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联动视角下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研究

2020-03-11何颖珊

广东社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价值链一带一带一路

何颖珊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演变愈发激烈,二战后形成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日益跟不上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致力于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伴随着地缘间摩擦风险不断上升、逆全球化风险持续增加、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经济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努力改变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窘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事实上,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中国不仅在全球公共产品建设中做出大量贡献,更是为构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产业联动格局。如何通过产业联动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模式和地位,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话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共建“一带一路”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层面,从不同视角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影响机制; 二是在实证层面,采用定量方法检验共建“一带一路”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影响效应。

在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分析方面,越来越多学者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形成新的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刘志彪(2018)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利用“双重嵌入”模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上游的路径与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孙军(2018)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三环流”全球价值链体系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陈健(2018)对以中国为主导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路径。韩晶(2018)对“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塑“双环流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黄先海(2017)提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是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型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关键。秦升(2017)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如何重塑全球价值链。王领(2017)从微观层面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构建路径。蓝庆新(2016)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在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实证研究方面,刘敏(2018)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对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有促进作用。黄先海(2018)首次运用GTAP模型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彭澎(2018)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FDI能有效提升双方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并且对中国的影响效应更显著。张远鹏(2017)实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为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提供上游供给和配套。魏龙(2016)利用WIOD数据、KPWW方法以及构建指数指标体系,验证了“一带一路”战略对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具有经济可行性。

总结而言,上述文献对共建“一带一路”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均做出了有价值的研究,但现有文献鲜从产业联动的视角研究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未能深刻认识到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产业联动格局。为此,本文尝试从产业联动这一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产业联动对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影响机理,这是对现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联动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探索与沿线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的契合点和共振点,在产业联动规模、产业联动领域、产业联动机制、产业联动载体、产业联动微观基础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为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一)产业联动规模迅速扩大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2019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累计超过7.8万亿美元,增速远高于同期外贸增长率,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8.8%。在双向投资方面,2013—2019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11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5.2%,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也超过了400亿美元。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累计接近8000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累计超过4000亿美元①。

(二)产业联动领域不断深化

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但在传统优势产业如轻工、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开展合作,而且也在优势富余产能如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强合作,同时还围绕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如电力设备、工程机械、通信设备、高铁和轨道交通等行业深化合作。此外,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的重心正逐渐扩展到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领域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产业联动机制日益完善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加快与沿线国家建设自贸区,致力于构建覆盖“一带一路”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已先后同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5个自由贸易协定。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工作组和投资合作工作组组建,先后与37个沿线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5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此外,中国还与19个沿线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与14个沿线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协议②。

(四)产业联动载体蓬勃发展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区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中罗勇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等一批示范园区。据《中国“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助力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中国企业在46个沿线国家在建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113家,累计投资366.3亿美元,入区企业4663家,总产值1117.1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30.8亿美元③,已成为中国和沿线国家产业联动的重要载体。

(五)产业联动微观基础不断夯实

作为中国促进“一带一路”产业联动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打造了一批标杆性、引领性、带动性较强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同时,随着中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正逐渐成为推动“一带一路”产业联动的生力军。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在纺织、轻工、汽车、家电等领域积极布局海外生产基地,为推动“一带一路”产业联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产业联动视角下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的机理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和跟随者,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并长期处于中下游环节。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崛起,无论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还是竞争力来看,均取得巨大飞跃,实现了在全球价值链阶梯上的攀升。然而,中国只是从全球价值链阶梯的底部往前进了一小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其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凭借资金、管理、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俘获”,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被治理的“外围”地位。因此,中国要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就必须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共建新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全球价值链联系,逐步从参与全球价值链治理向完善全球价值链治理转变。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产业联动格局。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关联性和依存度大幅提升,只有通过产业联动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来看,产业联动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产业联盟。

(一)“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为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提供前提条件

