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地方本科高校实践平台研究*

2020-03-14王肖芳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岗位人才

王肖芳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我国十九大召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应用创新决定国家的未来,是国家迈向新台阶的基础,是经济不懈发展的动力。国家经济结构要实现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就要先转型,那么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是什么?人才。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地方高校更肩负着为振兴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目前我国1999年以后新升本的地方高校有600多所,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模式的形势下,地方高校积极转变办学定位,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途径,正逐步由拼规模和数量转变为拼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那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一系列文件把大力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途径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1 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责,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职责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一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那么现阶段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新实践能力,这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需要载体,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1.1 引领新工业革命,需要构建融合多学科的创新实践平台

新工业革命是以新能源、互联网+、制造业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将导致现有产业范式中的产业分工和体系格局进行融合,在新工业革命时代,需要通过重大“平台创新”与持续“微创新”有机结合,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管理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集成、协同与良性互动[2]。它将使人才需求结构和能力类型发生根本性变化,它需要大批能融合应用产业技术并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新工业革命时代,技术与工程创新速度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将引发工艺技术、系统流程、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变革,进而进一步深刻改变教育实践的性质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2]。新工业革命将会显著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我国能否在这次革命中快速应对,抓住机遇快速促经济转型,关键在人才培养上。新工业时代的产业结构融合,势必要求高校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范式的多元化、政校企协同、实践平台系统化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合新工业革命需要的应用型、个性化、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2 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内涵转型,需要创新实践平台助力

目前,地方高校占我国高校的比例为1/3以上,且多数为新建本科院校,本科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而言,国家甚至所属地方资金扶持力度有限,科研基础与科研力量相对较为薄弱,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若与实力雄厚的老牌本科甚至重点本科院校相同模式发展,显然没有明显优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想突破重围,第一,要确定清晰的人才培养规格,显然不能走老牌本科院校的学术科研之路,需要寻求错位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走面向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老牌本科院校一般培养高精尖的学术性创新人才或学术取向的应用性创新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则应该注重培养实践取向的应用性创新人才,[3]加强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第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走出“象牙塔”,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努力推动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从“被动适应、间接服务”向“主动融入、直接服务”转型,实现“反哺地方、校企合作”[3]。第三,地方高校需要快速发展,集中优势打造特色精品服务项目,提高区域市场认知度和企业对高校学生的辨识度,树立高校品牌。高校品牌打造以及地方高校要实现内涵转型,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最大的突破点,构建创新实践平台,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个性创新环境将会成为助力地方高校成功实现内涵式转型的关键因素。

1.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构建多维度的个性创新实践平台

受传统教学影响,我国高校长期以灌输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要的授课方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课堂互动也只限于简单的课本知识提问,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努力探求真相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特长和自由个性受到制约。另外,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不清晰、实践教学体系与岗位技术能力脱节、人才培养规格趋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创新实践平台单一等均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和个性差异化不明显,人的独立自主性和全面发展的天性受到限制。众所周知,人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都是无限的,只有在宽松、自由、开放的环境下才能将创新潜能汲取出来,因此,构建崇尚自由、尊重个性的创新实践环境才能解放人的天性,释放人的潜力,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

2 改革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高校是知识分子的集结地,是各类思维潮流碰撞出火花的场所。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行为方式在高校产生并走向成熟,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对学生走入社会后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影响巨大。高校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教学,教学理念、知识种类及考核方式,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创新,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培养环境息息相关。然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偏重专业知识教学,人文、社会、管理等知识薄弱,教师、教室、教材“三教式”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操作碎片化、应试考试答案标准化等现象,这样都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的发掘,系统性实践思维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

2.1 知识与智识教育结合,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统教育方式下,高校不缺知识教育,恰恰缺乏由知识转化为智识的教育设计。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社会生产服务岗位一线的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具有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创新能力,具有运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新创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 自信心、道德感、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非专业素质[4]。高校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里设置素质拓展课程、团队协作课程、德育课程、心理体验课程等,让学生充分吸收转化为道德和自由创新的个性特征,通过社会体验找到自身定位,转化为在校学习动力,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潜能,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天性,释放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

2.2 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自由个性的实践教学氛围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开放性宽松型的学习氛围,我国高校长期以灌输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特别是不能给学生个性以独立发展的空间[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培养其自由的个性和批判思维,对事物有独立的看法并能通过自己实践和体验来探索未知领域发现真相。推行新型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特长,在教学中营造自由个性的学习氛围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据研究,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4个阶段: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内部升华,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呈现螺旋上升的过程[6]。根据这四个阶段,要始终坚持能力本位思想,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实施实践教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及实践平台四方面开展。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以岗位技能为主导来制定实践内容,具体内容要根据高校实践平台现状采取“平台+模块”的方式,将实践能力按主流技术进行分解组合,突破课本和科目的限制,最终实现人才培养需求和岗位能力的有效对接。

