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UVB下调IFN-γ诱导的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

2020-03-16朱健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表面抗原孵育皮损

朱健伟 骆 丹

1浙江医院皮肤科,浙江杭州,310013;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江苏南京,210029

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能低水平表达CD40、CD54以及MHC-II等重要的表面抗原,其中以CD40的炎症介导作用较为突出[1,2]。在皮肤炎症(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病理条件下,KC表面的CD40分子能被多种炎症因子如IFN-γ、IL-6、TNF-α等不同程度地上调,并与其趋化到表皮的T细胞表面的天然配体gp39相作用,加强KC炎症介质如IL-8、RANTES、MCP-1的释放和表面抗原CD54等的表达,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即所谓的CD40/gp39途径[2]。以银屑病为例,CD40在银屑病皮损中显著表达,伴大量T细胞浸润,用CTLA4 Ig阻断T细胞的共刺激能逆转银屑病皮损中KC和内皮细胞的病理状态,使病情得到临床改善,并在连续性标本中见到CD40等表面抗原的表达显著下降[2,3]。此外,KC尚能自分泌具有较强免疫抑制作用的神经肽α-MSH,而UVB能诱导KC分泌α-MSH[4]。为进一步明确CD40是否参与介导KC的炎症反应,部分阐明UVB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可能机制,本研究以IFN-γ刺激KC,模拟炎症状态下KC的微环境,观察UVB对该环境下KC形态、活性、表面抗原CD40、CD54、MHC-II及炎症因子IL-8、IL-6、TNF-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UVB对KC产生α-MSH的时效性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二甲基亚砜(DMSO)、胰蛋白酶、分离酶、台式UVB照射仪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C-SFM)购自美国Gibco公司。25 cm2塑料培养瓶、6孔和96孔培养板为美国Corning公司产品。噻唑蓝(MTT)为美国Amersco公司产品。FITC标记鼠抗人CD40、CD54、MHC-II等抗体、IL-8、IL-6和TNF-α ELISA试剂盒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α-MSH放免试剂盒购自瑞典Euro-Diagostica公司。重组人IFN-γ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均购自英国Peprotech公司。Clinibio128c酶联免疫检测仪系澳大利亚Clinibio公司产品。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购自美国BD公司。DFM-96型16管放免γ计数器为众成公司产品。

1.2方法

1.2.1 细胞培养 取环切术后正常青少年包皮1块,碘伏浸泡5 min后PBS清洗,剪除皮下组织,然后把皮片剪成1 cm2的皮片置入含0.5%分离酶的PBS中4℃消化12~16 h,眼科剪小心分离表皮,采用0.25%胰酶(含EDTA 0.53 mmol/L)37℃消化表皮5~10 min,吸去胰酶,加入含10%小牛血清培养基终止消化,反复吹打,离心1000转10 min后弃上清,再用培养基吹悬细胞,以1×106个/cm2细胞密度接种于培养瓶,培养基为含50 mg/L BPE、5 μg/L EGF、100 U/mL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的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C-SFM),37℃、5% CO2条件下培养20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3天换液1次,细胞传至3代用于实验。

1.2.2 实验分组 我们用多个浓度的IFN-γ(50, 100, 200, 300, 500, 1000 IU/mL)处理KC,并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观察和标本收集,发现300 IU/mL的IFN-γ对KC的刺激作用较强,且无明显毒性,在作用72 h后刺激作用最佳;更高浓度的IFN-γ则对KC产生明显毒性,表现为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增加。因此,我们选择了300 IU/mL的IFN-γ作为最终实验浓度。然后,将细胞以105个/cm2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待其生长贴壁并融合至80%后,分为空白组、300 IU/mL IFN-γ 处理72 h组、300 IU/mL IFN-γ处理72 h后再加100 ng/mL sCD40L孵育48 h组3组,每组重复3次,IFN-γ和sCD40L剂量及处理时间的设计参考文献[5]。然后在以上分组的基础上再分设照光组和非照光组,照光组以30 mJ/cm2的生理剂量UVB进行照射,以模拟表皮对UVB的反应[6]。第3组的照光组在照光结束24 h后再加入sCD40L孵育。

1.2.3 KC的形态学观察 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奥林巴斯,CH型)观察IFN-γ处理72 h前后细胞形态学的变化,以及IFN-γ处理后再用30 mJ/cm2UVB照射后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1.2.4 细胞活性的测定 采用MTT法,将细胞按空白组、300 IU/mL IFN-γ处理72 h组、30 mJ/cm2UVB组、300 IU/mL IFN-γ 处理72 h+30 mJ/cm2UVB组接种于96孔板,第3、4两组均在照光后24 h进行测定。每组设8个复孔。待细胞贴壁后,按上述分组对细胞进行处理,然后每孔(含100 mL培养基)加入20 mL浓度为5 mg/mL的MTT,孵育4 h,弃去上清,加入等量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室温下振荡15 min,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各孔在490 nm处吸光值(A值)。