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本质,而产业联动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分工的节点由产品转变为要素,一国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决定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近年来,伴随着要素流动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不同产品和产品生产中的不同环节及工序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重新配置,全球价值链分工进一步细化,并由此重塑了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为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提供前提条件。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和突破口,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供硬件保障。过去通道不发达是制约中国与沿线国家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重要因素,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陆海国际大通道建设,为打通要素流动通道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破地区间要素流动障碍,为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实现要素跨区域的优化配置提供制度保障。近年来,中国先后和多个沿线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努力消除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制度性壁垒。

(二) “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推动产业转移,为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提供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担负着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任务,是中国布局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一批后起的亚洲国家对中国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快速提升,中国低端制造业呈现出向周边国家转移趋势。“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和亚洲区域产业分工网络构建,构筑起互利共赢的区域价值链乃至全球价值链。

具体而言,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和具有不同的产业优势,从而使产业转移具有现实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的中国以其先进的工业结构占据了“一带一路”价值链的顶层,并形成以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为特征的产业优势。通过“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中国部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产业逐渐向沿线国家转移。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具有能源资源禀赋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产业优势,能够较好地承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因此,“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通过合理布局中国产业转移的区域与环节,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全球价值链联系,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

(三)“一带一路”建设能够通过产业联盟催生一大批跨国企业,为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奠定微观基础

跨国企业作为推动价值链全球分布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微观基础。跨国企业通过FDI或非股权模式将其不同的生产阶段布局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资源以实现成本最小化,极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当跨国企业价值链延伸到全球,一种新的全球价值链也随之形成。当前,全球价值链正在跨国公司主导下发生重构,中国本土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夯实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微观基础。

近年来,随着中国总体经济实力增强,一批本土跨国企业崭露头角,但距离世界一流的全球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微观基础支撑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上的话语权(桑百川,2016)。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产业联盟作为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通过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和为企业提供系统、专业、一站式的“走出去”服务,鼓励和支持我国本土企业“抱团式”、“产业链式”、“集群式”出海,致力培育我国本土跨国企业,为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五、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业联动取得显著成效。但整体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业联动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面对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国必须紧扣全球价值链治理要义,以产业联动为抓手,制定实施促进产业联动的政策措施,与沿线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

(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联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联动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联动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配套能力较差

在“一带一路”产业联动过程中,中国部分低端制造业纷纷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然而,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起步晚、工业基础薄弱、工业门类不完整、工业技术水平低、工业产业链条短、以及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配套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严重制约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联动。

2.产业联动面临较大风险

“一带一路”产业联动风险犹存,主要包括:一是政治风险。沿线国家大多处于政治转制与社会转型阶段,面临领土纠纷、政权更替、恐怖主义、分裂势力、社会动荡等问题。二是经济风险。沿线国家大多处于经济转轨阶段,面临经济增速缓慢、货币疲软、通货膨胀等问题。三是文化、种族与宗教冲突风险。沿线国家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因为种族与宗教面临重重矛盾。四是法律风险。沿线国家的法治环境千差万别,许多法律法规在一致性、完善性以及连续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3.产业联动沟通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联动的沟通协调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从政府层面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尚未有效对接,双方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缺乏沟通和协调。从民间层面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的民间经贸联盟、境外行业商协会、企业联盟仍较为薄弱,华商网络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以致不少具体的项目合作、产业合作难以落地,严重影响产业联动的效率及质量。

4.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不健全

近年来,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处于加速发展和向高水平迈进的新阶段,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建设面临较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二是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存在产业选择过杂、未能与当地产业优势相匹配等问题。三是园区建设合作机制不健全,尚未能在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中形成普遍适用的合作机制。此外,境外产业园区建设还存在着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软硬件建设不完善、开发运营模式单一、重复建设等问题。

