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男性,进行性行动迟缓2年——早发型帕金森病

2020-03-16黄招君周美鸿洪道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肌张力小脑发型

黄招君 周美鸿 洪道俊

1 资料

患者,男,39岁,因“进行性行动迟缓2年”于2020年6月20日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

患者于2年前开始感乏力,自述体力不如从前,行动能力下降。数月后出现走路缓慢,主要表现为跟不上同行的人,同时也合并上肢动作缓慢,表现为刷牙费力,持筷进食不灵活。约1年前家人发现其走路勾背,起步有时困难,有时往一侧歪斜。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但患者未重视也没有就诊。最近半年患者右手出现细微震颤,感觉肢体僵硬感,以右侧肢体为重。同时伴随起步困难,蹲下站起困难,走路时下肢拖曳,有时前冲步态,易向右侧偏斜,右上肢摆臂动作减少。患者有时头晕,无明确视物旋转,和体位无明显关系,无恶心呕吐。无头痛,无心悸胸闷。饮食尚可,无胃肠不适。睡眠尚可,家人未发现其夜间喊叫,无睡眠相关损伤事件。大便干结,2~3天1次,小便功能尚可。

既往史及家族史:患者约1岁半开始行走,近3岁开口说话,语言少,完整句子不能很好表达,反应或者做事较同龄人慢半拍,简单事情可跟同龄人同等程度完成,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稍差,读书成绩不理想。无其他特殊疾病史,无药物或毒物接触史。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有两个姐姐 (图1A),其中有二姐,41岁,从小智力比同龄人落后,走路时会左右摇晃,症状和患者部分类似,但智力更差。

图1 患者家系图及基因变异 家系图显示患者(II3)和其姐姐(II2)有类似症状。基因测序显示患者携带c.1A>G和c.991G>T符合杂合突变,其中c.1A>G来自父亲,c.991G>T来自母亲,符合家系共分离现象。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109 次/min,呼吸:16 次/min,血压:104 mmHg/77 mmHg,心律齐,叩诊心界不大,各瓣膜区听诊未闻及杂音。神志清楚,面具脸,言语含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23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21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睑闭合力可,双侧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正常,未及复视和眼震。角膜反射正常,双侧面部痛温觉无减退。双侧颞肌、咀嚼肌对称,咬肌力弱。双侧额纹对等,鼻唇沟对称。双侧听力粗测正常。悬雍垂居中,双侧软腭上抬有力,咽反射存在。双侧转颈、耸肩正常。伸舌居中,无舌肌萎缩及震颤。颈屈肌力5级,转颈肌张力显著增高。右手出现静止震颤,频率约4~6次/s,四肢未见明显肌萎缩,双上肢肌张力轻度齿轮样增高,右下肢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指鼻试验能完成,可见意向性震颤,双侧轮替试验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起步困难,前冲小碎步态。并步直立试验睁眼不稳,闭目完全不能站立。双上肢腱反射活跃,双下肢腱反射引出。掌颌反射和吸吮反射阴性,右上肢Hoffmann's征阳性,双下肢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正常。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肌酶谱、同型半胱氨酸均正常,铜蓝蛋白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自身免疫相关抗体阴性。普通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心脏构筑结构和瓣膜功能正常。腹部彩超:胆囊息肉,肝、胰、脾、双肾彩超未见异常。患者头颅磁共振显示小脑皮质萎缩(图2A、B)。患者二姐头颅磁共振显示小脑皮质轻微萎缩(图2C、D)。

图2 PLA2G6基因突变患者头颅核磁 患者头颅磁共振显示小脑皮质萎缩(A、B)。患者二姐头颅磁共振显示小脑皮质轻微萎缩(C、D)。

基因检查:二代测序显示磷脂酶A2第Ⅵ型基因(PLA2G6)存在两处杂合变异:一个为c.1A>G,直接影响翻译起始密码,该位点为文献已经报道致病突变;另一个为c.991G>T,导致氨基酸改变p.D331Y,该位点也为文献已经报道致病突变。家系验证显示c.1A>G来自父亲,c.991G>T来自母亲,患病的二姐同时携带c.1A>G和c.991G>T突变,因此上述基因变异符合家系共分离现象(图1B)。综上所述,该患者临床基因诊断为PLA2G6基因相关早发型帕金森病14型(PARK14)。

临床疑诊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后,即给予该患者美多芭125 mg每天3次,餐前1 h口服,盐酸普拉克索0.125 mg每天3次口服,患者服药后3 d症状明显改善,统一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III评分从服药前31分,减少为18分。基因确诊后,调整为美多芭125 mg每天3次,餐前1 h口服,盐酸普拉克索0.25 mg每天3次口服,目前患者运动能力较前显著改善,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2 讨论

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直立不稳等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睡眠障碍、情感障碍等非运动症状[1]。PD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1.7%,因而经典的PD并不属于罕见病范畴[2]。然而,2018年5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一批121种罕见病目录中,PD(青年型、早发型)被列为罕见病。大部分经典的PD患者为散发病例,约5%~10%的PD患者存在潜在基因变异,而其中仅有3.7%~16.6%的患者能够被发现明确的致病基因,此类患者发病年龄通常小于45岁,且临床症状有时不典型[3]。基于此我们这例PLA2G6基因突变导致的早发型PD14型可以被认为罕见病。

