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学视角浅析瑜伽中的审美经验

2020-03-11陈子衿

ViVi美眉 2020年9期
关键词:瑜伽美学身体

摘要:瑜伽是古老的印度文化,它从一种美学流派,发展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了实践、真理的检验得以延续。本文旨在从瑜伽审美的角度,从实践、心理层面讨论瑜伽带给我们的思考。瑜伽作为一个媒介,搭建起了人内心与身体的桥梁,在瑜伽中,我们不仅习得了技能,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更加感恩生活。当下,我们不应该盲从消费社会所宣扬的理想化审议形态,沉迷于外在的包装与修饰,而应努力追求柏拉图意义上的“美的身体”与“美的灵魂”。

关键词:瑜伽;身体美学;审美;实践

一、瑜伽的起源与现状

瑜伽在今天作为一项健身运动项目为人所熟知。事实上,瑜伽的起源源远流长,早在距今五千多年的哈拉巴古城文明遗物中就可以见到瑜伽冥思的雕像。当时的人们将瑜伽作为一种隐修的法术加以练习,从而连接起人的身心与性灵。在瑜伽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人断不可忽略,他就是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帕坦伽利是人类史上第一份瑜伽实践文献《瑜伽经》的作者,也是开辟瑜伽研习与实践并存的第一人,他使得原本作为森林隐修精神的瑜伽走入到人间,并构成了印度六大美学派别之一。今日有关于瑜伽的研究,多是在其研究基础上所做出的。本文也要从帕坦伽利《瑜伽经》以及其他几部同样重要的研究著作出发,探讨瑜伽中潜藏的审美经验。

瑜伽一词,英文名为“Yoga”。“Yoga”一词与英文的“Yoke”在英文上同源,与两个梵文词源“Yuj samadhau”和“Yujiryoge”有关,前者意味着“心灵的完美专注”,后者则意为“合一”。所以瑜伽就有了这两层意思:专注与合一——专注是就心灵层面而言的聚焦与注意力的集中,合一是就是于整个存在界的关系而言的身心合一。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曾经提到:人在内心层面存在五个基本状态——即“烦乱”“迷惑”“分心”“专注”和“控制”——个人的情绪平和而且纯净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能力。这五种心理状态按照“专注和合一”的标准衡量,程度也是逐渐递增的。随着专注与合一程度等等增强越到后一层也越难达到。“心象”不是我们日常所看到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处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状态,只有启动知觉,我们才能一层层地探究,才能看到它的真实所在。

同样,在另一部有关瑜伽的著作《薄伽梵歌》中,所提到的瑜伽也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认知的瑜伽运动,而更加泛指一种行为模式。关注人的起居行为,生活方式,言传身法,类似于宗教戒律与行为规范。《薄伽梵歌》总结了四种瑜伽修行的主流模式,分别是行动瑜伽、智慧瑜伽、奉爱瑜伽和胜王瑜伽。这四个瑜伽流派也各有其经典依据,如行动瑜伽主要依据《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的教导,强调行动上的净持与舒缓;智慧瑜伽以商羯罗的不二论美学为基础,注重内省与心灵自持;奉爱瑜伽以纳拉达的《奉爱经》为依据,强调内心良善与奉献;胜王瑜伽则直接以帕斯坦利的《瑜伽经》作为根本经典,以“瑜伽八支”为基础展开对精神与意念的修炼。

二、瑜伽中的审美来源

瑜伽所包含的精神价值与美学价值远远超于其作为运动本身。其中蕴含着来自异域的古老文化与审美精神,与中国的传统美学视角加以审视也不乏相通之处。本文从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审美的不同视角出发,浅析瑜伽中的美学精神与美学价值。

古往今来,人们在身体审美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追求与努力。中国传统美学也为增进身体审美的锐度,以及身心和谐的能力提供了很多的实践法 ——诸如禅宗、太极等等。身体美学将外在化的生理身体和内在化的经验身体相结合,倡导灵肉兼修。在修习瑜伽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敞开心灵,调整视角,尽可能使自己与古人的看待世界方法相吻合。

从西方美学史和美学史看来,不同美学家对于身体有着不同的理解。从以柏拉图为首的扬心抑身、身心二分法,到以尼采为首的解放身体,身体这一概念也从抑制向一个接受的势态去转变,社会不断地给予身体更多的关注思考。身体在传统美学中被孤立,被认为是与心灵的对立面,被认为是欲望的象征。这扭曲了我们对身体的真实看法,阻碍了我们去探寻身体真理的渴求。身体美学是主张以身体为中心,身心不分、知行合一的美学理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舒斯特曼。

