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2020-03-11李晨

今日健康 2020年11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切口

李晨

(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13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在中老年人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该病症是临床上引发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因素,患者会感受到腰部局部疼痛以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临床上对于该病症的治疗,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传统术式为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然而FD 手术尽管能够改善症状,但是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所以术后容易出现腰背疼痛、腰椎不稳等并发症[2]。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 作为一种新型手术,能够为患者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为了就该术式的治疗效果有更清楚的认识,我院展开此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各41 例的参考组和研究组。参考组41 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16 例;年龄最小者28 岁,最大者56 岁,平均年龄(42.4±4.5)岁;病程最短者1 年,最长者5 年,平均病程为(2.8±0.9)年。研究组41 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17 例;年龄最小者30 岁,最大者56 岁,平均年龄(43.2±4.9)岁;病程最短者1 年,最长者6 年,平均病程为(23.0±1.1)年。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诊断标准。②经CT 及MRI 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③伴有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④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椎间盘发生炎性改变。②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③精神异常者。④伴有腰椎肿瘤者。

1.3 方法

参考组行FD 术,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取俯卧位,将病变间隙棘突处作为中点,取一长约4cm 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沿着棘突患侧边缘及椎板对骶脊肌进行剥离,充分保留手术节段,利用枪状钳将部分椎板咬除,并行开窗,清除硬膜外的黄韧带,充分暴露神经根与硬脊膜,并利用拉钩牵引至内侧,充分暴露椎间盘组织,利用尖刀将纤维环及后纵带切开,将突出的髓核组织及椎间盘内残留组织清除。最后再次对神经根管及椎管进行探查,松解神经根。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并进行严密止血,逐层缝合。研究组行PELD 术,患者取俯卧于“U”型垫上或侧卧位,保持腹部悬空,选用TESSYS 椎间孔内窥镜手术系统(德国Joimax 公司,型号:HQ-009),利用C 型臂X 线确定进针点,并作标记,消毒、常规铺巾及手术薄膜。采用质量分数为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在X 线透视下置入穿刺针,确保针尖抵达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前下缘处,并于关节突周围注入3-4mL 质量分数为1%的利多卡因,随后保持穿刺针与上关节突前紧贴,进入椎间盘,并经穿刺针向椎间盘内注入美蓝溶液,对髓核组织进行染色,置入导丝,将穿刺针拔出,将导丝作为中心,做一长约8mm 的切口,再将导棒及扩张导管置入,利用磨钻及环钻对上关节突前上部进行逐级打磨,并将椎间孔及椎管逐级扩大,置入7.5mm 的工作管道,经X 线确定管道位置。随后将内镜置入,将蓝染的髓核组织切除,调整工作通道及内镜方向,探查椎管情况,若髓核突出,可对神经根及硬脊膜囊产生压迫,则需利用抓钳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摘除。将神经根、后纵韧带、黄韧带充分显露出来,利用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形成纤维环,并止血,最后再次探查、松解神经根,拔出工作通道,缝合切口。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采用MacNab 标准[3],优: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疼痛、运动受限等症状,可正常活动;良: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轻微疼痛,活动基本正常;可:患者仅个别症状改善,无法正常活动;差:术后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症状均无改善,无法正常活动。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法)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的疼痛状况。(4)以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估[5]术前,术后1 个月、6 个月的腰椎功能。(5)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状况。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 对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展开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 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 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如下表1 数据所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PELD 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为(0.7±0.3)cm,术中出血量为(31.5±4.6)ml,住院时间为(6.6±1.5)d,均显著小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2.2 临床疗效

如下表2 中数据,接受PELD 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92.7%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3 术后疼痛

如下表3 中数据所示,接受PELD 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1 月、3 月、6 月和12 月的VAS 评分分别为(2.8±1.0)分、(2.2±0.9)分、(1.1±0.6)分、(0.7±0.3)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VAS 评分

2.4 术前后腰椎功能

如下表4 中数据所示,两组患者术前ODI 评分无差异,P>0.05。接受PELD 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1 月、6 月的ODI评分分别为(16.8±2.7)分、(10.9±1.4)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P<0.05。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ODI 评分

3 讨论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传统的FD 手术,尽管能够改善症状,但是对患者的损伤过大,且术中很容易对患者的锥板、黄韧带造成损伤,进而引发术后并发症。在各种微创技术中,PELD 术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最为显著。PELD 在操作中主要由脊柱侧后方进行穿刺,并将工作通道置入,借助磨钻等对椎间孔进行扩大成形术,随后由椎间孔入路对椎间盘进行切除,且不会损伤脊柱稳定性;同时,利用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形成纤维环,可有效保留尚未突出的组织活力,并且PELD 手术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PELD 手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为(0.7±0.3)cm,术中出血量为(31.5±4.6)ml,住院时间为(6.6±1.5)d,均显著小于参考组患者, 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92.7%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68.3%,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1 月、3 月、6 月和12 月的VAS 评分分别为(2.8±1.0)分、(2.2±0.9)分、(1.1±0.6)分、(0.7±0.3)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1 月、6 月的ODI 评分分别为(16.8±2.7)分、(10.9±1.4)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率4.9%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的26.8%,P<0.05。

综上所述,以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但有利于患者加快恢复,而且能够更有效的控制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且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切口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治疗Ⅳ度三踝骨折10例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