PLA2G6基因相关性PD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4],多数患者在青少年期起病,在幼儿期可以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者心理障碍为首发症状[5],但在此阶段很难被识别和诊断,我们该例患者就表现为轻度的运动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家属忽略。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逐渐出现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等PD症状[6],我们该例患者到中年逐渐出现上述症状,无论临床表现,还是查体都提示存在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表型,故临床疑诊了早发型PD。此外,该例患者表现为双上肢腱反射增强、上肢病理征阳性,提示合并锥体束损害;共济障碍合并小脑萎缩,提示小脑系统及其联系纤维受累[7]。PLA2G6基因相关性PD可以合并上述椎体束和小脑等多系统受累,这也是其他早发型PD患者常常合并存在的临床表征[8]。

隐性遗传的PLA2G6基因突变不仅可以导致PARK14,也可以与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DP)[9]、脑铁沉积变性病(NBIA)[10]、婴儿神经轴索变性(iNAD)[11]、精神分裂症[12]、Ⅰ型糖尿病[13]等疾病相关。早发型PD的临床特点,除了发病年龄小于45岁是一个重要特征之外,临床常常合并多系统神经症状,特别是肌张力障碍。因此,当PD患者合并肌张力障碍时,除了考虑药物治疗反应之外,需要考虑到该PD患者可能存在基因突变的可能[14]。我们该例患者尽管根据其核心症状被诊断为PARK14,但是同时合并存在自幼出现的精神运动发运迟缓,以及小脑症状和锥体束征,这些临床症状横跨PARK14、DP、iNAD等几个症候群,也提示PLA2G6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在不同亚型之间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可以其最核心的临床表型将其归类为PARK14,也可以将其认为PLA2G6相关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独立类型[15]。PLA2G6突变所致临床异质性大,使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患者的锥体外系、锥体束征、认知障碍症状需注意和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脑瘫及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等鉴别。如果神经科医生对PD或者帕金森综合征的认识仍停留在老年患病、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等典型表现层面,患者很难得到正确诊治。

PLA2G6相关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报道的患者数并不多,因此临床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16]。我们该例患者c.1A>G突变来自其父亲,导致起始密码子不能正常启动蛋白合成,文献报道该突变与婴儿神经轴索变性患者相关[17];c.991G>T突变来自其母亲,导致p.D331Y变异,文献报告该突变与早发型PD患者相关[18];这两个突变在患者及其患病的姐姐体内呈现复合杂合突变,因此这两个突变的致病性基本可以确定。c.1A>G突变和婴儿神经轴索变性相关,也许正是此家系患者存在自幼出现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表型的原因。进一步的临床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需要后续更多的患者进行确认。

PARK14治疗初期给予多巴胺能药物可以产生戏剧性反应,但维持时间短暂,且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运动并发症,但多巴胺能药物治疗仍为首选方案[19-20]。对PARK14患者行深部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神经调控治疗是一种可选治疗模式,但该治疗只适用于部分人群,且PARK14异质性显著,不同亚型刺激位点的选择及模式尚需进一步研究。万志荣等[21]曾报告1例PARK14患者行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病情稍有改善,表现为异动减少,但步态不稳、行动迟缓无明显改善,总体疗效欠佳。我们该患者服用美多芭后3天症状明显改善,但结合既往报告,该患者长期转归还需继续跟踪随访。有效的治疗方案应从PD的发病机制中寻求新的突破口,既往体内外试验提出PD可能与内质网应激、钙稳态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活性氧增加和凋亡等一系列级联事件有关,偶氮酰胺可通过保护PLA2G6的D331Y突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免受内质网应激诱导的氧化损伤,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所以偶氮酰胺是一种治疗PD潜在候选药物,是否对PLA2G6突变导致的PD具有潜在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观察[22]。

3 点评

目前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老化、环境、遗传等因素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单基因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23]。到目前为止被克隆的PD相关单基因超过20个[24],如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相关的致病基因有SNCA、LRRK2、UCHL1、POLG、DNAJC13、TMEM230、VPS35、HTRA 2、E1F4G1、CHCHD2、GIGYF2、GBA、LRP10、NOCTH2NLC 等,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PD相关的致病基因有PARKIN、PINK1、PARK7、DJ-1、PLA2G6、ATP13A2、FBXO7、DNAJC6、SYNJ1等,以及与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致病基因有ATP6AP2。有研究显示在45岁以下的早发型PD患者人群中,这些基因突变大概占到不足50%的患者,提示还有很多潜在的致病基因没有发现。

单基因遗传性PD患者通常具有一些独特的临床表型[25],包括:①发病年龄早,通常小于 45岁,多在 30~40岁发病,属于早发型或者青年型PD范畴;②早期运动症状较轻,且运动症状不典型,起病不对称;③部分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前,已经存在其他系统症状;④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常见,特别是肢体远端的肌张力障碍常见;⑤常伴有肢体的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提示锥体束损害;⑥部分患者可以伴随认知障碍、癫痫、小脑共济失调等多系统症状;⑦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有波动性,常见疲劳现象,且早期对小剂量多巴制剂敏感;⑧头颅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异常改变。因此,在临床上遇到45岁以前起病,特别是伴随肌张力障碍或者其他多系统受累的PD患者,要警惕遗传因素在致病机制中起的作用,及时建议患者进行基因检测,这对患者的长期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肌张力小脑发型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双胞胎在这儿呢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MY HAIRS TYLE ISON POINT
发型
好别致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