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综合思维素养发展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2020-03-15朱玲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区域

朱玲

从目前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与之相对应的各版本教材来看,不论是课程设置、学习架构、内在逻辑还是学习内容、活动设计,都隐含着对于地理事象动态认知的要求。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对于静态要素的教学非常重视,对于捕捉动态要素的变化却稍显偏弱。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汀三角洲”教学为例,试图厘清课程内容中的核心素养指向,分解出综合思维素养下的“时空综合”关键能力表现,抛砖引玉,为初中地理教师实施综合思维素养发展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何处是江南?(视频)

历史学者说,江南是沿革;气象学者说,江南是烟雨;农业学者说,江南是鱼米;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美食家们说,江南是青团、米糕、竹笋……而对于我们来说,江南就是我们生活着的长江三角洲。

设计意图:通过江南极具代表性的景色、建筑、食物、服饰等,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融入情境,并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区域——长江三角洲。

开篇:何处是长三角

【画外音】长江咆哮着,汹涌着,以其不可阻挡的雷霆之势,滔滔万里,横贯中国大地。在东部入海口,以其雄浑的力量,北挽黄海,南携东海,交汇出一片神奇的土地……

自主学习资料: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低平的大致呈三角形的陆地。(《长汀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在中国地形图上圈画长江三角洲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界定长江三角洲的最初范围,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该区域的形成与河流(长江)的关系,初步认识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意义。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圈画,从中国、长江流域这样的大空间尺度上认知该区域位置。

第一篇:源远流长,共同选择

自主学习资料: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记》译文)

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归纳长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设计意图:以《史记》中记载的汉朝时期长江三角洲的相关描述创设时空情境,学生通过阅读判断这一时期该区域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利用中国地形、气候、河湖分布图逐一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各地理要素对该时期长三角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从而认识到自然条件对这一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导作用。

自主学习资料:“洛京倾覆(沦陷),中州(中原)士女避乱汀左(汀南)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据统计,东晋末年,当时南渡人口达70万左右,占南方人口总数的1/6。

情境活动:如果你是南迁至长三角的北方民众,请在长汀三角洲地区地形图上选择你落脚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时空转换(将自己置身于东晋末年的时空里)。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选择长江三角洲内更适合生存的地区。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已认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上,分析找出影响这一时期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水源),并简单评价该主导因素对区域生产生活的作用。在此活动中,根据活动内容使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这样的空间尺度较小的地图,便于学生关注重点的转换。

情境承转:南宋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促使中国经济重心移至长江三角洲。

自主学习材料:①中国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比重;(《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②苏湖熟,天下足;(《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

③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思考河流对该时期长汀三角洲发展的作用。

情境承转:明代江南各专业化农业产区简介。(《上海通史》第一卷)

篇章总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是长三角的血脉,造就了它,滋养了它,兴旺了它——使它成为“鱼米之乡”。

设计意图:以图表、史书文字记载进行情境延续,时空转换至南宋。在这样的时空下,学生通过思考长三角商品流通渠道(交流运输方式的选择)及选择生活的地区(城市),总结河流对于农耕时期长江三角洲的作用(交通运输的作用开始显现)。在此基础上,归纳该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人口密集地区的变化特征,分析促使其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及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从自然因素向社会经济因素转变),并能够简单评价这种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情境承转:19世纪,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与西方列强工业文明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却也促使中国重新思考自己,重新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开始艰难蜕变,开始伟大的探索。

第二篇:审时度势,找准定位

自主学习材料: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后的发展历程。(《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综合评价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性。

篇章总结:上海恰到好处地处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长汀入海口。因为汀,它可迅速渗入中国广袤的腹地;因为海,它可迅速与世界建立联系。它就在这“江海交汇之地。”

设计意图:时间轴继续向前延伸,时空转换至19世紀鸦片战争至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学生通过在大空间尺度的中国地图上描绘、描述上海地理位置.并通过与广州比较,归纳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尤其是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上海“江海交汇”的位置对其区域角色定位及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视频: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发展历程。观看视频,认识上海的城市职能及在我国的地位。

自主学习材料:①星期日工程师;(网易新闻)

②改革开放后苏州发展情况简介。(苏州统计局《2016年统计年鉴》)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感受长三角城市合作意义。

情境承转:上海要大发展,在争取世界支持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腹地的支持,因为孤掌总是难鸣的。而长三角的各个城市,只有接受来自上海的辐射,才能搭上发展的快车。

设计意图:以上海发展历程(视频)将时间轴再次延伸,时空聚焦至改革开放后的长三角。学生根据学习材料说出这一时期长三角各城市发展模式的特点,尝试简单分析发展模式较之前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认识到长三角内各城市只有优势互补,才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同时,在此过程中意识到伴随着历史进程,社会经济条件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情境承转:1992年长三角14个城市携手合作新闻及1990、1996年长三角GDP及人均GDP比较柱状图。(《POD-2016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

第三篇:携手同行,融为一体

白主学习材料:①城市群定义;(《2016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

②长汀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③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合作主要举措。(《上海年鉴》)

学生白主学习活动:了解长三角城市群。

自主学习材料:①大数据|2016长三角地区旅游数据报告;

②南京都市圈示意图。(新浪旅游&微博发布《2016长三角区域旅游数据报告》)

学生拓展实践活动:尝试规划1980年、2000年、2018年长三角二日游行程。

凭借“黄金水道”+“黄金海岸”优势,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最具发展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对全国都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篇章总结:长三角各城市接受上海辐射,上海也得到各城市的全力支持。它们携手同行,融为一体,才得以超越式发展,焕发出巨大活力,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汀三角洲城市群。

设计意图:时间轴延伸至当下。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文字资料、统计表、数据图,将自然地理界定的长三角的范围转换为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界定的范围,并对此区域内的人口、城市、交通、工业等人文地理要素进行综合认知。在此过程中,通过拓展实践活动,感受随着区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阅读统计图及城市群分布图,在更大的尺度上,明晰当下长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及作用,对其发展演化的阶段成果进行评价。

情境承转:从鱼米之乡到汀海交汇之地再到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纵观长三角发展历程,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生产方式,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始终遵循着人地协调这一基本发展理念。

视频展示:长三角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进一步探寻长三角的成长史,我们发现,在时空的腾挪变换中,发展模式虽不停变换,但其精气神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显示出一种区域个性,一种集体人格,一种文化呈现,这就是区域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也有所显现,“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10次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归纳出“兼容、开放、多元、创新”的价值观,这既是对长三角发展的历史性描述,也是长三角文化的时代倡导。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将长三角诞生、发展、演化这条显性时间轴线与人地协调、区域价值观这条隐性轴线相结合,将时空观从区域认知上升至区域观念。

情境承转: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由原先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二省的16个城市扩充到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内的25个城市。

第四篇:放眼世界,共赢未来

展示:2016年5月,國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汀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长江三角洲这艘航船在历史的行进中,终于以自己的橹,划出了一条属于自己发展的宽阔平稳的水路,昂首驶向世界。

设计意图:展示国家对长三角发展方向的规划,将时间轴延伸至未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三角区域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分割区域
擦桌子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区域发展篇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