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2020-03-16王晓东葛晓冬

高教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党组织育人

王晓东,葛晓冬,李 妮

(沈阳工业大学 商贸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3)

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创新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制度主线,对提高制度执行力作出部署,提出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发挥制度作用和彰显制度优势的重要性。本文基于高校学院基层党总支和党支部层面的党建工作实践,通过搭建基层党组织建设“五大平台”,推进协同育人“五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一、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机制,是指各要素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1]。良好的机制是确保一个机构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是保障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效运行的内在机能及其运行方式,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是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

(一)创新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和校情的深刻变化,高校师生在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以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推进运行机制创新。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传统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制度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着政治功能发挥不够、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组织活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2]。这些问题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和高校改革发展的现实形势及任务之间矛盾的集中反映,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的保障。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握规律和时代特点,完善制度体系,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制度建设和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教学科研和育人的前沿,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者,必须全面落实高校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强化政治引领,创新工作机制,以制度的刚性夯实思想根基,立根固本,有效确保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有序进行。同时,通过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自身优势,搭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平台,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贡献力,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

(二)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于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管理重心不断下移,高校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增大,迫切需要完备的运行机制进行科学管理,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但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如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规范,执行不严格,监督落实不到位等。针对高校治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这是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根本保障。通过强化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效机制,提升办学治院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新时代高等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等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和思维观念,同时网络上许多消极负面信息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迫切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网络管理和师生教育引导,建立健全与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促进制度建设和基层治理效能更好地转化融合,激发学院发展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让制度的力量在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充分释放,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构建。

(三)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育人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同时育人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3]。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全面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夯实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和培养高素质建设者、接班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4]。一方面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监督保障作用。基层党组织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体现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基层党组织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和大学生的新变化,把基层党组织生活延伸到育人实践中,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职业道德的培育。同时,与行政配合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协同育人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推进党建工作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机制,探索构建基层党组织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以实践创新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引领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通过整合党总支与行政系统、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系统、学院与校企合作单位工作系统、基层党组织与学校职能部门工作系统,使基层党组织强起来、党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按照党章党规党纪要求不断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规章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及效果。

(一)领导机制不健全,管理运行效率不高

一是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不明晰,党政联席会议不规范,议事程序不够严谨,对重大决策的论证、决定和执行机制不健全,任务落实不彻底,缺少系统的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议事决策水平不高。二是履行基层党建工作主体责任机制不完善,党政责任分工不够明确,责任落实不具体,监管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在落实主体责任时存在重部署、轻落实的现象。三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高,对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认识不足,涉及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顺畅。

(二)组织制度不完善,教育效果不佳

一是制度落实不到位。个别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质量不高,以业务学习和其他活动代替支部活动;党内民主制度坚持得不好,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批评与自我批评浮于表面;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制度不严格,发展党员程序不够规范;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存在上热中温下冷、能量层层递减的现象。二是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部分基层党组织相应的制度创新和跟进不够,制度建设不系统,针对性不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不够。三是党支部设置和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不科学。目前高校支部通常是设置在系(教研室)上,党支部书记和系(教研室)主任多数是分别担任,客观上把支部活动与教学科研交流活动隔离开来,相互促进作用不足。党支部书记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不强,系统化的培训不够。

(三)立德树人机制不健全,党政协同育人合力不足

一是立德树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落实机制没有真正确立。基层党组织育人功能发挥不够,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不够,党政齐抓共管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不完善。二是基层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学术组织的相关制度的有机融合不够。各类组织在育人实践中各自开展活动,协同性不强,耦合度不高,没有形成以思想价值引领为重点的组织功能发挥作用机制,育人实效性不强。三是师德师风制度体系不完善。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视不够,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欠缺,为人师表意识淡化,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轻素质教育和品德修养的现象。

(四)创新发展机制不健全,改革内在动力不足

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基层党支部设置方式相对陈旧、党日活动创新不足、党员活动载体缺乏新意、党建信息化水平和网络新媒体运用能力不高,存在着重任务落实、轻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现象。二是体制机制创新滞后。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党组织存在着围绕改革发展及时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不够,在组织设置、工作原则、职责要求、制度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与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跟进不够等问题。三是协同创新不够。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实际对接和一体化推进不够,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脱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管理制度和机制创新不足,党政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不足。