1.2.5 KC表面抗原的测定 用0.25%胰酶消化和收集未照光及照光24、48、72 h后的细胞于1 mL的EP管中,用PBS洗涤2次,离心弃上清液,每管加入FITC标记的CD40单抗10 μL,重复的两组细胞分别加入CD54和MHC-II单抗各10 μL,常温避光作用20 min,然后再用PBS洗涤3次,离心后加入250 μL含1.5%多聚甲醛的PBS,4℃固定15 min,混匀后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加有sCD40L孵育的各组只测CD54和MHC-II。

1.2.6 上清液中α-MSH浓度的测定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样本不与ACTH、β-MSH及γ-MSH交叉。样本分空白组、300 IU/mL IFN-γ组及30 mJ/cm2UVB等3组,分别在0、24、48、72和96 h提取上清。检测时,首先配备α-MSH标准品,浓度按说明书。吸取各浓度标准品、样本及对照各100 μL加入塑料离心管(NSB管的标准品浓度为0),然后加200 μL抗α-MSH抗体于所有管中(NSB和TOT管除外),同时加200 μL稀释液于NSB管中,旋涡混合后4℃存放24 h。各管加入200 μL 125I-α-MSH,再次旋涡混匀后4℃存放24 h。加500 μL的二抗-PEG于除TOT管的所有管中,旋涡后4℃反应45 min,离心弃上清,在γ台检测沉淀物的放射活性。

1.2.7 上清液中IL-6、IL-8、TNF-α浓度的测定 收集各实验组细胞上清液,按照ELISA说明书严格操作,测定上清液中IL-6、IL-8、TNF-α的含量。

1.2.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KC的形态学观察 细胞呈鹅卵石状,表面光滑,少数细胞可见微小突起。IFN-γ处理72 h后,细胞密度增高,大部分细胞表面可出现微小突起。弃去含IFN-γ的培养基,再用30 mJ/cm2UVB处理该细胞24 h后发现,细胞逐渐恢复初始形态,细胞密度降低(图1)。

图11a:为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形态;1b:为IFN-γ刺激72 h后的角质形成细胞形态;1c:为IFN-γ刺激72 h后再用30 mJ/cm2UVB处理24 h后的角质形成细胞形态

2.2 MTT测定结果 单用IFN-γ处理KC 72 h后,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30 mJ/cm2UVB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活性较空白对照组略低;而IFN-γ处理72 h再用UVB处理细胞24 h后,发现细胞活性急剧下降,A值从4.02降至1.31,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2。

图2 各处理组的角质形成细胞活性(MTT法)

2.3 KC表面抗原测定结果 各处理组KC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见表1。对照组细胞CD40的表达率为(7.68±2.14)%,即KC表面有少量CD40的表达。经IFN-γ刺激72 h后,其表达率显著提高(P<0.01),为(91.36±2.92)%。IFN-γ刺激后的细胞再经30 mJ/cm2UVB照射后,其CD40表达率逐渐下降(图3a),至72 h为(30.84±3.36)%。另外,同时可测得正常细胞CD54表达率为(4.45±0.61)%,IFN-γ刺激72 h后其表达率为(12.07±0.87)%,当IFN-γ刺激72 h再加入sCD40L后,CD54的表达率进一步增高,为(80.47±6.11)%,而IFN-γ刺激72 h后的细胞加用30 mJ/cm2UVB处理24 h后,再加sCD40L孵育48 h,发现CD54的表达率虽仍高于对照组和未经sCD40L配基化的IFN-γ处理组,但较未照光的IFN-γ处理组大为下降(图3b)。加入sCD40L后,细胞表面CD54的表达上调具有CD40特异性,它能被sCD40L特异性抗体所阻断。IFN-γ还能上调KC表面MHC-II分子的表达,UVB亦能下调IFN-γ诱导的MHC-II分子的表达,但加入sCD40L后其表达无明显变化。

表1 各处理组KC 3种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

注:N表示未检测。与对照组相比, 1)P<0.01;2)P<0.05。涉及UVB组均在照射后72 h后检测

2.4 上清液中α-MSH测定结果 各组上清液中α-MSH的测定结果见图4。可见,KC能低水平分泌α-MSH,经UVB照射后,其分泌量在24 h内升高,48 h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72 h达高峰(P<0.01),96 h后骤降为基础水平。IFN-γ不影响α-MSH的表达(P>0.05)。

