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事类教学中指向语用文本的有效策略

2020-03-08何书锋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22期

何书锋

摘要:长期以来,记事类的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它能够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语言的运用和语义的把握,从各方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就语用文本方向的记事类课文教学展开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记事类教学;语用文本;部编版小学语文

语用学是现代逻辑符号学中的一个分支,泛指语言文字的运用,而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范畴内,则特指语言文字的表达力、语言文字所传达的语义,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在记事类的课文中,语用文本特点的体现得尤为明显,作者往往通过精妙的文字把控能力,运用多种手法来写人记事,从而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这是对语用学很好的解释。因此,在对小学生开展记事类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语用文本的学习角度来设计课堂,通过结合语用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高效率的小学语文记事类课文教学。

在小学的语文学习阶段,特别是记事类的课文中,语用文本的表达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层面:语境层面、语法层面、语义层面与文化背景层面,每一个层面都能够拓展开来讲很多知识点,笔者将从这四点出发,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多年的经验,对记事类课文指向语用文本的教学策略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语境层面

第一层就是语境。什么是语境?语境是指同样的话语、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情况下说出来,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和内涵,这里的不同情况所囊括的范围很广,狭义上可以指一个人的表情、语义、心情、所处的事情背景;广义上甚至可以拓展开来,涉及时代背景、人的文化水平、知识层次,第四个层面中的“文化背景”也能被勉强算在语境里面。每个人对于一句话意思的理解,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都是建立在周遭复杂因素的各种干扰之下的,俗话说的“士子与军不可同语”,意思就是读书人和军人因为其文化水平、生活环境、所处的情况都有很大的区别,对于一句话的理解可能会截然相反,这就是语境在语用文本中的体现。教师在针对记事类文本对同学们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强调语境,让同学们有语境的概念,在阅读或是写作的时候,都要结合语境来理解一段文本的意思,可以说,在语用文本的学习中,语境是先决条件,只有首先弄明白了语境,才能有之后的对文本本身的研究。

举例来说,在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中,文中的“我”在玩耍时,把瓢中的水扬向天空,并大喊“下雨啰!下雨啰!”这句话如果不结合语境,单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例如可以是下雨了,忙着提醒大家要收衣服,或是久旱逢甘霖,内心十分喜悦。而在《祖父的园子》中,通过结合语境我们可以得知,是“我”以玩耍的形式,自己造出了所谓的“雨”,在这里,语境都有哪些呢?通过阅读可以得知,“我”正在开心地玩耍,此时的心情十分喜悦舒畅,当时的天气晴朗,不可能下雨。在有了这些语境以后,似乎就不难得出这句“下雨啰”的真正内涵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明确语境,让同学们知道语境对于语用文本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同学们对同一句话构建不同的语境,使其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说,针对这句“下雨啰”,同学们可以构造出这样的语境:连日的干旱,庄稼已经奄奄一息,农民们都愁色满面,十分期盼一场甘霖,今天乌云密布,是要下雨的好征兆,突然,有一个人在大喊“下雨啰!下雨啰!”这时候,通过更换语境,就为这句话营造出了完全不同的语义,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法层面

在清楚地判断好语境以后,就来到了语法层面,语法层面可以说是小学语文中强调最多、教师也最熟悉的一个环节。从语用文本的角度来说,语法就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则和使用方法,而通俗地来讲,它就是平时在写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是借助它来表达感情、描绘事物的方法,诸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等。在目前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已经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教学有了比较充足的经验,但仍然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点,那就是不同语法之间的区分,有很多人认为只有在英语中语法才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因为一旦出现语法错误,那么整个句子都将变得不通顺、不完整,其实在语文中语法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只不过由于汉语有极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语法的错误会显得不那么明显,即使存在一两处语法错误,整个句子的大致意思依然是不变的。

面对语法教学,教师可以开展仿写的教学策略,通过让同学们仿写记事类文本中典型的、优秀的语法例子,在语法的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其不同之处,以达到能够清晰地分辨语法的效果。

三、语义层面

语义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也是在记事类文本的阅读中第一时间所能获得的阅读体验。记事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要将一件事记录下来,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还原出事情的本来面目,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想要能够达到一个好的达意效果,就需要能有好的语义,从语用文本的角度来讲,语义要清晰明了,让人能够明确地从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意思,不能够有太大的歧义,因为毕竟是追求还原事件的记事文本,这就要求能够结合第一点语境层面,为语义的表述做好铺垫。记事类文本往往都会有一条线索贯穿于始终,这样的线索经常就会在语义中体现出来。

以《少年闰土》这篇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为例,鲁迅先生作为近代的文学巨匠,其辛辣的讽刺文笔是大家都知道的,因此他的文章中经常会有一句多义的例子存在,教师也可以经常进行发掘,将其加以运用。教师在教《少年闰土》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阅读《故乡》这篇文章,里面就有对中年闰土的描写,其中的经典句子“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句话十分精彩,将其与少年闰土关系的亲密做比较,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显了出来,这句话的语义也十分丰富,表面上可以理解为,“我”和闰土已经不再是能走到一起、玩到一起的玩伴了,更深层次的则是“我”和闰土已经是两个阶层的人了,一个代表富人阶级,一个代表底层劳动人民。再往深处发掘,还能够发现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心中的封建等級观念的批判和讽刺,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三层语义,能够很好地启发同学们对语义的理解和认识。

四、文化背景层面

文化背景层面在语用学中是语境的一个分支,但是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却又和语境相对独立。文化背景是指一个人生活成长的背景,通常会对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产生影响,这点从南方人和北方人用语的不同上可以看出,这样的习惯往往超出了语境的限制,因为它是长久以来所形成的观念,不是通过语言规范或是人为干涉就可以改变的。在小学的语文记事类文本中,也会有国外作者的文章出现,因此,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需要先给同学们作一定的背景知识普及,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五、结语

记事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而教师可以从语用文本的角度来展开教学,通过语境、语法、语义等不同层面来开展记事文的教学,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