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3-14尚月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3期
关键词:利巴韦聚乙二醇丙型肝炎

尚月华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常用药物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有多数的患者可发展成为慢性丙型肝炎,其中有部分患者还可发展成为肝硬化[1,2]。慢性丙型肝炎不及时治疗可对患者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本研究纳入本院50 例2012 年8 月~2017 年8 月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及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2 年8 月~2017 年8 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及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各25 例。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年龄31~56 岁,平均年龄(41.79±4.81)岁;男18 例,女7 例。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年龄32~57 岁,平均年龄(41.67±5.13)岁;男17 例,女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 采取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其中,普通干扰素皮下注射,5 MU/次,每2 天注射1 次;而利巴韦林500~1200 mg/d,治疗48 周。

1.2.2 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 采取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皮下注射,150 μg/次,1 次/周;利巴韦林500~1200 mg/d,治疗48 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病毒HCV-RNA 载量和生存质量评分;症状改善时间、病毒HCV-RNA 转阴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白细胞减少、脱发失眠、发热、头痛。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慢性丙型肝炎症状消失,病毒HCV-RNA 载量和生存质量改善>50%;有效:慢性丙型肝炎症状改善,病毒HCV-RNA 载量和生存质量改善25%~50%;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总有效率高于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病毒HCV-RNA 载量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治疗前病毒HCV-RNA 载量、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253.13±21.01)copise/ml、(63.21±1.21)分,治疗后分别为(133.01±11.01)copise/ml、(50.26±1.90)分。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治疗前病毒HCV-RNA 载量、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253.21±21.21)copise/ml、(63.13±1.03)分,治疗后分别为(89.02±5.21)copise/ml、(95.11±1.66)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病毒HCV-RNA 载量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毒HCVRNA 载量和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改善,且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程度改善优于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病毒HCV-RNA 转阴时间比较 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症状改善时间、病毒HCV-RNA转阴时间分别为(12.16±1.07)、(33.48±1.21)周;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症状改善时间、病毒HCV-RNA 转阴时间分别为(17.21±1.26)、(46.79±1.25)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症状改善时间、病毒HCV-RNA 转阴时间均短于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发生胃肠道不适1 例,白细胞减少1 例,脱发失眠2 例,发热1 例,头痛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发生胃肠道不适2 例,白细胞减少2 例,脱发失眠4 例,发热2 例,头痛3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0%。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60,P<0.05)。

3 讨论

目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数量正在明显增加,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生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可导致肝脏出现慢性炎症甚至纤维化,甚至可演变成为肝细胞癌,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健康和生活均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需要积极实施抗病毒治疗[4,5]。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中,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种,可结合细胞膜干扰素受体促使细胞产生一系列抗病毒蛋白,将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环节阻断而对病毒复制进行抑制,发挥治疗作用[6-8]。但是普通的干扰素半衰期短,有较大的血药波动,不良反应较多,且病毒学持续应答率较低,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张妍妍[9]的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确切,治疗48 周后观察到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聚乙二醇干扰素有稳定性高、无毒、水溶性高等特点,可有效提高干扰素生物学活性,降低肾小球滤过,升高血药浓度,且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较大的分子量,聚乙二醇干扰素血清半衰期延长,可维持相对较为稳定的血药浓度,促进药物治疗疗效的提高。聚乙二醇干扰素用药次数相对于普通干扰素而言更少,可更好发挥临床治疗作用,提高用药的简便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张广福[10]的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与利巴韦林联用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确切,其对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水平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AST、ALT、Ⅳ型胶原(Ⅳ-C)、LN、HA、Ⅲ型前胶原(PC Ⅲ)的测量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可见,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更好,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

本研究中,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采取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则采取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病毒HCV-RNA 载量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毒HCVRNA 载量和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改善,且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程度改善优于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症状改善时间、病毒HCV-RNA 转阴时间分别为(12.16±1.07)、(33.48±1.21)周,均短于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的(17.21±1.26)、(46.79±1.25)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00%低于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组5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60,P<0.05)。从结果可见,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更高,相对于普通干扰素药物不良反应减少,可能和用药的次数较少等相关。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利巴韦聚乙二醇丙型肝炎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复明胶囊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研究
基于全科医生丙肝认知现状探索基层丙肝消除策略
注意利巴韦林的生殖毒性和溶血性贫血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这些人群慎用利巴韦林
丙型肝炎的最新传播途径与预防研究进展
键凯科技(688356) 申购代码787356 申购日期8.13
聚乙二醇为软段聚氨酯自修复涂层性能研究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