(五)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考核结果运用不够

一是考评体系不科学。现行的考核机制在学术考核中,重视教学科研绩效成果,基本上没有把基层党建工作的价值成果纳入考核范围;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中,也没有把教学科研成果作为党建工作的考核范围,党建和教学科研工作的相互促进作用没有有效发挥。二是考核标准还不够规范。考核标准细化量化不够科学,考核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在教书育人和特色创新成果等方面占比不高。三是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不够。考核激励制度不健全,考核结果与个人工作业绩考核、评先选优等结合不够。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一)搭建政治引领平台,推进党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办学治校的中坚力量,要发挥好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一要抓牢做实党建主体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基层党总支的政治责任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认真履行党总支书记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建立责任清单,并将任务分解到党支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自觉把讲政治贯穿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二要健全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相互支持、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议事规则和程序,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形成坚持集体领导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展党政合作的形式,加强班子成员之间和班子成员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征求意见制度。进一步完善党、政、工、团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对学院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学生社团的引导,坚持党总支会议、院长办公会议、教代会、工会会议制度和党建带团建制度,对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经过教代会讨论,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和院务公开,建立健全提升领导班子引领学院发展能力的制度体系。三要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高校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正确处理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参与学院教学科研等重要工作事项的决策,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和学院发展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构建并实践以学院党总支为核心,与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协同育人的工作模式及运行模式,形成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整体合力,做到责任一条线、工作一股绳、上下一盘棋。

(二)搭建组织凝聚平台,推进党支部和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一要构建全方位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坚持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相结合,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困难党员帮扶制度等。积极创新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丰富主题党日活动载体,创新网上党建平台,充分发挥党建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和“学习强国”平台等的作用,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推进党支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二要建立与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基层党支部运行机制。围绕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组织规则和议事规则,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具体制度,构建并实践以党支部为核心、与各系专业协同育人的工作模式及运行模式,将党支部建设与课程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构建党支部与各专业协同育人体系,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协同推进。三要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进一步优化党支部设置和管理,坚持学科延伸到哪里,党支部就建到哪里,主动按照学科专业规律调节党支部活动内容,建立教育教学改革与支部建设共同促进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在教师科研团队中构建支部制度、教师和学生联合建立党支部制度、优秀教师党员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等。积极推进“互联网+”党支部活动的形式,通过网络开展学习、专题党课、交流研讨等,强化师生结合、支部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党内党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不断增强党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完善基层党支部书记定期培训制度和后备培养制度,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真正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师生中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骨干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推进党支部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双促进和双提高。

(三)搭建立德树人平台,推进辅导员和教师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一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管理服务各环节,让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大学文化等育人平台同向发力,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能力培养深度融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搭建党建引领育人平台,发挥主题教育、党团活动、历史文化的教育作用,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守初心,为人师表担使命,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师德师风文化氛围和约束机制。二要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构建并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党、政、工、团、辅导员和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持续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治理成效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5]。探索思政课理论和实践、育德和育人、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互促进。通过开展党员示范课、课堂教学大赛、“课程思政”示范课等形式,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持续推进育人理念、育人思路和育人方式创新。三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教育部等七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建强教师党支部,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建好党员教师队伍,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要发挥制度的先导作用,建立师德责任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评先选优等的基本条件。严格执行师德师风建设标准,强化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教师不忘教书育人初心,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并形成长效机制。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党员名师、优秀共产党员评选等活动,在育人实践中锤炼教师道德情操。

(四)搭建服务发展平台,推进校地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和专业特长,拓展学生实践能力。一要抓好校地校企党建共建机制。通过共建党支部、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共建校内联合实验室、共建专业等形式,不断丰富共建内容,建立党建团建融合、教学科研融合、师资管理融合、校企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训、党员教育、课题研究、扶贫攻坚等,扩大基层党的工作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二要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把党支部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建并实践以服务社会发展为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协同育人

工作模式与运行模式,强化政治思想引领,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育人实践中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优化产学研培养体系,搭建开放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三要构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会实践、支教支农、阳光助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和各类公益活动,让志愿服务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将大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公益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服务能力和奉献精神。

(五)搭建考核激励平台,推进基层党组织与职能部门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推动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一要建立系统科学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基层党组织要与职能部门协同,建立符合学院实际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监督保障制度,细化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的具体内容,把教学科研成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起考核,把抓党建、强党建和教书育人的一系列好做法和成果量化为党建考核的具体指标。同时,将党建工作对教学科研的贡献度纳入党员考核、晋职、津贴分配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引领带动育人资源统筹整合,形成整体推进的协同育人合力。二要加强考核过程管理。要坚持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坚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明确考核程序和要求,通过基层党组织自评、党员群众民主测评和考核组专家评定,综合确定考核结果。三要抓好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通报和组织谈话,要求所属基层党组织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并监督改正。对考核成绩好的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奖励,并增加考核结果在评优奖励、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的比重,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和党员教师积极作为的内生动力,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创新性。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党组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