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解读

2020-03-15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殖民统治鲁滨逊漂流记殖民者

袁 琦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226)

引言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18 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最典型的叙事类殖民主义小说。[1]它不仅生动地讲述了小说主人公鲁滨逊荒岛历险的详细过程,也描绘了他驯服改造原始部落人“星期五”的手段和策略。本文着重以“殖民主义”为视角,阐述殖民者鲁滨逊以枪炮为后盾,有计划地对以“星期五”为代表的原住民从思想上进行控制、从语言上进行专制、从习惯上进行管制、从自由上进行遏制,使其不仅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和自我身份,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住地。更悲哀的是,星期五最后充当了鲁滨逊建立荒岛帝国的得力助手和鲁滨逊殖民统治荒岛的代理人。

1 殖民主义及其本质

殖民主义主要是指从十六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中期,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采用剥削、奴役和占领等手段,对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统治,并将这些国家和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鲁滨逊以枪炮为后盾,通过暴力的手段,直接占领土人居住的荒岛,驯化土人,回国后又把一些有技术的人移民到荒岛,完成对荒岛进行殖民统治的过程。殖民主义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后果是:当地人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信仰,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失去了人身自由,当地人口也逐渐减少。殖民者还征服了当地人民的后代,让他们变得顺从和依附,世世代代为奴。

2 鲁滨逊是殖民代言人

十八世纪,随着经济、军事力量的逐渐强大,英国不断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就是在这一殖民背景下去航海的。在小说的开头,作者便赋予了鲁滨逊对外扩张的殖民者、外出经商的商人和对外资本的投机者三种社会属性, 反映出一个殖民者的本质特征。[3]鲁滨逊选择离开富足的家,出海远洋进行对外“贸易”等情节,反映了英国跨洋进行殖民活动的事实。鲁滨逊在荒岛上,奴役原住民、难民,迫使他们劳动,建立自己的帝国;在回英国前,为了巩固自己的帝国,他选择自己的代理人掌管荒岛,表明自己仍然是荒岛的领导者。回到英国后,仍然心心念念自己建立的帝国,毅然决然回到荒岛,把统治荒岛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从鲁滨逊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鲁滨逊做出这样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受当时社会思潮所影响,反映了当时的殖民文化思想。特别是鲁滨逊驯服改造原始部落人“星期五”的手段和策略,更暴露出其赤裸裸的殖民统治。

3 鲁滨逊对荒岛的殖民统治

鲁滨逊落难到达荒岛后,建立了自己的帝国。一方面他通过劳动和役使他人劳动不断丰富着荒岛物产,另一方面,在和当地土人、难民接触中,总是以主人的身份自居,处心积虑地在荒岛上推行自己崇尚的欧洲文化,将原住民的古老传统文明统统抹杀。用行动和暴力证明了殖民者对殖民地不仅仅进行政治和军事的占领,而且还致力于破坏殖民地本土的文化。在解救原始部落人“星期五”后,鲁滨逊对其进行了赤裸裸的殖民统治。主要体现在对“星期五”从思想、语言、习惯、自由等多方面进行控制、管制和遏制,使其漠视、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丧失了自我身份,也丧失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原住地,最终沦落为鲁滨逊建立荒岛帝国的得力助手和鲁滨逊殖民统治荒岛的代理人。

3.1 思想上控制

鲁滨逊对星期五思想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否定星期五原有的宗教信仰,对其灌输西方的宗教。星期五有着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在美洲人的宗教里贝纳默基是神圣的,贝纳默基是他们宗教中万能的神,掌管着世间万物。而这一切全被鲁滨逊予以否定,他总是大声地把《圣经》读出来,灌输渗透自己宗教——上帝是万能的,主宰着世界万事万物。在鲁滨逊基督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星期五逐渐对自己原有的宗教和文化产生质疑、困惑,最终摒弃自己的宗教和文化,皈依基督教。正如文本中所表述的那样:“《圣经》中这些道理虽然朴实无华,也足以用来启发我那没有开化的土人,使他变成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而他那样的虔诚,是我在一生中难得见到的”。[4]这些描述,表明星期五对基督教的虔诚就连鲁滨逊本人也感到惊讶。

3.2 语言上专制

语言是承载文化的,它支撑着文明的重量,说一种语言不仅意味着拥有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优越感,还意味着对这种语言文化集体意识的认可和接受。现在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学习一门国际语言有利于人们沟通和了解世界。但在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为了更好地推行其制定的规章制度,更好地进行殖民统治,殖民者禁止当地人讲本土语言,强制要求讲殖民者的语言。这就是一种殖民文化的输出。