(2)师资队伍要引进企业骨干。特别是讲授岗位核心技术的教师尽量采用企业教师,教师在传授实践知识时要结合实践项目内容定点定向讲授,使学生通过专家示范产生潜移默化的效应。

(3)摒弃传统教学法,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挥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教学、习明纳尔、探讨课和午后茶等新型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应用既有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批判思维和自由的个性。

2.3 设置创新型教室,适应个性化实践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多数实践课时是以课内实践授课方式进行,例如在教室内部进行案例讨论和项目模拟训练及角色扮演。传统教室的桌椅排列方式及教室内部设施不利于开展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设置新型教室非常必要。

2.3.1 设置可自由组合的桌椅,适应新型教学方法

在我国高校长期受教学人数和教学方式限制,教室内的课桌呈现传统“秧苗式”排列,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讨及与教师沟通互动都受到严格限制,不利于案例讨论、翻转课堂等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自由讨论的氛围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在英美国家高校均设置有个性化教室,课桌可根据需要随意组合成“圆桌式”“T型”或者席地而坐,便于学生分组讨论或做游戏。我国地方高校在设置时可采用“传统教室+新型教室”组合模式,提供给教师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使用。

2.3.2 设置功能性书柜,供教学所需临时查找资料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多数实践课时的讲授方式为课内实践,例如在教室内部进行案例讨论和项目模拟训练。往往需要较多的参考资料,教室内的书柜就可以起到存放作用,当实践课时多时就可节省搬运参考资料的时间。

2.3.3 配备智能化多媒体设施

新型教室需要建立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的平台,满足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产物的录播要求,并根据教学需要向全校各教室转播教师上课全过程,完成课程资源的采集,为教学效果考核、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等活动提供素材,有助于教学信息化传播与教学质量提高。

3 硬件设施和软件载体结合,构建“3+”型多维一体化的创新实践平台

3.1 实施“专岗专培+校授企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基础

3.1.1 制定基于技术岗位能力实践计划,实行“专岗专培”模式

打破现有实践课程体系为课程或学科开设的惯例,整合碎片化实训项目,建立以岗位技术为纽带的实践项目体系。地方高校要以错位战略谋求跨越发展,就要狠抓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真正能应用岗位核心技术的“荷枪实弹”的人才。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从基于技术岗位能力制定实践计划,实行“专岗专培”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岗位上,摒除传统各类岗位技能 “一锅烩”培养模式,对人才分类培养,集中全部精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所需全部能力。这种定向培养类似于精英教育,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告知岗位职责,对岗位“零认知”新生进行“新生特训营计划”,培训认知即将面临的抉择岗位基础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接着新生选择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岗位,例如国家学科目录“工程管理”专业,高校的岗位设置为预算岗、施工岗、合同管理岗等,并为新生发放岗位能力手册。按岗位将学生分类完成后,针对不同的核心岗位能力,不再以传统课程教材为单位,而是以岗位能力项目为科目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反复循环进行项目训练和教学,直至学生能熟练运用岗位主流技能。

3.1.2 改革实践课程“校授校评”考核方式,建立“校授企评”制度

传统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师“自授自评”,考评内容和考评结果流于形式,学生真实的技术应用水平与市场及企业需求目标能力差距很大,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的声誉。建立“校授企评”将打破这一怪圈,高校教师授课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交由人才最终接手单位——企业来考评,高校实践教学交由市场来检验,不仅可以促进校企交流,还可联手建立校企实践平台,进行人才联合定向培养。这就需要高校放低姿态主动融入企业,从企业需求角度改革实践教学,提升高校和人才的辨识度。

3.2 打造“专业实验室+创意实践室”结构,构建应用创新两结合的实践平台

按照主流技术需求和岗位能力,整合实践资源打造专业实验室,开展专业内或跨学科的实验。创意实践室主要是在专业实验以外,为发挥人才的自由个性,形成孕育创意的实践环境,提供创新者生长的创新空气。打造多维一体化的创新实践个性空间。

3.2.1 构建基于岗位技术的专业实验室

现有应用型高校实验室多以满足学科或具体课程而开设的,且实践内容多为零散的专业能力,未能基于核心技术能力进行有效整合。在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上, 实践课程仍依附于专业理论课程,在整体上没有对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也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缺乏底蕴[1]。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基本职能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各领域一线的应用技术性人才,因此高校实验室的设置也应该按照各领域岗位技术设置。建立以技术需求为核心的实验室关键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确定行业的主流核心技术,以主流技术应用为目的设置实验设备和实验项目,将内置于其他实验室之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以项目课程为载体进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打破以往以课程或学科为主的实验框架,形成全校背景下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平台。

3.2.2 构建满足个性需求的“创意实践室”(studio)