笔者认为,身体美学理念和瑜伽理念不谋而合。瑜伽不仅是实践的身体美学,也包含理论的身体美学,实用主义是舒斯曼特身體美学的核心,也是其区别于意识化美学抽象思维之处,实用主义美学看重人的生活实践,而瑜伽正是为这种实践提供了可能,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瑜伽大师,境界层次虽不同,却都在亲身经历着这样的瑜伽实践,这过程中有隐忍,有疼痛,有坚持,有喜悦。瑜伽实践也带来了一定的意义与价值,改善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指数。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繁多的身体产业也开始蓬勃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审美泛化的现象,也使审美标准趋向于单一,将美的维度趋向狭窄,但这些也仅仅是停留在韦尔施所说的“表层的审美化”。在另一个概念“深度的审美化”中,则更加关涉人的内心生活世界的审美化以及认识论的审美化。瑜伽则是融合了“表层的审美化”和“深度的审美化”。思想家奎师那曾在《瑜伽经》中说过,经过瑜伽的修习,灵性的知识就会在内心显现,照亮一切。“获得这样的喜悦后,人永远不会背离真理,不会认为还有比这更高的成就。在这种情况下,人即使陷于最大的困境,也永远不会动摇。这样才真正摆脱了因与物质接触而产生的痛苦。”笔者认为,在灵性得到升华获得喜悦的背后,则是瑜伽“深度的审美化”所带来的益处,通过瑜伽实践这一过程,修习者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升华与体悟,这是仅仅精通于修习技法而所不能及的程度。

哲学家舒斯特曼认为:从事美学实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理论的实践,它关注对世界——包括人的本性、知识和人类社会制度的一般的、体系的观点的明确表达或批评”。而另一种则是作为生活艺术的美学实践,在生活中身体至关重要,因为其是审美欣赏和创造性自我塑造的媒介和场所。而另一位有着常年隐修经验的宗教实践家,同时也是一位瑜伽士的哲学家辨喜,他的瑜伽哲学短期内在印度和欧美广泛传播,并且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一切都与瑜伽所关注的理念与当今时代的困局息息相关。

三、瑜伽的媒介价值

李泽厚在《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中提出:“如何在高度化机械化的世界,重新振兴对人类的肢体活动的培育训练,包括今日的气功、太极拳,便不只是涉及人的肢体活动的培育训练或延年益寿的问题,而且其中也包含有人的自然化和自觉塑造心理—情感本体的美学问题,这与美感的三形态也是密切相关的”。培养和改善身体感知身体经验,使我们的审美意识变得更加愉悦和敏锐。”

这就告诉我们,身体既是实践的载体也是实践的目的,身体不仅是客观的物质的自然的肉身躯体,而且也包含着感性的经验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多维度因素。身体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它也是包含着人类情感的本体即“情本体”,“情本体”重点阐述了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活:个人主体性;(2)活得怎样: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

这两个问题都是需要人自身去思考去挖掘的,人不应该单纯为了“理“或”欲“而活,而是更应该为了理欲交融的“情”而活,瑜伽在修习的过程中也包含了这两个问题,这涉及人类心理情感层面的问题,以个体的生存情绪、体验、感受为核心。这恰恰就是瑜伽的媒介价值所在——瑜伽作为一种连接身心的媒介方式,有助于疏导人的主观情绪,将其与人的身体更好串联,从而产生正向的疏导与控制。

柏拉图曾经说过:“最美的境界在与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和谐一致,融成一个整体。”瑜伽在修身的同时也教会习练者修心,完美诠释了柏拉图最美境界的观念。在瑜伽实践中,我们处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即使它是日常功能区中的书房、客厅,亦或是专业的瑜伽教室,都因为有了瑜伽这项实践活动而赋予了此空间特定的氛围。

瑜伽作为一个媒介,搭建起了人内心与身体的桥梁,在瑜伽中,我们不仅习得了技能,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更加感恩生活。当下,我们不应该盲从消费社会所宣扬的理想化审议形态,沉迷于外在的包装与修饰,而应努力追求柏拉图意义上的“美的身体”与“美的灵魂”。在追求过程中,媒介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瑜伽作为这样的媒介之一,在与现代人生活交融的过程中实现了其积极的价值與意义。

参考文献:

[1]韦拴喜,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

[2]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1.

[3]黄宝生,奥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印]毗耶婆著,黄宝生译.薄伽梵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印]哲帕坦伽利(PATANJALI)著,黄宝生,季羡林译.瑜伽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

作者简介:

陈子衿(1996.6-),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瑜伽美学身体
印花派对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迎接瑜伽日
亲子瑜伽有魔法
纯白美学
我de身体
动物中的瑜伽高手
我们的身体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