鲁滨逊在荒岛上解救土人后给他起名“星期五”,同时教会他另外三个单词“主人”“对”和“不”。在鲁滨逊看来,用这四个英语单词就可以完全奴役土人了。“星期五”是鲁滨逊给土人取的名字,因为解救土人的那天是星期五,因为土人是家奴,所以土人的姓名不重要,取名“星期五”是让土人记得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教会星期五“主人”这个词,划清了他们之间的身份关系,也显示出主人和奴隶的等级关系,更是暴露了鲁滨逊殖民者的野心,他想让星期五时时刻刻感受到:他是星期五的主人,他是整个荒岛的主人。“对”和“不”这两个词,就是驯化星期五的专有词,暴露出鲁滨逊的专制及高高在上的地位,“你这样做是对的”“你不能那样做”。简单的两个词,体现出星期五必须对鲁滨逊的服从,什么都得听主人的,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作为。最初星期五完全是被强制接受这些词的,被迫弃用自己的语言。在鲁滨逊的驯化下,星期五慢慢地、主动地学习英语,以能够和主人用英语交流而感到自豪。在鲁滨逊的悉心“指导”下,在星期五的努力学习下,星期五慢慢地学会了英语,基本上能和鲁滨逊进行交流。通过强制星期五学习英语,达到语言上的专制,鲁滨逊能够更好地控制星期五。这说明鲁滨逊教星期五说英语只是将他变为仆人。[5]同时,鲁滨逊通过与星期五的交流,更进一步了解了荒岛上原住民的部落文化,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比较欧洲文化和美洲文化,对自己崇尚的欧洲文化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定了他殖民统治荒岛的信心。显而易见,星期五英语水平的提高,使得鲁滨逊更好地向他渗透欧洲文化,更好地驯化他,更好地奴役他。

3.3 习惯上管制

鲁滨逊对星期五习惯上的管制主要包括管制他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居住在荒岛上的原住民,由于当地的气候和风俗,常年不穿衣服。鲁滨逊解救星期五后,为他自制衣服,逐步培养他穿衣服的习惯。在一起居住后,鲁滨逊又改变星期五食人肉的饮食习惯,在狩猎捕获羊后,教他如何煮肉、熬汤,让星期五品尝到烹饪后的美味。星期五吃喝得很高兴,很喜欢这种吃法。为了稳定自己在荒岛上的统治,鲁滨逊想方设法丰富岛上的物产,教会并指使星期五劳动是他的策略之一。他对星期五进行劳动技术的培训,让星期五抛弃以狩猎为生的生活方式。星期五由习惯于原始的狩猎发展到掌握农耕知识和农耕种植,在劳动习惯上是进步的。此外,星期五还学会了打谷、筛谷,而且熟练程度与鲁滨逊不相上下,特别是当星期五得知这些谷物是用来做面包时,了解了这工作的意义,干劲就更大了。通过对星期五习惯、行为上的管制,鲁滨逊把一个土人驯化成一个掌握生产技能,脱离原始生活方式,融入其倡导的文明中的人,以便更好地为自己殖民统治服务。

3.4 自由上遏制

鲁滨逊虽然把星期五从食人族那里解救出来,但并不意味着星期五能够重获自由,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星期五跟随了鲁滨逊后,也就失去了自由,成为了鲁滨逊的家奴。在鲁滨逊离开荒岛后,星期五也未曾获得自由,而是被任命为鲁滨逊的代理人。鲁滨逊对星期五自由的遏制从未减退或消失。星期五对鲁滨逊处处惟命是从,动辄向鲁滨逊跪拜,发誓誓死追随鲁滨逊,这本身就是一种失去自由的体现。鲁滨逊眼中的星期五生来就是奴隶的命,没有人格和自尊,更别谈自由。鲁滨逊计划让星期五驾船,让他返回自己的部落,星期五听了这话,转身就跑,拿起一把斧子,誓死不愿离开鲁滨逊。这一方面可说是星期五对鲁滨逊救命之恩的知恩图报,另一方面也说明鲁滨逊文化渗透的效果,此时的星期五已经完全蜕变成欧洲文明的附庸,使他彻底地与自己过去文化的决裂,宁可以生命为代价。更厉害的是,鲁滨逊通过遏制星期五的自由,让星期五无条件跟随他,从而遏制了更多人的自由——自己族人的、自己父亲的、落难人的。具体表现在:星期五欣然接受鲁滨逊委以的到自己部落充当说客的使命,星期五对鲁滨逊帝国的构建给予了宣传和帮助。最残忍的是在鲁滨逊的指使下,星期五屠杀自己的族人。星期五和鲁滨逊在一起人肉大餐中救下了星期五的父亲和一名西班牙人后,鲁滨逊时时以岛上统治者和主人身份自居。星期五的父亲和西班牙人从此也失去了人身自由。鲁滨逊派他们去大陆说服滞留的白人难民,让他们甘愿成为鲁滨逊的臣民,遵循鲁宾逊的安排,为鲁滨逊看管荒岛。这些描述都说明了鲁滨逊对原住民、落难人的殖民统治使他们失去了人身自由。

4 结语

从殖民主义视角来解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可以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殖民统治及殖民主义的本质。现阶段西方就是通过输出西方的文化,诱使别国的人民对自己原有文化产生漠视,从而渐渐地蜕变成西方文明的产物和西方文化的代言人。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大潮中,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引以为傲的文化,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另一方面,我们应更加地珍视和维护自身的文化,增强主体意识,防止殖民文化的入侵。

猜你喜欢

殖民统治鲁滨逊漂流记殖民者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中的殖民者形象
《缅甸岁月》书中缅甸人形象描写简析
《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浅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庙会功能之嬗变
英殖民者对察隅等地的侵略及国民政府的应对——兼论军统巴安组在藏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