2.5 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IFN-γ刺激后的KC与sCD40L孵育48 h后,IL-8的释放量最高(P<0.01)。而IFN-γ刺激后的KC用UVB照射后再与sCD40L孵育,IL-8的分泌量大为下降(P<0.05)。而TNF-α、IL-6的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2。

表2 各处理组KC IL-8、TNF-α及IL-6的分泌情况

注:与对照组相比, 1)P<0.01;2)P<0.05。涉及UVB组均在照射后72 h后检测

图3各处理组细胞表面CD40、CD54的流式测定结果 3a:峰1示对照组CD40表达,峰2示IFN-γ处理72 h后的CD40表达,峰3示IFN-γ处理后再用30 mJ/cm2UVB 照射后72 h的CD40表达;3b:峰1示对照组CD54表达,峰2示IFN-γ 72 h+sCD40L 48 h 后的CD54 表达,峰3示IFN-γ 72 h+UVB 24 h+sCD40L 48 h后的CD54表达图4各处理组α-MSH浓度变化

3 讨论

在多种免疫性皮肤病,T细胞和KC处于激活状态。激活状态下的KC表面CD40分子和T细胞表面的gp39相结合被认为参与了这类皮肤病的发病。Pasch等[2]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了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部位CD40和gp39的分布。结果显示,皮损和非皮损部位均有CD40+的KC集落。在皮损处可见大量T细胞,gp39+T细胞可见于70%的皮损中,而在非皮损部位,gp39+T细胞只占20%。他们还发现,经IFN-γ处理的KC能释放少量IL-8、RANTES及MCP-1,用可溶性gp39与CD40结合后能大大加强其释放。在特应性皮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Cs)表面的CD40配体很可能就是与KC表面的CD40相结合,致使炎症的持续发生[7,8]。在接触性超敏反应中,KC表面CD40分子的专一性结合加剧和延长了皮肤免疫反应,CD40分子能在体内放大皮肤和区域T细胞应答[9]。以上均说明CD40/gp39是炎症启动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证实,正常人KC能低水平表达CD40、CD54、MHC-II分子,IFN-γ能增强KC的活性,并加强其表面这3种抗原的表达,30 mJ/cm2UVB照射对NHK的形态、活性及其表面抗原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能抑制IFN-γ诱导的细胞增殖和活性的增强及其表面抗原的过表达,该抑制效应在照射后72 h达高峰。我们还发现,CD54的表达确实具有CD40特异性,因为加入sCD40L孵育后,CD54的表达进一步升高,而MHC-II没有出现这一情况,这说明CD54的过表达主要是通过CD40/gp39途径所介导。此外,我们定量测得UVB照射能促进KC自分泌产生一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神经肽α-MSH,其分泌具有一定时间依赖,在UVB照后24 h开始升高,72 h达高峰,96 h骤降为基础水平。细察可发现,α-MSH分泌水平与细胞表面CD40表达率刚好呈相反趋势,在UVB照后72 h,α-MSH分泌量达高峰的同时,细胞表面CD40的表达率达最低。因此,我们推测UVB很可能是通过诱导KC产生α-MSH,间接地下调了炎症因子诱导的细胞表面CD40等分子的表达,从而干预了CD40/gp39途径对炎症的启动。另外,表1、2的结果还证实CD54的高表达及IL-8的大量释放促使了炎症反应的持续发生,这种情况至少部分由CD40/gp39途径启动,因此,只要细胞处于CD40/gp39激活状态,UVB就能抑制该途径而降低皮损中CD54和IL-8的表达水平。此外,UVB能加强KC IL-8的产生,其实这种产量与前者相比是微乎其微而且是暂时性的。

总之,在一些免疫性皮肤病的炎症反应中,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如IL、IFN、TNF等)能上调KC表面CD40的表达,同时趋化T细胞和DCs聚集并使其表达CD40配体即gp39,致使CD40/gp39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免疫应答。UVB照射能下调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的CD40的表达,是CD40/gp39途径的一项重要干预手段。

猜你喜欢

表面抗原孵育皮损
扳机日血清雌激素不同水平时授精前后卵母细胞孵育时间对短时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截短片段P165在酵母中表达
LINC00612靶向结合Bcl-2抑制Aβ1-42孵育的神经元凋亡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用课程“孵育”会“发光”的教室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双联金标试剂在无偿献血筛查中的应用
胶体金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效果对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