师生关系。

[关    键   词]  引导学习;高职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3-0142-02

“引导”在词典中是动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带领,二是指引。“引导”在教学中,主要指第二种含义。老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这点无可厚非,已经得到共识。老师怎样起到引导的作用呢?教育界历来探讨甚多,还在继续探讨。老师引导就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查阅各种资料,老师协助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仅起指导作用。目前中国教育大多还是教育者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学到知识。老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把新知识作为预先给定的东西“灌给”学生,而应该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补充、延伸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扩大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因此,引导学生学习应该受到重视,并加以研究,发挥它在课堂中应有的作用。

一、引导学习可以改变高职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

高职生大多是高考中分数偏低的考生,高中阶段不是主动学习者,甚至是排斥学习者。学生主动学习的美好前景是所有高职学校老师所希望看到的,有部分学生做到了,但也是凤毛麟角,没有形成职校的普遍现象。在职校,学生的学习目前还是主要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强制措施。有学生或家长为了唯利的目标,如为高职毕业找个好工作而认真努力,很少会意识到通过高职的进一步学习培养自己的进取精神,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而这些都是终身受益的。一旦急功近利,暂获成功,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和工作期间即刻放松懈怠,不会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高职生对原有注重知识学习的课堂模式认知较牢固,如果在高职学校还是“灌输知识”的课堂,势必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变成了听课的机器,反之,老师引导的课堂把学习目标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实现教学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敢于动手、动口,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引导学生的学习中,学生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学习上的难题。通过此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高职生经历中考或高考的失利,在“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下,普遍感到失落。没有考上高中、大学,家长认为孩子不会读书,没有出息;学生认为自己很弱势,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这就是职业教育在中国地位不高的社会认知因素。自信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对职校生的自信心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引导学习又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好途径。如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水平读好一篇文章,老师就要让他们读,适当给予鼓励,即使在课堂展示中失败了,通过老师的鼓励、指导,他们会自我克服暂时的困难和失败而产生的困扰情绪,自觉总结,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会为下次的成功奠定基础。学生大胆表现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又是培养自信心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如果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尊重,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并获得成功,老师再加以及时鼓励,这位学生会继续思考、继续展示,形成良性循环。

三、引导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里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这正是创新人才所必需的素质。不管什么课程,它都渗透到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学习一门课程,就要举一反三,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是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那么,学习失去聯想,人类将会怎样?如果那样的话,课堂学习会变成一种程序性的固定模式,学生就如同机器人,谈不上丰富的情感,更谈不上深入课程内容,产生共鸣。老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现代“工匠”的必要途径。如一些制造类专业,它们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更需要学生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角,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大胆想象,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制造出充满个性特点的产品,只有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才能达到。

四、引导学习可以实现课堂格局的转变

引导学生主动出击,可以实现两个转变:“授”到“导”,“教”到“学”。课堂中,学生成为主体,不懂的地方再问老师,老师帮助解决,这比老师先入为主讲解要好,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高职生有很强的自主性,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大胆地让他们表现,可以活跃课堂,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查找资料,转换师生角色,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习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老师在课堂上把要讲的知识点变成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就请教老师,师生是平等的、民主的。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充分发挥每个个体认知特点的极为宽松的空间,致使不同思想的学生进行智力激荡,互通有无,甚至和老师展开讨论。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砥砺、磨炼,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当然,这基于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想法。学生主动的话,会对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制订好的教学计划、教学思维等会有所改善,学生不会产生“老师反正要讲的,我只要听就可以了”的想法,而是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课堂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师生的课堂角色得到互换,从而实现职校课堂格局的转变。

五、引导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职校课堂要开展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集体互助,共同解决问题,常见的是集体合作的学习模式。集体合作人数没有固定,少至2人,多至全班,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取长补短,得到众人智慧的力量,有共同进步的喜悦。集体学习可以利用团体成员异质的特点,互相补充,互相指正,达到全面优质的效果。同时会加强集体成员的团结互助,培养集体荣誉感,这正是职校生走上工作岗位所必备的素质,因为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在学生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由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化到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技巧、合作的能力、团结的意识、集体的精神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六、引导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课堂上,老师“满堂灌”是绝对的权威,而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体,老师指导为辅,师生一起,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即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关系,也能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老师主要是组织学生、支持学生和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随着提高。比如使用较多的“问题导学法”,就是老师或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交互的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主学习,或询问同学、或请教老师,相互合作,探究问题。生生融合、师生融合,课堂氛围可想而知。

引导学习的作用还有很多,新课程改革提出“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等号召,说明了学生的重要性。为了学生的发展,关于引导学习,有待探讨的还很多。作为一名老师,怎样把引导学习贯穿课堂,形成课堂常态?需要很多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如果高职生有培养自身素质的需求,学习主动了,老师也逐步放“权”,把教学的整体化转为教学的个体化,会改善目前高职院校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局面。

编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高职生职校集体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