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装饰特征研究

2020-03-11崔婉玉姚磊王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装饰

崔婉玉 姚磊 王文

摘 要:湘南地区的地形阻碍了当地各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湘粤古道”的开辟促进了湘南地区与中原在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交流。文章以湘粤古道上的坳上村建筑装饰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解析建筑装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以促进传统建筑装饰的保护与发扬。

关键词: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装饰;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项目)“湖湘文化遗产保护‘关联耦合空间形态研究——以潇贺古道永州段为例”(18B122)研究成果;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潇贺古道(道县-江永段)沿线传统村落聚落形态及演变研究”(18C0157)研究成果。

湘粤古道始建于秦朝,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起于郴州,止于宜章。《郴州志》记载,秦朝远征南越,湘粤古道由此初步形成,至汉朝,经桂阳郡太守大规模的改造,形成了至今沿用了两千多年的湘粤古道。湘粤古道在古代是一条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也称“骡马古道”。

坳上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当地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郴江河上游从坳上村北面自西向东流过。坳上村东面为平地,西靠青山。湘粤古道位于坳上村西面10公里之外,其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使得坳上村逐步成为了“地主”之都与粮食买卖中心,促进了当地的商业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

一、村落历史文化与建筑特征

(一)历史背景

坳上村主要以李氏村民为主。《湘南李氏通谱》第九卷记载:“李氏谦公盖甫生宋宁宗庆元六年(1201年),后避乱隐居郴邑秀才乡。”坳上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坳上村的李氏发展已有800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坳上村因毗邻湘粤古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经济发展较快,村民财力雄厚。为改善住房条件,当地人拆除旧房建新房。现如今,坳上村留下来的建筑主要具有明清鼎盛时期湘南民居的特点,本文主要对现存的民居建筑进行研究。

(二)村落布局

坳上村的选址布局按照风水学中的“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原则,建筑依山而建,北面临水。村内分为上湾头与下湾头,上湾头位于整个村落的西部,是坳上村的发源地,主要建有古井、古宗祠,房屋坐南朝北。下头湾地势相对于上头湾低三至四米,有三处石阶相连。下头湾以古建筑群为主。上头湾因地势或者路况等原因,房屋坐南朝北,反映出古人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坳上村内现存古建筑中有64幢清代建筑、3幢明末建筑,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古建筑格调统一,规划整齐,房屋与青板石呈“井”字形分布。

(三)公共空间以及单体建筑

湘南地区传统民居多是清代留下来的民居,坳上村建筑群多是清代风格古建筑群,有马头墙、硬山顶。坳上村建筑外形为四边形,建筑平面有明显的中轴线,并且严格地依中轴线从前到后建造。中轴线两侧的房间称为“间”,“间”是建筑单体,数量的多少显示出建筑等级的高低。建筑由大门、厅堂、天井、后屋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

坳上村的建筑为砖木瓦两层结构,房屋的梁使用杉木和松木。因湘南地区多为喀斯特地貌,坳上村民居修建就地取材,多选用青石作建筑材料。青石经过高温烧制,可形成青砖青瓦。民居建筑中的马头墙作阶梯状迭落一到三级,少量迭落五级,材质为清水灰砖,墙顶覆盖青瓦。

二、建筑装饰

(一)主入门

湘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大门通常由门罩和大门两部分组成,门罩具有挡雨的实用功能,民居中的大门是湘南地区外立面的重点装饰部位。古人将“声望”称为“门望”,大门反映着一个家族的財力底蕴。坳上村大多数民居的门都是由入口向内推入,形成与外墙的凹面,大门与外墙构成一定的角度倾斜,起到风水学中“藏风聚气”的作用。坳上村的主入门在形式上又分为两类:一类门上嵌一根横梁,木质材料,刻有雕花和麒麟戏珠,寓意吉祥辟邪挡煞,悬空状;另一类大门门上开有格栅窗和小的直棂窗,这一类在湖南地区较为常见。

1.匾额

匾额为古建筑的画龙点睛之处,坳上村民居的匾额在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大门的门楣上方凹入牌匾,另一类则是在门簪上搁置匾额。匾额外轮廓有彩绘的动植物纹样,匾额中有书法字样,如“文忠世第”“月明风清”等,体现了坳上村人的崇文重教。如今,大多数匾额都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匾额旁边有彩绘山水画以及灰塑的植物和鸟,两侧写有“竹报平安”和“富贵花开”。

2.门簪

古建筑中,门簪的作用与女子发簪相似,是用来固定门扇的,门簪的主要功能为装饰民居门面。坳上村民居中的门簪形式丰富多样,有圆形、六边形和异形等,正面雕刻手法以浮雕为主,雕刻图案以八卦图居多,也有少量的花纹木雕,侧面大多也是浮雕雕花。

3.门槛

门槛最初的功能是防止户外积水进入屋内,本是以木质材料为主,但因湘南地区潮湿多雨,所以当地运用石材作为门槛,木门框固定在石墩上,可防潮。门槛是大门中最显示社会地位的装饰,古人认为门槛可以守住运势,所以门槛很高。石墩以浅浮雕为主,图样有龙、凤、水鸟、鹿等。

