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不拘形,书香润人生

2020-03-11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电子书纸质国民

事件概述

第22个世界读书日前夕,一组数字令人深思。我国成年国民阅读量比去年增加0.02本,但与日本、德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纸质书阅读时间总体有所提升,但与手机阅读时长的差距却越来越大。2016年,我国成年人平均每日阅读纸质书的时间为20.20分钟,看手机的时间则长达74.40分钟,是读书时间的3.7倍。

2020年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据调查统计,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了0.48本。我国成年国民中,11.1%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数据显示,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

报告认为,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喜欢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而喜欢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则上升明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使得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也带来了纸质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根据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调查研究发现,36.7%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比2018年的38.4%下降了1.7个百分点;43.5%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比2018年的40.2%上升了3.3个百分点;10.6%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7.8%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0.9%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虽然“读”的书少,但是“听”的书多。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继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

多维解读

角度一:传统与现代方式的碰撞

随着网络的大步发展,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的矛盾由来已久。生活工作的日益繁忙,闲暇时间的大幅缩减,除专业的文字相关工作人员外,纸质书已经淡出了大部分人的视野。纸质书以其精美的装帧、厚实的手感俘获了多数文艺青年的心灵,电子书则凭借其资源丰富、时空自由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无论是纸质书适合“深阅读”、电子书适合“浅阅读”的观点,还是纸质书“更有温度”、电子书“娱乐化”的论调,无法否认的是这两种都是阅读的有效方式。面对传统与现代阅读方式的碰撞,是守旧回歸、将阅读作为一件极富仪式感的大事来做,还是追求便捷、将碎片时间充分利用?其实无论选择哪种,都是货真价实的“读书”。与时俱进,追求创新,听也好,读也罢,说到底,不拘于形的阅读才不辜负阅读本身。

角度二: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交织

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选择了更快更直接的解压方式。“暴富”、赚钱等词汇的出现频率日益增加,而阅读这种充盈精神世界的方式却被很多人抛之脑后。究其本身而言,追求物质财富绝非庸俗媚富之举。经济实力直接决定生活水平。退一步而言,阅读本身也在消耗金钱。这是无可厚非的。读书日活动所希望或者所想要提倡的,是呼吁现代人能在谋生的同时,丰富内心涵养。“扫盲”早在多年前就已完全实现,读书不会存在“不认识字”而读不下去的情况。“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选择一本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书,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书香,在烟火气的生活中,增加一点“仙气”,何乐而不为呢?

角度三:深夜与未来方向的指引

“书到用时方恨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都显示着读书对我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阅读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它能让你在被生活苦难压得脊背弯曲的时候,给你治愈创伤的良药;能让你在重重雾霭中看不清方向的时候,给你前方道路的指引。读书使人明智,它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给你增加有效的时间。换句话说,书中不一定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指路明灯。

猜你喜欢

电子书纸质国民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指导小学生纸质阅读的研究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4.65本
莲 藕
谈谈电子书
电子疲劳
电子书可以帮助提高儿童的词汇量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我与电子书结了缘
“国民”与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