5.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阶段,不少国家均存在基础设施陈旧、运力严重不足等问题。同时,由于双边和区域运输协定尚未完善,跨境运输时间和成本仍然较高,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政策对接和标准、规则对接尚未完全实现。沿线国家与中国在国家战略和利益上存在利益冲突,妨碍两国政策的有效对接。部分沿线国家长期执行欧美或日韩技术标准体系,甚至明确规定不能使用中国技术标准,导致两国技术标准不兼容。

6.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有待增强

一是不少企业在“走出去”时仍然沿用以前的管理制度,国际化的公司治理能力和内部制度建设跟不上新形势。二是普遍缺乏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制约企业“走出去”步伐。三是大部分民营企业依然采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缺乏产业链整装出海的能力。四是企业“走出去”时往往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存在盲目投资与恶性竞争等问题。

7. 产业联动的扶持政策与服务支持体系严重不足

一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联动的扶持政策仍然存在“限制多、扶持少”问题,不但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而且政策支持力度也不足。二是现有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尚不能适应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联动的需求,亟需加强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建设。此外,“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重大项目库缺失、产业联盟以及智库智力支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剧产业联动的难度。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联动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需要在互联互通、企业培育、机制完善、园区建设、政策扶持、服务保障等领域采取一系列新措施,推动“一带一路”价值链治理模式构建与完善。

1. 大力推进互联互通

一是推进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硬联通”。聚焦“铁、公、机、水”四大重点领域,加快陆海国际大通道建设,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提升运输便利化水平。二是加强以政策、规则和标准对接为重点的“软联通”。鼓励和引导沿线国家加强政策和规则对接,构建多层次政府间沟通交流对接机制。加大与沿线国家的标准对接力度,深入分析沿线国家标准体系,营造标准对接的良好环境,鼓励领军企业参与沿线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中国标准”在沿线国家实施应用。

2. 着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着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和科学引导,鼓励具有竞争实力的本土企业在“一带一路”重点地区和重点国家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开展全球战略布局,加快培育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集团。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采取强强联合、“抱团出海”等方式共同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提升我国本土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规范海外投资行为,改善海外投资绩效。

3.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引导“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与沿线各国重大发展战略相融合,推动双方签署产业合作协议,制定和实施产业合作规划,成立产业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搭建产业合作政策沟通平台。二是建立健全行业沟通协调机制。鼓励商会、行业协会组建各类产业联盟和搭建产业交流平台,引导中国与沿线国家商会、行业协会扩大交流和合作,支持商会、行业协会通过举办会议、展览、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

4. 强化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加强海外产业园区统筹布局和组织引导,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扶持政策。培育发展一批海外园区专业开发企业,鼓励园区专业开发企业到海外自建或共建高水平产业园区。支持海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强境外园区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建设,创新园区运营模式,提升园区管理水平。深化完善“一带一路”境外合作园区建设的合作机制,创新产业园区合作建设模式。依托本土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上下游企业进区入园。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撑体系,为海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提供投融资服务。

5. 构建政策扶持体系

一是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加快签订和落实双边税收协定,对企业开展“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二是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公共资金的引领示范作用,支持人民币海外基金、买方信贷、援外贷款和出口信用保险向纵深拓展。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优化沿线网点布局,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协调,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民间资本共同开展“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合作。

6. 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一是健全中介服务机制。加快培育面向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中介机构,鼓励中介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中介机构与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二是建立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搭建情报平台与情报网络体系,定期发布重大国别风险评估报告,及时预警和通报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重大风险,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和防范措施。三是完善信息服务机制。编制“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国别投资指南,建立产业合作重大项目库,发布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信息,与沿线国家加强信息交流合作。四是优化宣传推介机制。发挥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积极宣传政府支持政策和推介我国优势产业,营造“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①商务部网站: 《2013年至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7.8万亿美元》,2020年5月18日。

②商务部网站:《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已超千亿美元》,2019年9月29日。

③商务部网站:《中国“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助力可持续发展报告》,2019年4月25日。

猜你喜欢

价值链一带一带一路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