(二)窗

湘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窗可分为方窗、花窗、横坡窗、槛窗和小型牖窗,建筑的外立面通常是横坡窗、花窗。横坡窗一般位于大门的正上方,起到为民居中的堂屋采光和通风的作用。方窗和花窗大多位于大门两侧的墙体上,材质一般为木质或砖窗。小型牖窗一般结合封火墙而设置,主要功能为丰富建筑的立面。

1.外窗

坳上村民居中的外窗主要分为格栅窗、牖窗以及普通窗户,材料主要为木质和石料。格栅窗位于大门上方,通常是格心棂格组合,加入木雕图案,一般是花鸟走兽居多,有吉祥之意。坳上村民居以建筑立面为主,分为上下层。上层窗户设置在建筑外立面的檐口下方,以小型牖窗为主。小型牖窗多以梅花形、圆形为主,而外墙窗户做法简单,以直棂方窗为主。

2.内窗

坳上村民居中的内窗设计主要以冰裂纹、斜交、正交、回纹等形式为主,内窗相较于外窗在雕刻手法以及装饰上较为丰富,棂格间双面雕花,以花鸟、聚宝盆、蝙蝠、铜钱、葫芦等装饰纹样为主,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多样性,装饰上带有一些金色和蓝色,但由于岁月的流逝和保护不当,装饰色彩已经脱落。木雕装饰雕刻精美,造型别致,多用透雕和浮雕的手法。

(三)封火墙

湘南地区传统民居通常是单姓聚族而居的村落,建筑之间较为紧密,为了阻隔火势蔓延,修建山墙,又称做封火墙。坳上村民居中主要是以马头墙和人字形山墙为主。马头墙的座头是鹊尾式,形式上使墙体显出动态的美感,同时村内一部分山墙会开设门窗和梅花形状的气孔。马头墙侧面以灰塑、雕刻装饰,装饰工艺以圆雕、线雕居多,图样以花居多,如向日葵,但大部分雕刻装饰已经脱落,难以分辨。

三、装饰的文化内涵

湘南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的表现丰富多样,纹样寓意主要以形象比拟、色彩比拟、谐音比拟等为主,折射出当地的民俗和文化,装饰纹样不仅仅是片面的形式优美,也反映出古人对装饰寓意的重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古代民居装饰图案结合了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形象比拟

1.珍禽瑞兽、植物纹样

坳上村民居的装饰中,动物纹样的象征意义应用广泛,主要是瑞兽和珍禽。石墩刻的图案多为龙凤左右相对或逐鹿中原。龙凤的形象象征着神圣与圣洁,鹿在这里寓意权力 。貔貅雕刻在民居基石上,寓意镇宅辟邪。鸟虫类,如仙鹤,象征着祥瑞和长寿,也比喻为官清廉。

植物纹样主要有梅花、菊花、竹、向日葵等。屋檐上的瓦頭运用“花型”瓦头,这属于湘南独特的作法。“竹报平安”和“富贵花开”,寓意希望平安,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

2.文字装饰、人物传说

檐口的装饰主要以水墨画与诗词相结合,体现出坳上村村民对读书的崇尚。水墨画的内容以山水、荷花、兰花、花鸟等为主,色彩以黑白色为主。还有一种人物装饰,如八仙过海和文财神,体现出住户向往读书和做官。

(二)色彩比拟

色彩在建筑的艺术造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坳上村民居的建筑外立面整体上以白、青、灰三色为主,色调明度保持一致,体现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承袭了中原建筑特点,又因就地取材,顺应自然,总体色调清淑素雅。坳上村民居在门罩上的彩绘尤为丰富,以绿色、红色和黄色为主,颜色对比强烈,颜色的搭配变化与图案相互映衬,使得建筑门罩更显得华丽。

(三)谐音比拟

1.动植物

鹿,谐音“禄”,有加官进爵、升官发财之意,寓意为“禄”和“路”。石墩雕刻图案为鹿衔着如意,寓意福禄如意。图案为双鹿,寓意路路顺利。蝙蝠为 “遍福”谐音,表示遍地是福。图案为蝙蝠头朝向下的灰塑浮雕,寓意福从天降,是招财纳福的吉祥征兆。

植物中莲与荷的谐音为“年”“连”与“和”“合”,有和谐团聚之意,莲与荷有和合美好的寓意。此外,如意与柿子做搭配,寓意“事事如意”。这些题材常装饰于门枕石、门槛、承重石、柱石、窗户、撑拱之上。

2.宝物器物

坳上村民居的建筑基石上雕刻瓶中插入四季花,而瓶的谐音为“平”,与四季花结合谐音寓意四季平安。器物装饰可搭配许多其他事物,从而有其他寓意,这都是借由谐音表达着主人的情致与期望。

参考文献:

[1]范迎春.湘南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初探[J].美术大观,2007(12).

[2]张思英,伍国正.湘南地区坳上古村传统村落形态与建筑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18(3).

[3]殷明芳.郴州坳上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装饰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金华市建筑装饰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