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白石: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0-03-16吴观寒

学苑创造·B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画匠雕花湘潭

吴观寒

他是史上最厉害的“北漂”,从木匠到巨匠,他的人生、他的故事你想知道吗?

湖南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山林翠秀,水光潋滟,1864年,齐白石就出生在这里。

齐白石世居农村,祖辈以务农为生,家里一穷二白,除了那一亩三分地,就还剩一头水牛。他7岁时失学在家砍柴、放牛,14岁时下田种地,身单力薄连犁耙都难以扶动。为了混口饭吃,只能改学木工,成了一个雕花木匠。

齐白石不甘心当一辈子木匠,那该怎么办呢?想要改变命运,第一步就是提升自己。通过对《芥子园画谱》的临摹与学习,齐白石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还得到名家胡沁园欣赏并收为弟子。以雕花巧手而闻名乡里的木匠,变成了“画匠”。

转行变成“画匠”的齐白石,悟性极高,绘画技术突飞猛进。后来,他又拜湘潭名士王湘绮为师,交际圈子和眼界扩大了不少。

他喜欢篆刻,加上自己本就是雕花木匠出身,所以做起刻印活来如虎添翼,通过卖画和治印,齐白石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十几年后,齐白石的事业遇到了瓶颈,他陷入思考,木匠、画匠,不都还是“匠”吗?怎么样才能成为“家”呢?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缺一不可。齐白石先“五出五归”湘潭,赴江西游庐山,赴广西游桂林等,用了大约7年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远游回来之后,他又用了8年时间幽居故乡,研究八大山人、石涛,学书法,潜心写诗作画,充实自己。

1917年,为了躲避匪患,53岁高龄的齐白石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了“北漂”一族。北京城的艺术圈可不好混,齐白石并不受待见,挂画在琉璃厂无人问津,这让他很是惆怅。这时候,齐白石的贵人陈师曾出现了。在这位亦师亦友的好兄弟的劝说之下,齐白石开始尝试改变。

要知道,这时候的齐白石已经年近花甲,要改变自己多年的绘画习惯和风格是很不容易的,一旦弄不好,画风可能变得不伦不类,从而断送自己的艺术生涯。

齐白石破釜沉舟的决心、一掷千秋的勇氣,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一次变法史称“衰年变法”。那么这“衰年变法”到底变了个什么呢?

一变:“红花墨叶”大写意,即用红颜料画花,用黑墨画叶。红色代表了民间文化的审美情趣,墨色代表了文人的欣赏意趣,齐白石将大俗和大雅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自成一派。

二变: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主张作画不能画得太像,太像则媚俗,不像则欺世。“神似”为最妙。

变法前,齐白石喜欢照着虾的本来面目画,变法之后, 虾眼由点变横,虾腿少了好几对,虾头还多了一笔重墨。放大主要特点,删除部分次要元素。这样的虾,形象更灵活,虾身在水中那种透明的感觉也有了。

“衰年变法”无疑是成功的,齐白石的作品变得更受欢迎,他的名气也变大了。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三请齐白石出山,去学院当教授。

齐白石和徐悲鸿十分投缘,两人交往长达25年,来往的书信能攒一箩筐。有了徐悲鸿的助力,齐白石成功跻身北京城的文化圈。外来的“画匠”一跃变成了艺术大家,就连当红明星梅兰芳也向他拜师学画。

被评为“人民艺术家”的齐白石家喻户晓,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早已毋庸置疑。

齐白石的作品中流露出的乡土气息根源于他的农民身份和劳动生活。他笔下的花鸟鱼虫、瓜果蔬菜,是农民们在池塘里、田野里最熟悉的东西。

他笔下的钟馗、寿星、仙佛一类人物形象,也是农民聊天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他的山水画少有奇峰峻岭、大江大河,更多的是农民眼中看到的平常的青山绿水。

齐白石从来没有入仕的愿望,更懒于应酬,他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淳朴的农民之心,将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在艺术道路上,齐白石也曾走投无路,但他在年逾半百之时毅然选择“变法”,花了十年的时间,为艺术谋得了重生的机会。

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融入人民生活的艺术才是人民艺术,根植于人民生活中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创作出被人民喜爱的作品。

猜你喜欢

画匠雕花湘潭
湘潭高月塘大桥施工线型监控与合拢策略研究
湘潭八仙桥都市民俗活动空间调查
树干雕花
急救知识普及
湘潭:天生C位
纸杯变身雕花椅
小画匠
小画匠
小画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