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渔舟唱晚》音乐分析中感悟古筝魅力

2020-03-09杨阳

人物画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古筝

杨阳

摘 要:古筝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传统古筝独奏曲,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古箏曲《渔舟唱晚》为例,通过对其进行音乐分析感受古筝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古筝;渔舟唱晚;音乐分析

一、古筝的发展概述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在现代乐器分类法中,属于拨奏弦鸣乐器。早在公元前 2世纪左右,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已在我国秦地 (今陕西省)流传,故历史上又有秦筝之称,因历史久远也称之为古筝。筝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很流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筝的流传更加广泛,《史记·李斯谏逐客书》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古筝是中国古老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在很多的古籍典故中都有对筝的记载和描述。在《战国策·齐策》曾有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古筝具有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丰富的演奏技法,同时又具有相当强大的表现力,因此成为雅俗共赏的乐器,深受人们的喜爱。

筝的定弦最初为5弦,经过9弦的过渡,发展至战国末期为12弦。到了隋代13弦的筝出现了。12弦与13弦筝在唐代长期并存,分别用于雅乐和俗乐之中。在唐代有著名的诗句描写筝演奏的,有许多著名诗人笔下,古筝艺术被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如李白、岑参、顾况、卢纶、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商隐等数不清的诗人都曾写下流传千古的古筝诗篇。曾有“弹筝奋逸想,新声妙入神”的诗句来形容古筝艺术所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唐朝的筝文化又传入到了日本,此后的发展成为日本邦乐的主要乐器。在元明时期,14弦、15 弦的筝出现了,但广泛流传仍是13弦筝。清末至近代,又出现了16弦筝。

筝在民间主要作为伴奏和器乐合奏乐器用于演唱音乐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各具风格特点的地方演奏流派,如山东派、江浙派、河南派、广东客家派、广东潮州派等。

二、古筝的基本构造

古筝的结构由面板、筝头、筝尾、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组成。

筝长为1.63米,21弦,其形制为长方形,弦架“筝柱”(称“雁柱”)可通过左右移动调节音高,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定弦,因不同地区、不同曲目也有不同定弦法。在筝的发展过程中虽有12、13、18、23、25弦等,最早以25弦筝为居多,但目前最常用的为21弦筝。筝的种类在发展变化中有“蝶式筝”、“转调筝”等新的种类产生。现在也出现了方便携带与演奏的便携式古筝、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

筝广泛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戏曲、歌舞、曲艺音乐的伴奏,因其宽广的音域,优美动听的音色,表现力强,在现代有“东方钢琴”的美誉。

三、《渔舟唱晚》音乐分析

1.作品简介

这是一首具有传统风格的独奏曲。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的素材变化改编而成。也有说它是演奏家金灼南根据聊城地区民间筝曲《双板》演变的乐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在以后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又作了改编。

《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以如歌的旋律描绘了展现了一幅渔船晚归,渔歌四起的画面,让人产生了对夕阳映照湖面,渔船随波渐行的优美景象的无限遐想。

这首作品一经问世不仅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古筝独奏曲,同时也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开创了筝曲新纪元的名筝曲。

2.音乐分析

《渔舟唱晚》用如歌的旋律、律动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而归的喜悦场景。全曲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优美的旋律体现了 “唱”的自得和“晚”的意境,乐句之间基本是对答的“对仗式”规整结构;乐曲的后半部分,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速度、力度渐次变化的发展,表现了百舟竞归的欢快场景。

全曲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采用平稳抒情、悠扬如歌的旋律,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演奏技巧奏出特有的滑音和颤音,给人一种静谧而又自得的“吟唱”感,展现了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映出晚霞,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湖面,在夕阳渐渐西沉,帆影缓缓移动,渔民轻轻歌唱……抒发了作者对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唱晚”之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音乐情绪由第一部分的后半部从前半部分的悠缓宁静向欢快活跃过渡,通过稍快的速度表现了渔民乘风波浪的欢快情绪。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按、揉两种指法配合奏出长音“fa”使旋律形成对比,短暂的离调,并用“花指”奏法进行装饰渲染,使旋律的调性色彩得到变化。

第三段,快板。这一段的旋律运用短小音型作“复式递升递降”和变奏的手法进行,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由慢不断逐渐加快,力度不断增强,音乐情绪也随着音乐的起扶变化而逐渐高涨,直至达到全曲的高潮。形象地刻画了一幕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交织在一起喧闹而欢快的场景。在这段音乐中作者运用了古筝独有的“花指”技法使旋律富有“动感”,并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奏法叠用,对流水之声进行生动形象地模仿,使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晚归的渔舟近岸、渔民们摇橹破浪、渔歌飞扬的热闹景象。随着速度与力度不断加快加强,感觉到渔船近岸,橹声、浪花声、渔歌之声交织一片的热闹场面

高潮后的音乐速度突然放“慢”进入尾声,旋律缓缓流出,富有意境而含蓄的音乐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宁静愉悦的气氛中,耐人寻味。

四、结语

古筝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整个音乐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古筝似乎不再寂寞,借助新民乐的发展大大地拓宽了古筝的发展空间,摆脱了以往单调的独奏,走出孤独,饱尝了时代赋予的新色彩,越来越突显了它的独特魅力,展现了特有的传统意义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杨子华,周燕.名曲欣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古筝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美好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