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2020-03-09彭文玉 顾华蕊

人物画报 2020年34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

彭文玉 顾华蕊

摘 要:社会在快速发展,人类也在追求更高层级的精神愉悦,对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人居环境设计如何做到更宜居,如何符合居民们推崇的天人合一理念,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景观设计师们的深入思考。本文就从实际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基础,尝试借鉴生态文化的概念,对人居环境设计加以思考,以天人合一观念(即生态文化观)来指导人居环境设计的实际操作。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念;人居环境设计研究;生态文化

现如今,大城市的城市景观建设往往流于表面,推崇富丽堂皇的形式,使用一些贵重金属、热带树木,追求某种特定风格的景观形式,却缺乏天人合一理念的贯彻指导,忽视了对基本的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扬,缺乏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些景观设计不仅违背其本意,还对城市总体景观质量有一定的损伤。一下,我们就从生态文化和天人合一理念的角度来逐渐探索人居环境设计的途径。

一、概念分析

(一)生态文化

狭义上的生态文化指的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制度,例如生态美学、生态政治学等等。广义上的生态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现有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下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

(二)人居环境

居住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需求,人居环境一般指的是居住区,即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集地,该处为居民提供居住的生活空间和基础的娱乐健身设施。在我国,人居环境多为若干个居住小区和住宅集成,其中等规模约为3万至5万居民。

人居环境具体指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居民区内的道路、建筑布局、绿化种植、健身场所等等,要求是舒适、便利、美观。人文环境则包含了小区文化、物业管理。本文涉及的则是前一种,引入天人合一理念,站在景观设计的角度,探寻人居环境中如何做好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协调,如何在保证居民方便的前提下做到遵循自然规律。

(三)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天人合一理念最早提出,是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古代文人侠客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正因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才有了如此多的墨宝佳作,生发出了这种种青丝。现代美学大家李泽厚曾表达过这样的理念,对一个地方,一个地块,包括居住区,首先要想的是如何顺应它,而非征服它設计者心底应该有种对自然的敬畏,设计的目标要做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这其实就深刻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和设计理念。

二、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人居环境设计要想实现归家浪子的宁静感,让他们感受到隐私安全得到保护,这些要求本质上就要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只有让居民的心灵到身体都与自然相融,摈弃了狂妄自大的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思想,这些才有可能实现。

(一)积极利用地形因素设计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贯彻天人合一理念,利用地形、植物等自然环境因素创造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由此创造人与自然互动的显、隐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关切到居住区的坡道、车库周边绿地、宅前屋后等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的绿化,用绿色的手段为建筑节能减负,还可以让居民感觉更亲近自然。创造水域空间,能够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让人们戏水、玩水、听水。儿童游乐场的基础设施材料也尽量采用自然材料,相信这样纯天然的自然活动空间将有助于增加人的户外活动时间,加大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这些设计都是基于天人合一理念来做的,也人居环境设计的重要方法。

(二)人居环境中的种植设计

植物是与生态最易联系起来的景观要素,合理的住区绿化设计,是人类把生态文化应用于人居环境具体而微观的表现。生态良好的居住环境必须首先依赖于科学而美观的种植设计,因此此处将种植设计单列出来进行讨论。同时,种植设计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尊重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必须做到适地适树,一方面要栽种适应本地方气候的植物,另一方面要注意植物生长的微环境,只有熟悉每种造景植物的生态习性,才有可能使栽种的各类植物以最良好的状态示人。

第二,模仿自然界中植物的生境,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供多种植物生长,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

第三,尽量营建低消耗、高产出的种植形式,如绿化应以乔木为骨架,尽量控制草坪面积,发展多年生的宿根花卉甚至是当地野花,既便于养护,也可以形成持久而独特的景观效果。

(三)激发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多种植香花植物,如薄荷、迷迭香、等。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的影响,是清新气味和净化空气的绿色产品。有香味的植物一方面可以调动人的多种感官(视觉、嗅觉、味觉等)与自然对话,另一方面可以招蜂引蝶,在静态的花丛中增添活动的景物,进一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三、结语

生态文化倡导的人与自然平等共处的理念体现在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就是要注重地域环境特征,包括气候、山水、建筑、人文和历史等,挖掘、提炼当地的各种素材并在设计中予以体现,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借景,达到借景无由、触情俱是的艺术效果,力求建成便于休闲游览、景观优美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进步文化的生态转向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开幕
“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开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