传统实践内容一般局限于学科专业教学中的具有验证性质的实验,实践空间限定在专业实践室或校外实践基地内进行,参与实践的对象也通常是本学科学生。传统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维和个性发挥。“创意实践室”(studio)旨在通过体验式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倡“用手、用脚来思考”,让成员动起来,突破束缚,开启创新思维。成员通常由高校各专业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团队,由校内专业教师或企业精英开设多门关于设计、创意、团队和社会等多门课程,培养学生从社会需求层面发现问题并掌握“创意思考”能力,即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创意实践室”(studio)应独立设置于各专业实验室之外,可有多个独具风格的单元室组成,内部装饰要能满足创新团队需求,例如设置多媒体、可自由拼接的桌椅和便签板等。创新实践项目主要来源于学校或社会上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来自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创新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利用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作为创意引擎[7]。创意项目由团队成员主动找寻客户或由教师提供,团队从客户需求出发设定目标及需要解决的关键点,通过头脑风暴或德尔菲法“设计思考方案”和“行动预案”,然后行动体验收集信息并实施方案,并根据反馈快速迭代,经过反复实验迭代直到找到最佳方案,使客户满意。

3.3 以“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创业活动”为载体,打造立体化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源自实践,实践出真知。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平台作为载体,地方本科院校要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创新项目、多元化的学科竞赛及个性化创业活动,为本科生搭建创新实践活动平台,强调营造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8]。让本科生动起来,变静态被动学习为动态主动参与,将创意想法由梦想变为现实,打造全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要打造“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创业活动”创新实践平台,需要从三方面解决关键问题,一是地方高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验室,每年设立大学生创新资助项目,特别是要吸引当地企业设立和支持创新项目。创新实践室应能同时承载学科竞赛与交叉专业的创业活动。在促进学生服务社会的同时,又能跨专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二是建立创新实践活动平台递进层次机制。在校级创新项目中完成优秀的团队可以申报区级或国家级创新实践活动,完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梯级过渡。“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创业活动”的开展应从大一开始培训和选拔,级级拔高项目标准。高校层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资助标准和激励措施,特别是对指导老师按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分级激励。三、加强与校外资源交流,加速人才升级。特别要注重与实力雄厚的老牌本科院校交流经验,建立“校校联盟”,创建互联创新实践基地和师资互通,形成协同创新联盟,借力发展,加速人才升级,快速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力与社会辨识度。

4 基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3+”型多维一体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措施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多方谋划,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专业实践和综合能力开发,培养创业人才既具专业和技术背景,更具创新创业心理素养、创业知识构成和创业行为能力,其培养过程既需要“专业-创新-创业-产业”及其相应主体、要素、资源的融合联动,又需要将促进学生个体自由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9]。因此,基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3+”型多维一体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4.1 建立以OBE为导向的“工作室+专业实训室”开放式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师,将各类国家级或区级比赛融入其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竞赛项目获取比赛奖项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创业活动”为载体,打造立体化创新实践平台。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国家级或区级选拔比赛有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营销挑战赛,全国大学生营销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ERP模拟大赛等,另外,通过设置专业科目校级比赛项目,夯实各部分专业技术能力,筛选优秀比赛根苗。鼓励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教师的辅导下开展创业项目的策划,积极参加国家、省级等各类别各层次的创业大赛。

4.2 建立校企联合会,设置校授企评岗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连接问题,就要把教学课程细化,建立从基于技术岗位能力制定实践计划,实行“专岗专培”模式。对岗位“零认知”新生进行“新生特训营计划”,培训认知即将面临的抉择岗位基础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接着新生选择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岗位,例如国家学科目录“工程管理”专业,高校的岗位设置为预算岗、施工岗、合同管理岗等,并为新生发放岗位能力手册。按岗位将学生分类完成后,针对不同的核心岗位能力,不再以传统课程教材为单位,而是以岗位能力项目为科目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反复循环进行项目训练和教学,直至学生能熟练运用岗位主流技能。最终的教学效果由企业来评价,在高校设置校授企评岗位,并给予高校适当待遇,按照高校人事规定进行管理。

4.3 建立科技活动节,打造个性化创意实验室

创新创业氛围十分重要,需要激活校园创新内力,营造科研创新氛围。比如推出“科技活动月”“IT 文化节”“绿建能手旗舰赛”“市场创新创业讲坛”“营销推介会”等知名企业牵手大学校园举措,邀请企业人员或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10]。另外,为提高学生创新兴趣,增加动手机会,可以打造若干创意实验室,“创意实践室”(studio)应独立设置于各专业实验室之外,可有多个独具风格的单元室组成,内部装饰要能满足创新团队需求,例如设置多媒体、可自由拼接的桌椅和便签板等。学生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哥顿法等产生新方法和创新思路,通过创意教室的各种实验模型的排列组合实验,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不同的路径思考问题,碰撞出灵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脑力思考能力,更新学生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形式决定实质,外部系统元素注入、内部系统元素更新两者结合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原动力。

5 结语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趋向高质化和广度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然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短板,地方高校应深入企业产业链,挖掘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瓶颈,集中力量力求突破,并开展校授企评的详细方案研究,力求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发挥到实处,并结合OBE教学理念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以释放学生创造性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为目标,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把创新教学落实到育人工作的每处细节。

猜你喜欢

应用型岗位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